查看原文
其他

【书摘】《走出思维的误区:批判性思维指南》

[美]布朗、基利 罗伯特议事规则 2020-08-20
来自专辑
【书摘】

本书提出的”批判性思维”与”价值观“的关系发人深省。有关”辩论“(论证)的观点、方法值得”罗规“(《罗伯特议事规则》)借鉴。本次摘录《走出思维的误区:批判性思维指南》① ”第二章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社会行为“,如下:

第二章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社会行为 (p16)

多数时候我们的思考并不是独角戏,而是有其他人牵涉在内的,我们在思考过程中要积极地和他人互动才能够进步。如果不去进行这种互动,我们的就是失败的学习者。批判性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要仰仗我们对他人说法的恭敬聆听。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得出的结论都是我们与家庭、朋友、教师,抑或更大范围的团体中各式各样具有影响力的成员进行互动的结果。这些互动能够激发我们作为思考者的不断进步,但如果我们在与其他人共同工作、生活与活动的过程中稍不留神,也可能斩断伙伴的许多洞见。本章可以被视为一个助推器,它通过帮助我们更有效地与他人合作来把我们的思考技能推至更高的水平。


与他人的互动也能够给我们的推理带来消极影响,如果我们不慎重考虑这一点,就是在过度简化批判性思维的社会维度。要想成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批判性思考者,你必须要学会独立思考。不错,他人是你学习的对象和伙伴,但是你与他人的互动,却可能妨碍你的批判性思考。出于对这个问题的重视,本章最后还会提醒那些希望独立思考的人,要更加留意社会性互动的危险方面。


2.1价值观与他人

请把他人当成你最宝贵的资源,当成你获得论据,提出观点进而作出最终结论的依据。他人以一种重要而持久的方式对你产生影响,他们算是你广义上的家庭成员,是能为你的结论之花提供养料的人。这里我们要强调的主要是我们与他人的紧密联系。


那么在批判性思考过程中,你与他人的互动会对结论产生怎样的影(p17)响?这在很大程度取决于你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既包括你本身固有的,也有你在互动中从他人身上获得的。不过,在我们谈论价值观对结论的重要影响之前,你得先对价值观是什么有所理解。价值观如我们使用该词时表现的那样,是某人认为很有价值的概念。你会发现人们赋予这些抽象概念的重要性程度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选择与行为。


因为我们看重某些概念,才常常想要达成目标、获得经验、采取行动。例如,我们选择去做一些事情,可能是因为它会让我们接触到某些重要人物。在这一例子中,我们看重“重要人物”(具体概念),是因为我们看重“地位”(抽象概念)。在本章中我们使用价值观一词时,指的是一种人们认为重要而正确的(抽象)概念。

————

注意:价值观是一些人们认为有意义的不明确的概念,价值观给出一种行为标准,可以用来衡量人们的行为。

————

不妨把你自己看重的价值观写一些下来,好让你对价值观更为熟悉。尽量别写人名,也别写切实的目标和行动。匹萨饼和打网球可能对你来说很重要,但价值观是你赋予某些抽象概念的重要性程度,且这些概念要能在争议性公众话题中最有力地影响你的选择和行为。比方说,你赞成还是反对死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赋予生命尊严(一个抽象概念)的重要性程度。“生命尊严”这一价值观还能够影响我们对战争、堕胎、吸毒以及安乐死看法。所以在罗列价值观列表的时候,请特别留心那些意义重大的价值观,因为它们能够在很多方面影响你的看法和行动。


你在列表时会不会觉得有些困难?我们还可以再给出两点建议供你参考。首先,我们可以给出价值观的另外一个定义!价值观就是一些我们认可,并

期望其他人遵循的行为准则。比方说,当我们期望政治代表“说真话”,我们就是在向他们、也向我们自己表明,诚实是我们最看重的价值观之一。不妨问问自己:你期望自己的朋友是什么样的?你想要自己的孩子遵循怎样的行为准则?这些问题的答案会使你对价值观的理解更加深入。(p18)


