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周末上班,你也不该错过这十部电影
“我跑了一冬,不理会潮水汹涌,比玩的入迷的小孩还要耳聋。只见半岛们纷纷挣脱了缆绳,好像得意洋洋的一窝蜂。“诗人兰波的《醉舟》形成了我对夜晚的最初印象——它是秘密、叛逆、迷狂的场域,是与现实双生的异在。下面十部电影,讲述了十个发生在夜晚的故事,关于暧昧与迷惘,混沌与僭越,让我们满怀醉的昏沉,漂流于身外之海。
1.
《再见歌舞伎町》
导演:广木隆一
编剧:荒井晴彦 / 中野太
主演:染谷将太 / 前田敦子 / 李恩宇 / 孙日权 / 樋井明日香
上映日期:2014-09-07(多伦多电影节) / 2015-01-24(日本)
片长:134分钟
就剧本架构来看,本片让我想起《涉外大饭店》。两部电影均以一间旅馆为场所,并行发展的各条人物线在此交会,旅馆的门房成为所有角色直接或间接发生关联的枢纽。由染谷将太饰演的阿彻,如同戴夫·帕特尔所饰的门房领班,引领我们旁观片中所有角色的悲欢离合。然而,他的境遇,他的无奈,他的爱情,也同样如针脚般镶嵌在情趣旅馆一日一夜的时间缝隙之中,勾连出其他人物的情欲纠葛。
《涉外大饭店》所描述的迟暮之爱,全是可在台面上娓娓道来的人生际遇;《再见歌舞伎町》却尽是不足为外人道的人欲横流。编剧荒井晴彦并不对片中角色的所作所为作出任何价值批判,而是跳脱社会道德、律法、伦常等框架的束缚羁绊,借由冷静、温柔又不失幽默诙谐的笔触,逐一剖析偷情者、诱拐者、陪睡者、性工作者内心深处的纯真自我,正视他们的迷惘,追求,无奈和缺憾。
片中有许多温柔的时刻:在情侣旅馆工作的阿彻撞见拍AV的妹妹,情绪翻涌,有尴尬有心疼有理解有不甘,但他没有耽于自我,反而关心妹妹的初夜是不是给了喜欢的男人;客人对伊利亚表白被拒,战战兢兢地提及自己的小愿望,两个人像小孩子过家家一样大张旗鼓地找内裤;铃木从女警员手中逃脱,带着解脱与希望奔跑,阿彻把自行车递给她,她载着男朋友晃晃悠悠地奔向自由……
我想,《再见歌舞伎町》意图传达给我们的是,即使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故事段落里,有首行缩进有句点有固定的段间距,但总有那么一个章节,我们共享着同一个时空,迷失于同一批辞藻。
2.
《如沐爱河》
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编剧: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主演:奥野匡 / 高梨临 / 加濑亮 / 绪方义博 / 森礼子
上映日期:2012-05-21(戛纳电影节) / 2012-09-15(日本)
片长:109分钟
“暧昧”是阿巴斯作品善于运用于角色关系上的元素,如《合法副本》的男女主角,究竟是夫妻、离婚的夫妻还是旧情人,暧昧不明的对白使人臆测着这段关系。这次则将地点拉到东京,《如沐爱河》依旧保有这份情怀,看待大都市里的平凡人物,周旋在现实与幻想中的爱情故事。而三人间的互动看似疏离却又黏腻,关系如旧识又形同陌生人,媲美同样在东京取景的《迷失东京》,透过都市的繁忙与空间的压缩,对照出城市人的孤独和寂寞。
全片在日本取景拍摄,导演信手拈来的日常生活观察,观众就像是旁观者,意外地闯进角色的生活,共度一百多分钟时光。观众无须在意故事的前因后果,却从一个事件的开端窥探三位灵魂人物的内心纠葛。片中看尽东京不同面貌的日与夜,从喧闹的街头到寂静的对谈,宛如主角般,分别陷入虚幻的欲望之中,却又不得不回到现实的残酷。
让人好奇的是,标题所指的“如沐爱河”又是谁呢?那宛如恋爱中人,却不直接等同的,是借由付出安定和温暖、填补了自己空虚的老者?或那终于有个稍微放心的依靠的脆弱女孩?还是那个患得患失、情绪起伏激烈,把一切存在意义都投注在情人身上的莽撞少年?
