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金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近期贬值走势,难以得出合理解释。只有回到货币汇率的价格购买力比较,才可以厘清近期脉络。伴随着海内外疫情的变化,人民币汇率平稳中呈现了显著的双向波动态势。受中外疫情态势变化影响,人民币汇率3月时曾经历了一波快速贬值——3月9日-3月20日,2周内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1.9%,最高贬2.2%。市场普遍认为,美元荒导致了强美元,进而也带来了弱人民币。实际上,基于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人民币兑美元应该走出一波强劲升值才对;但人民币不升反贬的实际态势,说明有新的因素成为当期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力量,这个因素就是大宗商品价格在海内外的走势变化。
彼时,美联储(FED)2次大幅度降息合计达150BP,市场利率大跌,美国国债10年期收益率延续年初跌势,由年初均衡运行区间(1.8-1.9)的上方快速下跌,最低跌到3月9日0.54,后虽有反弹,但也仅回到1.0左右水平。而在中国市场利率稳定的情况下,中美之间的利差扩大态势形成。按照汇率的利率平价模型,中美间利差扩大,中国市场利率高于美国市场利率,此时中美货币间汇率变化应是中国货币升值。而人民币汇率的实际走势正好相反,可见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动的金融环境方面,中美利差变化不是主要因素。市场或许认为,此次人民币汇率的贬值伴随着美元指数的上涨过程,即美股市场崩盘的过程中,美元全面走强。而美元走强的原因是,美国国内机构因市场暴跌,对流动性需求急剧上升,导致从海外调回资金,使得国际资本回流美元市场增多,从而使得美元走强。然而,综合分析美元指数和美国股市走势间关系看,当美国股市于2010年2月20日开启暴跌进程后,美元指数也是一路跟随下跌,且下跌速度也类同股市,两者均可用“跳水”来形容。如果是美国股市暴跌使得华尔街对美元流动性上升需求导致海外资金回流,那么美元走强应该与股指下跌同期发生。可实际情况是,华尔街需要美元流动性的时候,正是美元指数“速降”时期。可见,股市下跌带来的机构流动性需求上升,并不是当前美元指数上涨原因。
从时间点上看,美联储的扩张是此轮美元指数强劲反弹的主要推手。美联储的2次紧急降息行为,造就了美元指数“V”形反转的局面。美联储放水虽然未能减少市场恐慌,相反还进一步使得其市场声誉受损——美联储越来越偏离其独立的维护经济和物价平稳的政策目标定位,越来越直接对股市做出反应。按照西方主流的货币管理思想,FED散失独立性后,货币直接对金融市场做出反应,使自己成为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不稳定根源的可能性就大增。尽管从短期成效看,FED放水后,美元出现了快速反弹走势!金融市场的货币需求因实体需求而生。因此,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顺差是决定货币汇率变动趋势的根本;而经济项目和资本项目的顺差情况,又由实体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决定,实体经济领域的变化同时也决定金融项目趋势变化的经济因素(在国际收支自由化情况下)。就疫情对经济的影响而言,中国应对政策已见成效,“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的短期影响已开始逐渐消退。全年来,疫情对中国经济仅有短期扰动性影响,全年经济运行平稳向好的局面不会改变,这点已成为市场共识!
反观海外,疫情初期之时,政府和民众均不重视;疫情在3月开始显露加速扩散苗头之际,政府对疫情如何防控却没有形成共识,甚至还在犹豫要不要政府介入。对于美国,特郎普总统的前后表现尽显“忽悠”民众本能,先是说美国不会爆发,再是说美国可以轻松对付,在全面爆发宣布紧急状态后,对防控却又不得力,政府应对措施重点只在于“救市”。随着美国疫情的进一步恶化,美国政府一方面出台非常规经济刺激计划,另一方面不忘“甩锅”中国。不论美国是否出台新的经济激励方案,不论经济刺激计划的规模有多大,美国政府应对疫情政策重心不在疫情防控,是用力用错了方向,只有政府把政策工作重点先转移到疫情防控上来,市场情绪才能得到稳定。由于美国是消费型的经济体,“新冠”疫情的持续恶化对美国经济的冲击,要远比中国剧烈。中国疫情已得到控制,政策重心已转向复工复产和企业扶持,后续的生产和投资赶工现象一定会发生,因而全年经济增速不会受到影响。对美国而言,即使疫情能在年中结束,如果没有新经济刺激——新激励政策成效有待观察,其消费行为因无法“追赶”,经济增速就无法实现反弹。2020年3月23日,美联储官员詹姆斯•布拉德(James Bullard)公开宣称,美国二季度GDP将下降50%,失业率将飙升至30%!中外经济情势的不同变化和经济前景的不同预期,显然表明经济格局演变也是有利于人民币保持“稳中偏升”态势的。
因此,从经济和金融角度分析,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近期贬值走势,难以得出合理解释。实际上,只有回到货币汇率的本源——价格购买力比较,才可以厘清近期人民币汇率的走势脉络。从决定货币汇率的逻辑上看,“一价定律”是基础,经济和金融只是影响波动的因素;只有两国货币的真实购买力比较,才是决定汇率中枢的根本性决定力量。然而,实际中由于不存在“一价”比较的商品,且扰动因素又是频繁的,因此基于真实购买力比较的PPP汇率和市场汇率,两者之间并不相等,但通常有一定的联动范围,这说明一价定律是起作用,真实购买力对汇率的中长期趋势也起着决定性作用。PPP汇率中用于“一价”比较基准的商品,是世界银行基于一定标准和统计技术构筑的“商品篮子”,设计的主要目的是用于经济比较,而非用于汇率波动分析。从汇率波动分析的角度,在不同经济运行时期和经济发展阶段,结合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的变化,用作“一价”比较的商品既不同,也简单,有时可能仅是一、二种商品。这个比价商品在两国间价格的变化,有时会成为决定汇率的中短期决定力量。当前以石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在两国间的预期变化,正是决定了当前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决定性力量,并且预期在中短期(6-12月)内仍将存在。
能源领域发展表明,2050年将是绿色能源超越化石燃料时代的临界点,2020年这一趋势已开始渐露迹象。石油市场由于生产者多元化的发展和开采技术进步,垄断定价体系被打破,市场竞争性定价比重逐步提升,石油市场定价中枢下滑至20-30美元/桶。然而,中国油价因要兼顾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以及减少市场波动,现有的油价联动机制只在40-130美元/桶之间有效,当国内价格停留在指导定价下限,相对于国际价格,中国价格就显得高了,石油作为大宗商品之王,又是最为普遍的贸易品,因而国内外间大宗商品价格差预期就形成,人民币汇率贬值态势也随之成型。从后续油价走势看,国际原油价格将在现有基准上走稳,故而人民币汇率在7.10水准上也会企稳。同时,随着国内其它大宗商品价格跟随国际市场下滑态势形成,市场预期认为中国大宗商品将维持高位的看法也将改变,从而人民币汇率也将缓慢升值。当前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实际上只是中国大宗商品价格下降滞后国际价格的反应。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责任编辑徐瑾 Jin.Xu@FTChinese.com
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