现在让我们再来交给你一个确定价值观的秘密武器——共同价值观列表!这张表中列出的是一些受到普遍认可的价值观。也许你会觉得列表中的每一种价值观你都想挑出来,那就先别急着挑选,看完我们的列表之后停下来仔细考虑一下,一定要选出那些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将在塑造你的观点与行为时最为经常地发挥作用。


共同价值观:

冒险、勇敢、正义、雄心、杰出、理性、自主、变通、安全、集体责任、言论自由、自觉、舒适、慷慨、宽容、竞争、和谐、传统 、合作、诚实、智慧。(如图)


现在让我们提醒一下自己,价值观会对批判性思考中的社会性活动产生怎样的影响。虽然我们必须要求自己深入聆听与我们价值取向不同的人提出的观点,但价值观所建立的最显著的社会性联系却是求同。那些把“个人责任”这一价值观看得极其重要的人,自然会跟与他想法相似的人(即认为只要每个人尽到自己的责任,大多数人类问题都能得到解决)更合得来,他们也更倾向于找这样志同道合的人作为伙伴。因此,我们最有价值的互动经验或学习经验,有很多都始于价值观相近的人之间的交流从这一点来看,我们要去理解与我们的价值观不同的人做出的推理,还真是个不小的挑战啊。


2.2批判性思考者的基本价值观

我们总是倾向于只聆听那些价值取向与我们相近的人,我们必须要积

(p19)极抵抗这种倾向,并与其斗争到底。


让我们来送给你一点弹药。本书意在把你培养成一个批判性思考者,鼓励你去追寻更严密的结论、更完善的想法以及更出色的决定。有些价值观能帮你实现这些目标,有些则不能。通过了解和体会批判性思考者的基本价值观,你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密切留意那些价值取向不同的人对批判性思考来说有多么重要。


批判性思考者的基本价值观有哪些?

  1. 自主—乍看起来,这种价值观好像并不能鼓励人们去关注与其观点不同的人。意在促使我们形成自己结论的欲求,怎么去鼓励我们寻求、聆听别人的观点?啊哈!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要得出一个充分自主的结论,该使用哪些原材料呢?我们无疑都希望从最广阔的范围着手采摘挑选,可供选择的可能性越多,我们的决策就越正确。但如果我们不留意那些不同的声音,就可能错过本来唾手可得的最佳决策或选择。充分的自主要求我们聆听那些与我们价值取向不同的人。例如,如果一个民主党员只偏听党内成员的意见,他就大错特错了。

  2. 好奇——要想在日常生活中获益于淘金式思维,你需要去聆听和阅读他人的观点,真正地聆听和阅读。这些观点能够推动你进步,把你从目前知识狭隘的状况当中解放出来。要想成为一个批判性思考者,你就要及时对你碰到的观点提出问题,而当你发现他们给出的答案合乎完善推理的标准时(这些标准你会在本书当中学到),你就可以从中获得对事物的见解和体会。

  3. 谦逊——即使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也时常犯下不少错误。对这一点的清楚认识,能为我们与他人的积极交流提供一个理想的平台。确实有些人怀有过人的洞见,但每个人能做到的事情都十分有限,在坦诚的时候我们会效仿苏格拉底说:“我们知道我们无知。”一旦接受了这一现实,我们就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我们与他人交流的经验,至少可以帮我们填补当前理解的一些空白。

  4. 尊重好推理不论它的出处是什么——我们希望尊重和聆听他人的

(p20)声音,但并不是所有的结论与观点都同样有价值。你在本书中学到的批判性问题会给你提供一个批判性思考的基本结构,你可以依照这个结构在设法影响你的人群当中进行撷取。一旦找到强有力的推理,不论这演说者或作者属于什么种族、年龄、贫富状况与公民身份,尽管去信赖这个推理一一直到有更好的推理取而代之为止。


按照以上这些价值取向生活,你能够为自己的决策建立起无可非议满足感,你将致力于寻求强化这些想法的补充证据,也寻求可能会改变这些想法的新理由、新证据。你需要对你作出的结论抱有信心,但这种对结论的坚持必须控制在一定程度———就是要让你还能清醒地问自己:“我是否有可能是错的?”