也许这故事要说的是,这些都是恋爱中人的模样,却又都不是爱的本质。那些误会、错置、意料之外,是无法被明确定义的——爱是一种失语。
3.
《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
导演:石井裕也
编剧:石井裕也 / 最果夕日
主演:石桥静河 / 池松壮亮 / 松田龙平 / 市川实日子 / 田中哲司
上映日期:2017-02-13(柏林电影节) / 2017-05-13(日本)
片长:108分钟
《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对准了经济上处于底层的一群人,因为他们的经济地位和东京的地位最为矛盾,他们生活在东京,却感受到也散发出浓浓的不在感和异物感。最终表现为“东京-东京平民”的互动。美香说:“所谓恋爱,就是某人的前男友和某人的前女友,因为没有吸取之前失败的教训,又凑到一起。”听起来就像一种完全随机的恋爱的布朗运动,而这恰恰可能就是东京这个城市系统设下的圈套:巨大都市的虚无感让人觉得孤独寂寞,密集的人口又提供了邂逅的可能性。人们集体无意识地恋爱,把对东京的投影当成对爱人的投影。
在一座风景急速变换、昼夜界限模糊、末日感不时浮现、人和人迅速邂逅又分开的城市里,个体很容易迷失。慎二和美香从乡下美香的家回到东京时,镜头突然拉远,两人被淹没在新宿站前的人潮中。如果东京真的是有意识的生物体,如果它有眼睛,那么这就是它眼里的风景。《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创造了一个偶然邂逅的男女绕过高楼的阻隔,在黑夜凝视一处不受重视的光源,清醒意识到地震的危机,并为此“募捐”的神话一般的故事。这是它引起共鸣的原因,东京这样一个处处繁华的城市,人们竟然需要渴求这样一个奇迹。
《月出何方》里有一位新来的司机,每次迷路时就打电话给公司问路,公司员工总会反覆问他同一个问题:“你看看月亮是从哪边出来的?”。现在,人们的需求从地理坐标向心理坐标转变。关于月亮的发现就像是日式美学“今夜月色好美”的变种,不过在《夜蓝》里,深蓝的月亮变成了一种个体在极易迷失的大都会里确认自己“此在”的方式。
4.
《如何在派对上搭讪女孩》
导演:约翰·卡梅隆·米切尔
编剧:菲里帕·格斯莱特 / 约翰·卡梅隆·米切尔 / 尼尔·盖曼
主演:艾丽·范宁 / 妮可·基德曼 / 露丝·威尔森 / 斯蒂芬·坎贝尔·莫尔 / 马特·卢卡斯
上映日期:2017-05-21(戛纳电影节) / 2018-05-11(英国)
片长: 102分钟
1977年的伦敦郊区,三个痴迷庞克音乐的男孩,整日游荡街头、耍废装酷。某日得知当地的庞克精神领袖要举办派对,青春生涩的男孩们决定闯入把妹,没想到却误入外星人派对。撩妹不成,反而对外星女孩一见锺情,为了展现地球人的大爱,一场四十八小时的地球庞克体验之旅也就此展开!
本片改编自奇幻小说家尼尔盖曼的同名短篇故事,曾以《摇滚芭比》风靡影乐坛的导演约翰·卡梅隆·米切尔,巧妙结合宅男把妹与外星人报到的喜剧元素,并添入庞克音乐与叛逆精神,找来妮可·基德曼变身银髮爆炸头庞克教母,嘶吼呐喊摇滚不死;饰演外星女孩的艾丽·范宁,则是从乖巧天真,摇身一变为性感烟燻庞克妹,在迷幻怪诞的影像风格中,与潜力新人亚历克斯·夏普,谱出一段诡谲浪漫的恋情。
对于初看片的人来说,肯定会有种“这导演到底嗑了多少药”的感觉,虽然是明确的线性叙事,但非典型的表现手法,迷幻的镜头呈现,让影片看起来略为粗糙。不过这又何仿?爱情故事诉说的是一种浪漫情怀,当Zan最终从大楼纵身跳下离开地球,Enn跟好友谈起感情事,他说:“没有什么厉害的诀窍,要记得你是你,她是她,但只要两个人在一起,一切事情都会不一样了。”
5.
