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笔下的真美国:从黑人平权到白人的失落
徐瑾:谈美国种族问题,南方是绕不开的。多年前,文学大师奈保尔就洞察到,平权运动没有解决歧视;而穷白人失落,也构成特朗普上台的大背景。
文 | FT中文网专栏作家 徐瑾
最近热门就是美国种族抗议风潮。起因是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当地警察执法失当,造成一名非裔男子死亡。
这会导致美国的彻底撕裂么?正如我在上期专栏《黑人之死:种族冲突背后的两个美国》中谈到,种族问题只是导火索,关键还是背后的左右之争。美国种族问题是老问题了,要理解这一问题,可能需要梳理下美国社会的历史。
30多年前,文学大师奈保尔曾经描写美国,他就敏锐洞察了美国诸多问题,从种族问题遗留到穷白人的失落,可以说预见了特朗普上台的大背景。
大师笔下的真美国
上世纪80年代,奈保尔做了一个决定,去美国旅行。
奈保尔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不仅是文学家,而且很有洞察力。在大家印象中,一般都以为他关注印度非洲南美洲等后发国家,多数人没留意到,他其实也去过美国,而且留下了自己的观察。
在美国种族问题中,南方是绕不开的问题。潮湿多雨的南方,是美国腹地。这里诞生了可口可乐、爵士乐、猫王这样的标杆,但说起南方,别说外国人,即使不少美国人,对南方还是感到难以理解。
奈保尔直觉地认为,这样一个美国,必然与大家熟悉的纽约或者西海岸不同。奈保尔花了四个月探访了美国南部七州,从亚特兰大到查尔斯顿,从佛罗里达到密西西比,从纳什维尔到教堂山。
美国南方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也是久久没有被言说的存在。
从民权运动到种族冲突,从白人的失落到猫王的音乐,从宗教的安慰到政治的狂热,从南方战争失败的一方到烟草种植园。
你会发现,南方没有一个声音可以简单讲诉。美国的南方,充满多声部的合奏。
平权运动没有解决歧视
种族是美国没有消失的问题,在南方尤其如此。一般人会以为,平权运动彻底解决了歧视,但真实情况可能更复杂。
奈保尔就观察到,南方黑人在平权运动后遭遇了隐性歧视。
人们在谈论黑人时,往往斟酌用词,尽量用中性的词语,但在很多事情背后,其实都存在着种族意识。与此同时,随着拉丁裔以及亚裔等外来族群涌入美国,这些新移民遭遇的歧视中,部分也来自黑人。这也使得,以黑人控诉为主的种族意识,多了不同的色彩。
在过去,黑人与白人有些和谐相处的“默契”。
南方的白人黑人关系,并不是简单的歧视与被歧视关系。白人常常愿意为他们有关系的黑人做任何事。即使一般黑人与白人的关系,也不是对立那么简单。有人就说,如果看到白人乞讨他不一定理睬,但是黑人他一定停下来给予帮助,这是多年潜移默化的“教养”。
如今,这些相处之道不复存在。随着各类运动以及社会变迁,白人的失落不言而喻,只是变得更为隐蔽而无奈。过去,他们把黑人当作可以关照的对象,如今彼此之间,失去了过去的温情。
从南方白人的角度,他们对于庄园农奴制有自己的辩护。而且,穷白人状况并不好,他们认为自己类似印第安人,保留地在不断缩小。
民权运动值得记忆,但是并不是意味着历史的终结,人们的生活还在继续。
黑人运动的辉煌,往往与政治人物有关,比如马丁•路德•金、理查德•艾伦、布克•T•华盛顿、哈莉特•塔布曼、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以及很多美国黑人运动英雄们。
在奈保尔的故乡南美洲,黑人领袖成为黑人群体的希望,领袖的荣光也成为群体的荣光。而在美国南方,情况有点不同,白人名人占据了南美黑人领袖的类似生态位,他们更受关注。
在聚光灯的白人名人背后,是看不见的失落的白人——他们,引发奈保尔的注意。
他发现,出身寒微的“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引发了民众尤其白人的膜拜。这种膜拜,和前面谈到的南美洲黑人对于黑人领袖的情感类似。