2.3 思考与个人情感

列一份批判性思考者的基本价值观表,再对其进行一番描述,这还算简单,但要躬行这些价值观却是难上加难。你刚开始接触一个论点时,其实就已经带着先入为主的偏见了。你已经习惯了关心某些事情,支持某些利益,无视某类声称,所以你总是在既有观点的基础上开始批判性思考。你对这些既有观点有一种情感上的认同。


这些是你自己的观点,我们可以理解你想维护它们。我们也明白改变想法对你来说,就等于承认自己一败涂地。面对能为你指引新方向且更有说服力的推理时,要想有勇气改变想法,就得尽可能让自己呈现出最佳状态。如果你只为显示自己的灵活变通就总是改变想法,当然算不得是明智之举。但当你遇到更有力的新证据、新理由时,就应该采纳它们,这样才能获得进步。你应该接受这个你世界的新图景,并相信它会更加可靠,出师有名的“改旗易帜”,强于墨守从片面狭隘的推理中得出的结论。


(p21)请记住,我们的思考是有目的的。也就是说,我们思考是为了实现某些目标。如果我们的思考受某种欲望驱使,始终朝老想法的固有方向前进,那我们就没能践行批判性思考者的价值观,也就不配被称为批判性

思考者,反而成了个盲目的提倡者,不断寻求更有效的方式来捍卫固有的想法。思考就这样沦为了捍卫固有想法的工具。相比之下,另外一个选择显然更加明智,就是以获得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为目的而进行思考。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训练自己去聆听对方的不同观点。因为我们对自己方的观点已经足够熟稔,但对另一方的观点却不大有机会深入了解。如果能熟悉这些观点,我们一定会大有收获。


应该特别强调的是,我们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受到了大量个人因素的影响——如经验、梦想、价值观、训练以及文化习惯。


然而,如果你想进步,就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些情感的存在,再尽可能把它们搁置在一旁,摒除它们的影响。当他人的观点威胁或是侵犯了你当前的想法时,只有这样做才能让你保持冷静,做到仔细地聆听。这种开放的心态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目前我们持有的很多观点,并不是特别合情合理,它们不过是别人灌输给我们的观点,经年日久,我们却对它们发展出了情感依恋。确实,当有人提出一个结论与我们的观点针锋相对时,我们经常会觉得遭到了人身攻击。在情感上卷入某一论题是相当危险的,这会让我们忽视可能会使其他立场成立的恰当理由。而如果你去聆听它们,这些理由或许足以让你改变主意。


请记住:“情感卷入”不该是你接受或者拒绝某种观点的主要依据。理想状态下,“情感卷入”应该在推理完成之后才最为强烈。因此,如果你想得到一个更缜密合理的结论,尽量不要听任“情感卷入”把那些你不赞成的推理挡在门外。一个成功的积极学习者绝对不会是一个固步自封的人,如果你准备改变自己的想法,就必须尽可能向别的观点敞开心扉,尽管这些观点初看上去可能会显得古怪离奇、危险重重。


然而,批判性思考者并不是机器。他们对很多论题都相当关切,这种关切之深,从他们情愿从事所有与批判性思维相关的艰苦脑力劳动这一点(p22)也可见一斑。但批判性思考者心中的所有激情冲动,都会因认识到下面这点而得到节制—那就是,他们当前的想法时刻准备着接受修正。


2.4保证对话继续进行

由于批判性思考是一种社会性活动,我们就需要考虑,在我们质疑别人的想法和结论的时候,他们有可能作出怎样的反应。如果对方也认同批判性思维的主要价值观,那只要我们跟他们交流,我们的提问就会让他们知道,我们跟他们志同道合,都是在针对共同面对的问题寻求更好的答案。但当你质疑他人的想法时,并不是每次都能得到对方的理解,从而获

得这种共同进步的绝佳机会的。


有很多人并不希望他们的想法被质疑。他们通常对质疑感到气恼,产生敌对情绪。有人会觉得疑惑:“她为什么要问我这些挑战性的问题?她为什么就不同意我的观点呢?”如果你因为想进一步了解情况而追问某人,他却问你为什么要如此刻薄,你也不必吃惊,因为很多人不习惯他人如此热衷于了解他们为什么会提出某个观点。