《所有的不眠之夜》
导演:米哈尔·马塞萨克
编剧:米哈尔·马塞萨克
主演:Krzysztof Baginski / Michal Huszcza / Eva Lebuef
上映日期:2016-01-23(圣丹斯电影节) / 2016-09-23(苏黎世电影节) / 2016-11-04(波兰)
片长:100分钟
波兰电影总是有种如影随形的沉重感,一种来自历史的苦痛负担。正如那些大师的作品中所描绘的东欧图景——罗曼·波兰斯基、瓦伊达、基耶斯洛夫斯基,都在用镜头倾诉着沟壑纵横的历史与现实。但是在这波兰年轻导演Michal Marczak 的新电影《所有的不眠之夜》中,它用记录的方式堆叠呈现了一场让人迷恋的幻觉。肉体摇摆在舞池,灵魂被烟酒吞噬。旺盛、浓烈,而后空洞、虚无,晃动的镜头描写了所有这些不眠之夜。还有所有这些无所事事的谈天,漫无目的的行走,心不在焉的亲吻,都是孤独和失眠的象征。如此多的吸入呼出,如此鲜明的憔悴,如此享受的疲惫,就如此沉醉。
在斯大林式式的野蛮主义建筑之间,灰色的阴霾中,缓慢诞生着浪漫与希望,过去的压抑与年轻的热情,聚会、舞蹈、年轻的身体与漫长的夜晚,交织在一起。在这部电影中,你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华沙。它拥有90年代的萧条感,也有憧憬着成为柏林的火热脉搏、创造力。年轻的诗意并不浮躁,波兰文学史的传统,以及当下的质感,都穿插其间。
6.
《独自在海边的夜晚》
导演:洪尚秀
编剧:洪尚秀
主演:金敏喜 / 徐永嬅 / 郑在咏 / 文成根 / 权海骁
上映日期:2017-02-16(柏林电影节) / 2017-03-23(韩国)
片长:101分钟
故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女主角身在柏林的生活,第二部分则是她回到首尔的遭遇。不过导演并非以线性剧情带动或者多重剪接拼凑故事,而是透过包括女主角等不同角色之间不停的对白交待她的现况,又或以多个特写拍摄女主角的表情变化,观众需要细味咀嚼当中的对白和仔细留意角色的表情才可以整理故事脉络,走进女主角困惑的心境之中。
《独自在夜晚的海边》表面上少了洪尚秀经常出现的情节和场景不断重覆的风格,其实他把这个风格,内化于无形在女主角的思绪之中,这股思绪总是飘忽不定,大概就是她心里在等一个人、慢慢发现在等待的过程中,了解自己其实想一个人过;但当真的有种一个人过的感觉时候,那又是开始想等一个人的时候,这种等候和独处的思绪角力,时速时缓,时混乱时清晰,时矛盾时冷静。
不论洪常秀是否有意将自身关系或情感放到电影中,相信本片都不免有种夫子自道的感觉,因为电影恰巧是他们关系的写照。不过暂且放下这种看法,故事要探讨的是一种爱情选择问题,的确在很多人心目中,婚外情就是一种不道德的事情。然而在女主角心目中,她是追求自己所渴求的真爱,而且觉得爱情实际上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旁人并没有必要去批评指点,片中两次酒后吐真言的片段,似乎也是金敏喜对现实中压抑的情感的释放。
7.
