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德国真的在消极防疫吗?

张冬方 FT中文网 2020-08-17



张冬方:德国想以减缓疫情扩散,拉平感染人数增长曲线,为医疗资源赢得时间,防止陷入意大利的困境,也为研发疫苗和药物赢得时间。



文丨张冬方


据Johns Hopkins CSSE,当地时间3月18日中午时分,德国新冠病毒确诊人数首次破万,死亡病例26例,距离首次破千仅仅过去了9天。

前几日,在英国的“群体免疫”思路引发讨论之时,英国和德国被一些观点双双归于“消极防疫”典型,被广泛传播的一个“把柄”就是,德国总理默克尔(Merkel)此前说过的“将有60%到70%的人感染新冠病毒”。


01

被大众低估的疫情


默克尔第一次说这话是在3月10日联盟党的小组会议上,据dpa(德新社)报道,当时“在场的人一片寂静”。一天之后的联邦政府新闻发布会上,默克尔再次抛出这个论断,原话是“在没有疫苗和药物的情况下,专家的预测是(德国)将有60%到70%的人感染新冠病毒。”

这句话足够做成媒体最大的标题,然而,在场并没有记者就此提问。

首先来看此话的背景,当时德国的疫情处于什么样的阶段。11日是默克尔第一次公开就疫情发表讲话,而此前都是由卫生部长施班(Spahn)在做台前工作。据RKI当天下午的统计,德国确诊人数为1567,比前日新增271例,死亡病例为3例。而意大利当日确诊数为12450例,死亡病例为830。德国当时尚无严格意义上的防疫措施。


3天前,卫生部长施班曾建议“参与者超过1000人的活动应当取消”(以下简称“取消千人活动”),RKI(罗伯特•科赫研究所,德国疾控和防疫的权威机构)负责人威勒(Lothar Wieler)也强调“现在已经到了取消大型活动的时间节点上了”。当时正值德甲,每场比赛现场动辄超过五万人。随着确诊人数的增长,“无观众赛”一直被讨论,各地方正讨论是否取消千人活动。

1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取消千人活动措施,尤其是足球赛再次被提出来。默克尔做了一些铺垫后说,“足球赛有无现场观众,如果我允许这样强硬地说的话,不是主要问题”。而当天下午,据dpa,关于该举措,16个联邦州中,9个已经决定取消,2个计划中,2个处于“建议”阶段,3个尚无对其做出反应。

就在当天晚上,德甲历史上第一场无现场观众的比赛在门兴格拉德巴赫(Möchengladbach)举行,外面聚集了几百球迷,他们在接受采访时对于不能现场观赛表示“无法接受”。而四天前,同样的体育场,那场德甲比赛的现场有近5.5万人。

越来越多的球赛,活动被宣告取消或推迟。取消千人活动,成为是德国防疫的第一个大范围内实施的措施。


对于这样一个措施从想法,到最终落实到地方,政策上的犹豫不决除了因为活动举办方法理上正当的抵触,和联邦制度下政策操作上的特点,还有就是德国全国上下,从人到机构的防疫意识并没有到位。默克尔当时就是以数据来引起全国的注意和重视。

3月12日,哈勒(Halle)成为德国第一个决定关闭学校的大城市。《明镜》的一位驻中国记者形容自己当日戴口罩回柏林的感受如“在裸体沙滩上穿着游泳裤”,因遭人笑话,他很快就摘掉了口罩。报道了中国疫情爆发的他认为“德国人并没有意识到正在发生什么,我们需要在偏执和毫不在乎之间找到一条中间道路。”

笔者深有体会。13日,正在各大联邦州研究并陆续出台关闭幼儿园和学校措施时,在北威州鲁尔区一大型购物中心停车场,笔者第一次带着一次性手套准备去超市购物时,旁边正准备离开的人,特意摇下车窗对我的手套发表看法:“别夸张了,(新冠病毒)没什么大不了的”。

而这周开始,德国所有联邦州关闭了幼儿园和学校。这成了德国防疫的第二个措施。16日默克尔宣告全国范围内关闭大部分公共场所:酒吧、歌剧院、博物馆、游乐场等,但超市一周七日营业。而目标之一就是保护年老体弱者。


紧接着同时实施的是第三个举措,从16日开始德国关闭了与法国、奥地利、瑞士、卢森堡和丹麦的边境。同一天,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建议对非欧盟公民关闭欧盟边境30天。

在这样一个被称作“二战后德国遇到的最大挑战”下,17日的纽伦堡(Nürnberg)和施瓦巴赫(Schwabach),警察制止了两起分别由大约100位和50位年轻人参加的,在社交网络上发起并集结的所谓的“新冠趴”(corona party)。


02

德国准备打一场持久战


再回到那个引发争议的论断。

默克尔该论断背后的专业支撑是RKI,他们的预估给出了一个时间跨度:一年到两年。默克尔不是第一个在公开场合说出这个数字的人。这次疫情中圈粉无数的著名病毒学家陀斯滕(Christian Drosten)此前也提出过这样的可能性,他强调这样的感染数可能发生在一个时间跨度里,有可能是两年甚至更长。而更重要的逻辑是,德国想以减缓疫情扩散,拉平感染人数增长曲线,以赢得时间,为医疗资源赢得时间,防止陷入意大利需要决定紧缺的医疗资源优先分配给谁的困境,也为研发疫苗和药物赢得时间,而在这赢得的时间里,也许会有很多的人感染新冠病毒。当然,也可以会有另一种表述:在这输掉的时间里,也许会有这么多人不幸感染。总之,德国主观上的战略准备就是打一场需要赢时间的持久战。