批判性思考的新手,会对这种反应感到十分困惑。在第四章,我们会正式介绍“论证”这个概念。看到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在日常的对话中,辩论指的是双方各执一词、血压升高的时刻。从这个意义上说,辩论就是努力战胜别人,就是无论如何都要说服对方。


比如说,加里·斯宾斯② 在他十年前的畅销书《无往不胜的辩论法—— How to Argue and Win Every Time》里,就在教读者如何无往不胜地辩论。他在该书的副标题中声称,他会教读者如何随时随地辩赢别人——在家里、在工作中、在法庭上。他鼓励读者做个胜利者,别做个失败者我们不难想到,这种态度多半会给批判性思考带来戏剧性的后果,对话会过早收场。也难怪,这种以获胜而不是学习为焦点的场合,有谁会想(p23)长时间参与其中呢?何种的傲慢才会令我们认为,我们应当在所有的辩论中获胜?这听上去倒像打仗,而不是充满好奇的思考者在思考。


但如果以批判性思考为目标,辩论就要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面貌了。作为批判性思考者,我们把论证看成一种可以补充或修正我们当前结论的途径,而不是一种战胜他人的手段,我们会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来使用这一概念。论证是两种陈述的联结:一种是结论,一种是用来支持结论的理由。理由与结论的相互配合,构成了我们的论证。因为我们关注他人的生活方式和想法,才会进行论证。而我们自己的进步,也有赖于别人对我们的关注,只有有人关注我们,对我们的想法作出论证,并且评价我们作出的论证,我们才能进步。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思考者的面貌发展自身。


我们是真正的探索者,追求真理,尊重理由,不论它的出处是什,即使从那些总是与我们作对的人那里得来的也没关系。但要与这些人进行互动,我们得如何做才令他敞开心扉?我们该怎么和他人建立联系,让他们和我们进行高效的交流?


既然这么多行为都涉及其他人,我们就应该先问问自己:我们究竟想要他人怎样与我们进行互动,从而建立与他人共同运用批判性思维时的些基本规则。首先,我们希望保证,对方有想倾听我们观点的意愿,并要对我们表示尊重。他们要和我们积极交流,而不是自己夸夸其谈。同时我们还希望,他们能区分哪些是我们认定的结论,哪些是我们自身的特质我们希望他们认识到,我们之间只是观点有分歧而已,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没必要进行人身攻击。我们说不定在其他方面相当合拍呢,一个人可绝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结论就能概括的。最重要的是,你在运用批判性思维时,得让别人清楚你是想从他们那学到知识的。要让他们了解你对他们的善意,也要让他们明白,你们之间(p24)的分歧不论多严重多关键,都无需出口伤人。下面列出一些语言方面的策略,你可以用它们来保证对话进行下去:


  1. 可以问:“你说的是不是_____?”来尝试弄清你对他人所讲内容的理解。

  2. 问他人是否有什么证据,能令他自己改变想法。

  3. 提议暂停一段时间,好让你们双方都能寻找最佳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结论。

  4. 问对方为什么认为你所持有的证据太薄弱。

  5. 试着和对方达成共识。若你接受了对方的最佳理由,并将其与你的最佳理由相结合,你们是否就会达成某些共识。

  6. 找出你们之间共同的价值观与共同的结论,这可以用来确定你们的对话中的分歧是从哪开始的。

  7. 试着保持一种既关切又冷静的好奇心,一旦话语间出现火药味,尝试提醒自己,你是学习者,不是来打仗的。

  8. 表情和动作要显出谦逊,而不要显得像个万事通。


2.5避免团体迷思的危险

我们要提出一个警告来作为本章的总结。稍有不慎,社会互动就可能危害你的思考。作为社会人,我们自然希望能跟别人融洽相处。若与我们互动的人都马虎草率地进行推理,即使是最优秀的批判性思考者也有被这个群体同化的危险。要是一个人的观点属于少数派,面对持不同观点的大多数人,他难兔会在心里疑虑:“我是不是搞错啦?”