《夜》
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编剧: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 恩尼奥·弗拉亚诺 / 托尼诺·格拉
主演:马塞洛·马斯楚安尼 / 让娜·莫罗 / 莫尼卡·维蒂 / 伯恩哈德·维基 / 罗西·马扎库拉蒂
上映日期:1961-01-24(米兰首映) / 1961-02-24(法国)
片长:122分钟
《夜》是安东尼奥尼探究现代人情之疏离的第二部作品,故事上在三部曲中最为完整充实,整体而言也是最出色的一部。故事很简单:一对渐渐厌弃对方的夫妻在一夜的生活。
在电影描述的这一日中,夫妇俩“一起”探望了这病危的老朋友,“一起”出席新书发布会,“一起”去夜店喝闷酒看艳舞,最后还“一起”参加上流社会的派对。虽然常常待在“一起”,但两人仿如不相识般,不论思想上、言语上、精神上、肉体上也没有交流。黄昏时莉迪亚更独自到了当年新婚时的街头散步,当地相对贫穷苍凉,纵使到处是建筑物,到处也是人,但观众透过流畅而缓慢的镜头看到的,却是一片空虚。故事后段两人在派对中各自寻欢,片中没有露骨的色情,但几乎每个角色一举手一投足都充满诱惑,然而彼此诱惑的结果不是色欲也不是激情,只是冷漠的相对。
在安东尼奥尼的电影里,像莉迪亚一样的女人们在漫无目的的人生荒原以新恋情作为座标,仿佛捉住那个对象就能捉住什么,随之被汹涌而来的不安全感没顶,感到窒息。恋情的本质总带着一种即逝的痛楚,如卡夫卡写的:“没有比与你永远永远地在一起更快乐的事,但这世上没有一个地方容得下这样的爱。”因为即逝,所以快乐,这是恋人们不能接受的事实。我们因为不可理喻的贪婪而显得脆弱。于是,卡夫卡继续写“我编织着一个深狭的墓穴,我们面对面将彼此收进身体里,埋葬彼此面孔直至世界再也看不见我们。”
8.
《卡比利亚之夜》
导演:费德里科·费里尼
编剧:费德里科·费里尼 / 恩尼奥·弗拉亚诺 / 图里奥·皮内利 /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主演:朱丽叶塔·马西纳 / 弗朗索瓦·佩里埃 / Franca Marzi / 多里安·格雷 / 阿尔多·西尔瓦尼
上映日期:1957-05-26
片长:110分钟
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称许《卡比利亚之夜》的故事精巧,情节丝丝入扣无懈可击。更指出费里尼透过本片将新写实主义带入新的境界,超越了新写实主义。新写实主义的初衷乃是透过电影揭橥社会现实的严峻与小人物在社会边缘的奋斗;但费里尼的作品自《大路》开始便渐渐的在写实的影片之中加入幻想及暧昧的情节,而《卡比利亚之夜》的形式是社会写实,但每一段看似突发的写实情节与元素其实都不仅仅是反映现实,而是在呈现社会现象的同时,更背负着以充满诗意的手法描绘、衬托主角不凡人格的任务。
而在这样的手法之下,我们看到的这名妓女并不是一个可悲的弱者,她显然有一套生存方式,还为自己买了一栋房子,她也看似并不因此而感到罪恶,但是这份工作的生活方式的确让她有股深深的不安全感,因此她一直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她有她的渺小,也有她的不凡。
《卡比利亚之夜》的最后一幕同时也是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一场戏,当卡比利亚在夜色之下走出森林回到马路上时,正好遇上一群踏上归途的年轻人,欢乐的一行人弹着乐器边走边唱,不时围绕着恰巧同行的卡比利亚,一名女孩彬彬有礼地向卡比莉亚道了一声晚安。这时特写镜头下的卡比利亚的神情慢慢浮现微笑,而她的视线也从望向镜头两侧,渐渐地来回和镜头前观众的眼神短暂的交会,这时卡比利亚朝着观众轻轻点了头。
“无疑,卡比利亚仍然是立在我们面前、处于银幕遮框之后和经历了一系列不幸的女主人公,但是这时,她也是用目光邀请我们同她一起重新上路的女主人公。这是纯真的、谨慎的和犹豫不定的邀请,我们可以佯装以为她邀请的是别人,然而这又是如此直接和恳切的邀请,使我们最终无法安于旁观者的处境。”
9.