首先看德国怎样为医疗资源赢得时间。

德国有着和中国不一样的医疗卫生体系,除了手术和紧急情况,病人一般会去诊所看病。然而,家庭诊所的体量和医院比起来,就好比是小杂货店和大型超市。在疫情中,小体量的家庭医生诊所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而医院,整个德国约有50万张病床,其中2.8万重症病床,带呼吸机的有2.5万张。来自柏林科技大学卫生管理教授布瑟(Reinhard Busse)估算,按人均数来比较,德国的重症病床为意大利的约2.6倍。根据RKI分析,大约5%的感染者需要呼吸机,而每台呼吸机的使用时间为好几个星期。通常情况下80%的带呼吸机的床位会被占用了。当然各个医院的情况不一样。上周初,汉堡艾本多夫大学医院和莱比锡大学医院有三分之一的呼吸机被占用了,而在格赖夫斯瓦尔德为95%,而奥格斯堡则为100%。

17日RKI负责人威勒认为重症病床数应当至少增加一倍。德国医院协会(DKG)主席嘎斯(Gerald Gaß)认为在短时间内增加一倍是不可能的。他预估,这周末德国将会面临两万的确诊病例,其中1500人将需要在医院治疗,是目前人数的3倍,但医院对于这样的增长人数已经做好了准备。而更关键的是重症病床数,在接下来的两三个月将有可能由2.8万增加到3.4万。

各联邦州正在考虑和计划将酒店、疗养院等改建成医院。柏林在17日公布了建造拥有千人床位的医院计划。德国医疗设备制造商Drägerwerk13日公布其收到了来自联邦政府一万台呼吸机订单。

当然,德国的病床使用情况,在截稿前尚未达到承压状态。据ZDF报道,16日的医院里共有约500位新冠感染者,重症病房则有25位。


德国新冠死亡率一直很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重症病人能获得该有的医疗资源。

然而,最紧张的不是床位和呼吸机,而是医护人员。即使没有疫情,德国去年重症医护人员缺口为4700人。在疫情下,如果有医护人员感染了,其他工作人员也不可能按照RKI的标准进行隔离。目前各大医院正在培训没有重症经验的医护人员和医学生。在关闭学习的举措中,对于父母双方都在医护行业,或公共安全领域工作的家庭,或者单亲家庭,当地部门提供照看小孩的支持。

再来说疫苗和药物。德国疫苗公司CureVac最近成为美国和欧洲的抢夺对象,欧盟委员会承诺提供8千万欧的资金支持其研发新冠疫苗。而在药物方面,据媒体RND报道,卫生部长施班透露,联邦政府向制药公司拜尔预定了大量的氯喹(Chloroquine)。该药物可能对治疗新冠病毒有效,专业机构将在下周对其进行临床试验,四周之后将会出来第一批结果。


03

没人敢说自己在打一场正确的防疫战


德国国内有一些对于政府防疫措施上的批评,如病毒学家克库勒(Alexander Kekulé)就“关闭学校”的措施发表评论说,“疫情扩散比政策来得快”。

如果说“关闭学校”是正确的,只是来得迟一些,那么关闭边境被病毒专家施多末(Martin Stürmer)形容为毫无意义,因为“已经错过了时机”。

然而,德国真的在消极防疫吗?在德国“尽全力保证每个重症患者获得该有的医疗资源和治疗”的目标下,即使德国没有在正确的时机做出足够正确足够果断的决策,即使这个目标没法实现,我也无法得出“消极防疫”的结论,何况,在疫情仍然凶猛,每天刷新认知的时期,谁又能说自己在打一场正确的防疫战呢?


病毒专家施密特-卡纳子特(Jonas Schmidt-Chanasit)在接受《世界报》(die Welt)采访中,谈到政府在防疫中的表现时说,“德国应该准备的是一场马拉松。在这场马拉松中,德国的起跑有点犹豫,但已经跑出了1公里,而中国可能处于第10公里处,而德国怎样找到坚持到42公里处的速度,只能边跑边摸索。”

18日,默克尔发表了一场电视讲话。她并非具煽动性的演说家,相反,她克制而冷静。她呼吁“情况很严重,请认真对待”,她也承诺“联邦政府会竭尽全力防疫”。末了,她说,“照顾好自己,照顾好最爱的人,谢谢您。”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责任编辑:闫曼 man.yan@ftchinese.com
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


“新冠疫情”冲击波

FT中文网首场视频研讨会预告


3月26日下午

我们将以视频研讨会的形式

深入分析FT关于此次新冠疫情的报道和解读

欢迎长按识别二维码报名


更多文章

1

沃尔夫:新冠疫情也是一场突发经济事件

2

 美国股市下跌到头了吗?

3

 新冠疫情正中美国经济三要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