在1972年,欧文·贾尼斯创造了一个概念“团体迷思”,来表现团体压力对思维的消极影响。对我们来说尤其危险的,是去面对那些不谨慎思考、却与我们关系密切的团体。因为在这种场合下,独立思考会让我们显得叛逆和另类。很多我们经历的战争中,就存在着这种情况。在特定场合有能力进行批判性思考的团体领袖,身边总是围满了阿谀奉承的人。每当群体中多了一个成员声称支持参战时,这个团体就会对那些质疑参战合理性的人多一分敌对。有些人本来可以对事情的真相有更深入的了解,却迫于群体压力而不能提出批判性问题,每当我们见到在我们参与的争论中有这种情况出现,就需要停下急进的脚步了。做批判性思考者,意味着随时保持警觉。


我们都知道那个故事——只有一个小孩子肯大声讲出来,皇帝其实是光着身子。同样的,如果在团体迷思中能勇敢地提出批判性问题,对该团体的长远利益一定大有帮助,不管这个团体是社会、家庭还是朋友圈。如果我们不想为批判性思维制造巨大的障碍,就不能盲目附和别人。当我们处于一个不谨慎思考的群体之中时,要想不被他们同化,就要坚信我们作为一名批判性思考者的智慧,排除他人的干扰,寻求最佳推理。


以上仅供参考,谢谢!


------


注释:


《走出思维的误区:批判性思维指南》

M·尼尔·布朗 (M. Neil Browne) 、斯图尔特·M·基利 (Stuart M. Keeley) 著 ;

张晓辉, 马昕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2-12。

作者简介:

M·尼尔·布朗,美国鲍灵格林州立大学经济学教授,长期从事批判性思维研究工作。曾受聘为数十所学院和大学培养教职员的批判性思考技巧,并任职于《韩国批判性思维期刊》编辑委员会。1989年,荣获教育促进支持协调会“全国年度杰出教授”银牌奖章、“俄亥俄州年度杰出教授”头衔。

斯图尔特·M·基利,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心理学博士。现为美国鲍灵格林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


内容简介: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代,我们每时每刻都面临着被各种观点欺骗、洗脑、裹挟、操纵的风险,我们的意识频频陷入一众专家、政客、媒体、意见领袖的围攻之中,个体思想的独立性岌岌可危。如果你不想总是头脑空空、任人摆布,如果你不想带着混沌的大脑碌碌无为地度过一生,如果你想学会独立思考、理性决策,就赶快用批判性思维武装你的大脑吧。

  《走出思维的误区:批判性思维指南》是资深学者写给大众的批判性思维入门书。它不像很多学术读物那样充满了拖沓冗长的概念和定义,而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了一套实用性极强的批判性提问技巧。在争论中,你只需提出10个极具代表性的批判性问题,就能让诸多众说纷纭的争论立见分晓,让那些道貌岸然的说谎者原形毕露。也许这本小书并不能让你拥有像爱因斯坦、乔布斯那样非凡的大脑,但它绝对能够让你成为一个头脑清醒、不易上当受骗的聪明人,一个有着独立精神、不轻信、不盲从的理性思考者。(百度百科)


本书目录

第九版序言 1

第三版序言 7

致中国读者 10

   

  第一章 正确提问的益处1

  第二章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社会行为15

  第三章 论题与结论是什么?27

  第四章 理由是什么?39

  第五章 哪些词语有歧义?51

  第六章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与描述性假设?73

  第七章 推理中是否存在谬误?95

  第八章 证据的可靠性有多大?Ⅰ——直觉、个人经验、证言以及诉诸权威119

  第九章 证据的可靠性有多大?Ⅱ——个人观察、研究、案例以及类比137

  第十章 是否存在竞争性原因?161

  第十一章 统计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181

  第十二章 哪些重要信息被遗漏了?195

  第十三章 可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207

  第十四章 克服批判性思维的障碍219

  译后记 233

  出版后记 235


② Gerry Spence(1929-),著名美国律师,畅销书作者。


英文“辩论”和“论证”同为 argument,但从上下文来看,从此处开始 argument的含义由“辩论”变为“论证——译者注。


Irving Janis(1918-1990),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名誉教授,提出“团体述思”这一概念(也称”小集团思维“)。并著有《Groupthink: Psychological Studies of Policy Decisions and Fiascoes》