《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
导演: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
编剧: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
主演:萨卡达·卡温巴迪 / Jenjira Pongpas / Natthakarn Aphaiwonk / Geerasak Kulhong
上映日期:2010
片长:114分钟
阿彼察邦的电影,故事往往不是由“矛盾”推动的,生死、情欲、种族的辩证在《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中,平常直观如梦中呓语。导演无意于探究话语和行动背后的驱力,而是将无常常态化,把现实中所有的不可能性圆融于意识的绵延之中。
已故的妻子和失踪已久的儿子毫无征兆地出现,布米和阿珍吃惊但不畏惧,一家人聚在一起平静地翻照片聊家常。儿子化身鬼猴的前因后果散落在对话之中,踪迹的显现,消解了众人对于失踪事件的不解。卧室里布米和亡妻聊起身后事,他像个孩子一样轻轻依偎她的怀里,她是他的摆渡人。和亡妻引领阿珍、侄子穿过丛林,走入洞穴,布米讲述他的臆想和梦境,关于起源和追溯,身份和记忆。
影片中,时间并非是某种抽象的表达,而是作为永恒地关涉生命和自我的实在。已故的妻、失踪的儿子、若有所思的野兽、遥远的记忆、失落的神话、迢递而来的话语、暗夜中如宝石的光……纷乱的生死、形体与轨迹,蹱蹱而至,看似光怪陆离,其实并无神秘可言,一切的一切,不过是轮回中的道道目光。因为,经过人世间漫长的跋涉,我,早已非我。
10.
《唯爱永生》
导演:吉姆·贾木许
编剧:吉姆·贾木许
主演:蒂尔达·斯文顿 / 汤姆·希德勒斯顿 / 安东·叶利钦 / 米娅·华希科沃斯卡 / 杰弗里·怀特
上映日期:2013-05-25(戛纳电影节) / 2014-01-22(法国) / 2014-04-11(美国)
片长:122分钟
吸血鬼的怕光天性,使得《唯爱永生》的主要场景都在夜间室内,灯光因而得以从容配合角色身份做调整变化,晕黄因此兼具了古典与颓废的气质,黝黑成了文明崩毁的背景,惨白则有庸俗现实的印记,每一格画面的雕琢与经营都在光影变化间,孕育出沉重的美学符号。
贾木许选择将两人命名为亚当与夏娃,似乎将故事带往更深层的思考:理性与感性在人类意识中先验、永恒的拉扯。而亚当同时选择了音乐作为他向世界沟通的手段。电影中,亚当作品的主题是“重复”,旋律与节奏重复的深沉弦乐同时传达了绝望与希望。这样的绝望是有盲点的。在可能性、在创造性的路途上不会有终点,亚当正在寻找自己的终点,而他将这层欲望和失望投射在人类身上。夏娃对此展现完全不一样的态度,突破这种观看,她所看见的是一种意识的流动而非以个体的成就或结果。在生存上,她选择拥抱自己欣赏的能力,从智识上回归情感,甚至可以说,夏娃的脑中存在一个永恒的意识,由文学、世界上的美好串起,她摆脱了意识内容所提供的、固化的自我实体性,因为自我是如此完整,无需假象来支撑。
就像贾木许说的,在亚当夏娃的设定中,有一种阴阳的角力与调和。阴阳是一种“流动”状态,一种动态平衡,只有夏娃的超脱或亚当的耽溺都无法成就生的状态,夏娃是光明的,但她需要亚当的黑暗作为对照才完整。
影片的初剪版本里,贾木许在片头放了苏非派禁欲神秘主义诗人鲁米的诗作,提到一种“体内的秘密旋转”。传说鲁米在原地旋转了三十六小时后成道,而苏非教派传承至今的旋转舞也是为了向这个事迹致敬。在旋转时,时间的概念消失,除去相对性后就如同永恒一般长久,对应那在片中旋转的黑色唱盘,头与尾逐渐没有分别,也不再重要,音乐则继续响着,就像片中角色不断提到的“量子纠缠”。
图片©电影剧照
推荐阅读
▼
(点击即可获得全文)
饮食男女 | 十部电影,十种人生滋味
蜜桃成熟,少女闪光时 | 十部电影,十种少女心事
十部电影,生如夏花 | 我为你来看我不顾一切
编辑 | Tri
阅读,让一切有所不同
欢 迎 关 注
楚尘文化
楚尘读书微信号:ccrea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