奈保尔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种族主义者。他的观察,和人云亦云不一样,甚至不那么政治正确。但是他厉害之处,就在于能发现不一样的东西。
他观察到黑人白人关系的变化,白人的失落,其实在种族平权的大合唱声浪中被遮蔽,被隐匿,被无视。可以说,奈保尔能够发现这些,是因为不带偏见与立场地来到美国。
美国的根基
奈保尔写其他地方,总是被认为出语恶毒,居高临下,很多人因此认为他殖民主义。其实他的恶毒,也看对象,并非永远如此。他写美国,意外地谦虚与真诚。
多数情况下,他对美国的探究,没有如同以往那样批判,而更多是在倾听。这使得他能够发现一些别人看不到的美国。
比如一个老年女性,说聊起父亲的告诫,“永远不能通过踩在别人脊背上前进。我们都需要肩并肩在一起”。这种朴素的情感,打动了奈保尔。甚至,成为他在美国南方的最大发现,“在世界其他地方,我未曾发现人们如此受良好行为和良好宗教生活的想法驱使。”
别的作家,也曾注意到美国和欧洲的区别:美国人在算计之下有天真,欧洲人在天真之下有算计。有人这样说,“欧洲人的真诚是自发的,但并不总是深沉的。美国人的真诚深埋于许多层次的算计与机会主义之下,但在那下面,却是真实而深刻的。”
更进一步考察,你会发现,这种天真与日常与宗教与地方民众的永恒联系。
这种情感,对黑人和白人都是真实的。这不仅是南方的底色,也是美国作为清教徒移民国度的基础。即使时代更迭,也没有改变。这是普世文明,所能给予人们最朴实的教化。
不妨反思一下,过去介绍美国的时候,会大谈经济政治,但常常忽略最重要一个因素,那就是宗教因素。
学者钱满素研究美国多年,她就说,清教徒移民美国的目的是建立山巅之城。他们的约定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恩典之约,即信仰之约,二是教会之约,即信徒自愿建立教会,三是政府之约,就是将约的做法延伸到人间。
不理解山巅之城的约定,对美国的理解,可能会有很大误差。
如何理解美国
贸易纠纷与黑人抗议之后,国人更加迫切希望了解美国。然而。我们真的理解美国么?比如种族问题,真实的美国,在多种文化群体拉锯之下,多数情况下,近乎奇迹般地保持了平衡。
这种状况,是一种意外还是常态,或者是一种疯狂?
有朋友在公号《徐瑾经济人》曾经这样留言,“大部分国人多少有一点关于美国的知识,英语谚云:A little knowledge is a dangerous thing。大意是说,一知半解是件危险的事。当下的中美冲突在为这种说法做注解。国人要补上这一课,需要看靠谱的书,听靠谱的人讲,用靠谱的眼睛观察,逐步修正曾接受过的不靠谱信息。”
确实。世界媒体口中的美国,强势而喧嚣。反观奈保尔笔下的南方,闭塞却又不失纯真。这是一个被忽略的美国,也是美国深入地底的根基。
隔了三十多年,再看美国的变化,会发现,今天很多变化的根源其实早已经埋下。对于反对全球化还是川普崛起,不少人都会错愕,但是我想奈保尔不会。
红脖子美国人的无声愤怒,黑人面对其他有色种族的矛盾心态,当地社区的衰败与紧张,都没逃过奈保尔那双有洞察力的眼睛。他在一句描述一声叹息中,不动声色就揭示出来。
奈保尔游历很多国家,他做出的判断往往和别人不一样,但往往日后会应验。有人曾经夸奖说,他是预言家。他回复说,自己不是预言家,只是从来不为自己的见闻涂脂抹粉。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那就是判断一个国家时,需要有洞察力,而这种洞察力,往往建立在真诚观察之上。
我们看美国乃至于世界变迁,意义在哪里?其实是希望借助不同国家文明,来重新定义中国在世界中的地位。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更多可见微信公号《徐瑾经济人》(ID:econhomo)
个人微信联系jjr19001900
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