中文版《小集团思维-决策及其失败的心理学研究》[美]欧文-贾尼斯 著

张清敏 、孙天旭 、王姝奇 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6-7。



---===---


01-阅读

---2019---

01.《罗伯特议事规则》—2018音乐汇

02.“一票否决权”在不同规则体系下的利弊


---2018---

01.规则与道德《返璞归真》[英]C.S路易斯著

02.【书摘】《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

03.【书摘】禁忌-阿谀奉承《美国陆军军官手册》(2)

------


02-教学

---2019---

01.找规则”茬“的合理方式-”罗规“方式

02.【问答】关于“通过最初章程的表决额度”

03.【问答】漠视主持人越俎代包如何处理?

---2018---

01.“罗规”11版“章程范例”中的“官员任职期限”变化

02.《罗伯特议事规则》的应用范围与借鉴

03.《罗伯特议事规则》与“辩论”

------


03-案例

---2019---

01.【案例】2019年-QQ“LB群”群主换届


---2018---

01.“罗伯特议事规则”-案例分析(1)东大-小工商班会议

02.简易QQ、微信群《罗伯特议事规则》标准版1.0-20180527

03.《WGL微信共有群议事规则-20180822》


------


04-活动

---2018---

01.召集函——筹备成立“LFG居民生活垃圾自愿分类微信共有群”

02.助邦《罗伯特议事规则》线上普及班

------



05-资源


美国议事专家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arliamentarians(NAP)

http://www.parliamentarians.org

------



06-推荐


01.微信小程序:福音TV

牧者专栏:于宏杰牧师

---

02.微信公众号:于宏杰 yhj2070(此公众号非于宏杰牧师本人所开,但都是于宏杰牧师的讲道)

---

03.微信公众号:保守主义评论   baoshouzhuyi2016

------



07-读书


01.《圣经》


02.《天路历程》

[英]约翰-班扬  著(中文有很多版本可选)


03.《返璞归真》

[英]C.S路易斯著  汪咏梅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版。

《Mere Christianity》,Clive·Staples·Lewis,HARPER COLLINS EDITION 2001。


04.《兄弟相爱撼山河—威伯福斯与克拉朋联盟》

张文亮 著;

敦煌文艺出版社;2006-12


05.《用生命爱中国—柏格理传》

阿信 著;

大象出版社;2009-1


06.《教育漫话》

[英] 约翰·洛克 著 ;傅任敢 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09


07.《罗伯特议事规则》(中文 第11版) 

[美]亨利·罗伯特(Henry M.Robert)著;

袁天鹏、孙涤 译;

格致出版社 ;2015-10


08.《逻辑要义》

[美]欧文·M·柯匹、卡尔·科恩、丹尼尔·E·弗莱格 著;

胡泽洪、赵艺 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06


09.《逻辑学导论》(第13版)

[美]欧文·M·柯匹、卡尔·科恩 著;

张建军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0


10.《简明逻辑学导论》(第10版)

[美]帕特里克·赫尔利 著;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0-09


11.《逻辑学导论》

陈波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04


12.《走出思维的误区:批判性思维指南》(修订第9版)

[美]M·尼尔·布朗、[美]斯图尔特·M·基利 著;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12


13.《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

[英]凯特·福克斯(Kate Fox)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10


14.《看得见的正义》

陈瑞华 著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3


15.《致命的自负》

[英]F.A.哈耶克著 冯克利 胡晋华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7-3


16.《美国秩序的根基》

[美]拉塞尔-柯克 著,张大军译;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8-7


17.《小集团思维-决策及其失败的心理学研究》

[美]欧文-贾尼斯 著

张清敏 、孙天旭 、王姝奇 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6-7

英文版《Groupthink: Psychological Studies of Policy Decisions and Fiascoes》



(待续)

------



08-咨询-联络


微信号:z15600351810  助邦《罗伯特议事规则》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