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在正常条件下使用含有蓝光成分的LED器具和其他产品会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负面影响和损害。
文丨张原峰
众多消费电子品牌,从三星、华为、荣耀、小米、OPPO、Vivo和联想等等,最近两年竞相推出所谓防蓝光伤害、低蓝光伤害的手机、显示器甚至电视产品,宣扬多重保护的屏幕功能,当然,这不能自说自话,拉来几家国际认证机构背书产品信誉和功能效果,TUV Rheinland、VDE、Nemko等冰冷陌生名字,让普通人莫名产生专业的敬畏感。
这些专业认证机构都是欧美发达国家的背景,他们是行业标准和技术门槛的设定参与方,也是第三方的市场准入服务企业,从他们诞生至今,除了参与国家或地区的标准制定并提供行业认证服务外,还是很多行业非关税壁垒的建设者和规避者这种矛盾的角色,他们是现代工业演化过程里,各环节充分分工的产物,也是产业链条足够精细后,交易成本必然上升的代价。
现代人的日常,从醒来时查看时间线和朋友圈,伴着社交工具的鼓噪入眠,每天还频繁地在不同的人机界面间切换,一日的周而复始,早已离不开各种尺寸的屏幕,用眼过度和视觉损伤等广泛的健康风险也逐渐成为人们的普遍忧虑和担心。
最近几年消费电子产业,企业除更注重产品功能性比拼外,也意识到消费者的普遍关心,纷纷迎合大众的健康诉求,特别是部分知名企业在逐步强化自家产品功能属性外的健康配置,而这方面主要就是宣传产品的视觉保护功能,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所谓蓝光伤害的防护。
蓝光伤害听起来是让普通人焦灼的术语,让我们先放松一下,先说一下什么是蓝光伤害。人眼对颜色的视觉形成,本质上是视网膜细胞中的视蛋白对不同波长电磁波的感知,电磁波波长在380–480 nm范围处于人眼视觉的蓝色区域,但这一区域的电磁波如果再进一步减小波长,就会进入紫外线的区域,该区域的光子能量对生物细胞来说会形成电离辐射,根据不同辐射剂量和时间长短的不同,对人类的视网膜就会产生直接的黄斑损伤或者退行性病变等健康风险。因为视觉的光化学损伤的风险取决于波长,因此所谓的“蓝光伤害”,就是因为蓝色光区接近于紫外频谱的缘故,以及生物体个体差异原因,会有敏感程度不一的使用者在蓝光区域也能有潜在的视觉损伤风险。“蓝光危害”就是在考虑到人眼视网膜的光化学损伤风险(技术上称为“黄斑病变”)时使用的术语,如果你有勇气凝视阳光或焊接电弧等明亮光源,可能会直接导致失明或者是电光性眼炎。
我们日常接触到的家用照明产品以及频繁使用的各种带有屏幕的电子产品,绝大多数都是用LED晶粒作为光源,要么直接成为灯具,要么是液晶显示的背光。消费者直接感受到的灯具也好显示器也好,大多数LED灯具就像以前广泛使用的日光灯/荧光灯一样,都是以白光形式工作的,有助于模拟太阳光照射条件下实现日照环境,以减小对人类的物体观察造成明显色彩偏差。平板显示的背光更需要一致性非常好的背照白光,来实现视觉呈现所需要的准确色彩还原。这其中的光源目前已经全部成为LED技术的天下,作为一种半导体器件,LED又被称作固态光源,但在实际的应用领域,LED的白光实际是由蓝光LED与红绿LED或者YG荧光粉封装形成的,因此蓝光LED作为光源的基础部件,是决定器件白光品质性能而不可或缺的,所谓的蓝光伤害隐患正来源于对此发光器件的担心,而目前备受瞩目已成为新一代显示技术的OLED,由于本身也是含有的蓝光成分的自发光显示器件,同样招致了可能造成健康损伤的怀疑。
从物理学一般常识可知,可见光从红到蓝波长依次减小频率相应渐次增加,由于在蓝光区,光子能级确实比较高,属于可见光中的高能量频谱成分,而白光LED的一种类型就是蓝光LED激发红绿色或者黄色荧光粉发光,从而混合形成白光的,而用红绿光无法实现激发其他颜色材料发光的目的,而根据含有蓝光成分多寡,我们的眼睛可以感受是冷光还是暖光,冷光含有更多的蓝光成分,暖光反之。这里所说的高能只是在人类的可见光频谱内来对比,但在更广泛的电磁波频谱看,就算是蓝光也远远不具备对生物细胞造成电离辐射的程度,所以这里说的蓝光伤害仅被定义为视网膜等眼部损伤,这种损伤是在超过一定辐射剂量的光化学照射条件下,而可能诱发的。如果是日常使用的白色光源,在发出接近蓝光危害曝光极限剂量的蓝光时,光源发出的光会很亮,这样就产生了令人不适的炫光。蓝光含量高的高色温的照明,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都是令人不愉快和不舒服的,尤其是作为家用照明。对于行为正常的人来说,每天都会有大量机会处于短暂曝光的高剂量白光中,然而,在一天当中这些曝光量的积累并不会超过健康辐射极限。国际非电离辐射委员会(ICNIRP :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Non-Ionizing Radiation Protection)根据长期研究和监测的结果,制定了对人类有危害光辐射剂量的限定值,普通人日常接触的蓝光辐射,包括照明光源和各种显示屏的背光,其蓝光剂量只有限定辐射量的10%左右,离造成伤害的程度非常远。
十余年前,欧美等发达国家根据照明与电光源行业的技术进展,政府相关部门推出计划,将逐步禁止生产和销售能耗显著却已历经百年的白炽灯,启动了人类光源器件向半导体固态光源转换的大幕,而从那时起,对于蓝光可能造成的健康风险,就有医疗机构和众多媒体不断宣称蓝光对人体的影响和可能的危害。对此,国际照明协会(CI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Illumination,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e de l'éclairage )作为照明行业的国际性产业和技术合作组织,也是在光学领域权威的研究机构,在今年4月份正式发表了一份关于蓝光危害的立场声明:已有大量研究和媒体报道声称,白光光源对人眼健康存在不利影响。这些研究大多数是基于非常规的使用状态,包括:
而很多媒体和不严谨舆论传播,宣称蓝光扰乱昼夜节律和影响睡眠的内容都是找错了对象,动物实验表明任何高照度的环境都可能影响人类作息习惯和睡眠质量。有文献还声称蓝光暴露可能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风险有关,这种说法目前是推测性的,并没有经过同行评议作支撑。
欧盟健康、环境与新型风险(SCHEER)科学委员会在2018年颁布的《关于LED造成人类健康潜在风险意见书》中结论部分所宣称,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在正常条件下使用含有蓝光成分的LED器具和其他产品会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负面影响和损害。《自然》杂志早在2016也有类似的论文表明,如果你可以长时间仰望夏至时期中午的蓝天,并且不会产生生理上的不适或者眼部视力衰减,那你也不必对含有蓝光成分的普通照明光源和显示器光源产生恐惧,在常规使用条件下,那不会对普通人造成生理性的病理损害。
既然如此为什么会有如此众多的电子产品企业和认证机构热衷低蓝光认证呢,也许在任何信息不对称的领域都存在商业价值一样,利用媒体和相关企业早已宣扬和贩卖许久的健康焦虑和恐慌,可以推出还有额外需求和附加价值的新产品,平添许多产品竞争力。如果有足够的自信,可以低调地解决消费者的忧虑,比如苹果在产品的系统设置里提供Night shift设置选项,打开这个选项,色温降低后蓝光成分会进一步降低,方便在环境亮度非常低的条件下阅读和使用手机等产品。在安卓体系内,也有Night Mode的设置提供类似的功能,但由于阵营庞大对手众多,为了彰显不同拿一个认证,可以确立差异化和平添卖点。
如同这个世界所有通行的商业逻辑一样,有需求就有市场,就是市场机遇所在,只不过有些需求确实需要创造出来。
作者系电子行业资深人士,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责任编辑闫曼 man.yan@ftchinese.com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