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双城记:香港与上海的往事和今天(中)

聂日明 FT中文网 2020-08-17



聂日明:中国贸易枢纽的称号几易其主,大致可分三阶段:一是上海取代广州,二是香港取代上海,三是上海再次复兴与香港并驾齐驱。



 文 |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聂日明 


编者按


《双城记:香港与上海的往事和今天(上)》是从香港与上海的历史同框角度入手,今天的中篇侧重于历史变迁中的枢纽城市轮换。



过去二百余年,中国贸易枢纽的称号几易其主,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上海取代广州,二是香港取代上海,三是上海再次复兴且与香港并驾齐驱。



1850s:上海取代广州



广州外贸之都一枝独秀的地位,最近一次,确立于清朝乾隆年间(1757年)。当时清朝全面禁止对外贸易,仅保留了广州作为对外通商港口,外商通过十三行等洋行、官办商行与中国贸易,其它地区不允许通商。


此后一直到鸦片战争时期,广州一直垄断着全国的外贸,是东南亚的贸易中心。


五口通商以后,上海江海联运的区位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从对外贸易来看,1830年前后,中国对欧美各国的海上贸易中,英国占到四分之三的份额,一直到鸦片战争后的很长时间段内,英国都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对象。从贸易金额来看,1844年,上海对英进出口贸易总值480万元,广州3340万元;到1856年,上海对英进出口贸易总值3200万元,广州1730万元,上海几乎达到广州的两倍。



从关税来看,1830年,江海关(上海)税银73,674.29两,粤海关(广州)税银1,663,635两,到1875年,江海洋关税银高达3,608,000两,粤海洋关税银1,709,578两。



1850年前后,随着粤海关关税总额的断崖式下跌,上海的关税总额一路上扬。对此,广州并非没有“反抗”过。当时,两广总督曾建言粤海关“用外国人治外国人,语言通晓,底蕴周知,内地奸民无从煽惑勾串,于税务必有裨益”。然而,局面并未因此改变。广州当时因循守旧,且多有腐败现象,外商无法在贸易中得到公平的对待。相较而言,上海则是冒险者的热土,相对公平的氛围给外贸行业带来了更多喘息空间。



在这个时期,大批的冒险家到上海创业或开设分支机构,更多的是从广州转移过来的机构,像怡和(原渣甸)、宝顺、广隆、沙逊、旗昌等。随着贸易北移,广州开始衰落,人口向北方流动。上海开埠时,城区人口有27万,而广州高达70余万,但到了1910年,上海人口增至128万,而广州的人口反而少了20余万。到1874年,中国超过70%的出口和50%的进口都要经过上海(Furuta,2000)。



超越广州,远远不是上海最为高光的时刻,与广州曾经拥有第一大港的时代不同,上海的崛起处身于中国与全球贸易迅速扩张的时代,这个时代产生的贸易总额远远高于广州的高峰时刻。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上海的黄金时期。这时的上海不仅是全国的贸易中心,也是全国的金融中心、文化和娱乐中心。金融方面,上海汇集了号称“四行两局一库”的最重要的金融机构,是中国资金的调剂中心,也是远东国际交易最活跃的金融中心,仅次于纽约和伦敦。商业上,有著名的永安、先施、大新、新新等南京路四大公司,销售全球最新上架的百货。当时,最新式的科技和工程也大多由上海最早引进,再向全国推广。




1949年以后:香港取代上海



建国之后,上海成为计划经济的支柱。在支持内地经济建设的同时,上海出人出资源,支持小三线建设,上海的一些大学也迁至内地,这些都使得上海的政治和经济影响有所减弱。


此后,承接上海留出空位的地方,就是香港。


其实,在开埠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香港并不起眼,那时的主角是上海,香港更多的角色是转口航运中心。


这段时间,香港和上海的关系,可以从汇丰银行的成立中窥得一斑。据《上海通史》陈述,由于中英贸易规模的上升,外国银行开始趋向于本地化。汇丰银行是第一家大型的本地银行,其布局是以香港为总行,上海为主要业务地,汇丰香港和汇丰上海同时开业。上海尽管为分支行,但拟在上海成立董事会(后未有董事会,但规定持股与香港相同)。尽管香港是因割让设立的殖民地,承担一定的行政功能,但英国当时的发展重心是在上海。到1900年,香港人口不足30万。



建国后,香港的发展机遇主要有两条:一是六七十年代赶上了东南亚经济腾飞的快车,二是八十年代以后成为内地对外贸易的窗口城市。


二战后,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内地对外贸易停滞,香港的转口贸易受到较大的打击。1940年之后,人力资源优势使得香港顺利转型为轻工业城市,生产纺织品、胶花、电子零件等产品。香港如今的富豪之中,有不少都起家于这些行业,如李嘉诚最开始就是做塑胶花的。香港也因此被称之为“亚洲四小龙”。


1980年代以后,中国内地对外改革开放,制造业北移,香港的企业家开始向北进发。郑少秋主演的《笑看风云》中,包家北上东莞开设纺织厂描述的就是这个背景。自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香港就是一直中国最大的FDI(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地,占比保持在半数以上。这些资金有的是香港本地资本,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其它地区经由香港向内地投资。1990年以后,内地企业开始在香港证券市场上市,香港成为内地经济主体资金融通的平台。到今天,内地企业已经成为香港证券市场最重要的上市公司类型。



另一个直观的层面就是贸易,尽管内地实行了改革开放,但贸易权仍然没有普遍向企业开放(一直要到中国入世以后),香港抓住机遇,重新调整为转口贸易,再次成为内地对外贸易的窗口城市,中国各级政府创办窗口企业专营进出口贸易,有中央层面的华润、航空技术进出口,也有地方层面的豫港集团、津联、粤海、越秀等。


这些因素都极大地拉动了香港经济增速,也使得香港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直至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仅次于纽约、伦敦。从经济总量来看,改革开放之初,香港与上海的GDP与内地相比,都在8%左右。在随后的十几年内,香港经济增速远超内地,其GDP与内地的比重一度高至25%(1992年,以美元计价)。相反,改革开放初期,上海的开放力度不够,沪港之间的差距被拉大。到1990年代,上海的GDP只有香港的20%。



香港回归以后与内地合作,获得迅速发展,且呈加速态势。贸易方面,据香港海关统计,香港与内地的贸易额,1997年约11161亿港元,到2006年已经上升到23492亿港元,增长超过一倍。目前,香港是内地的第四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地和第二大顺差来源地。内地是香港最大的出口地、进口和转口对象。投资方面,自1986年始,到1996年,香港累计对内地直接投资项目约为16万个,实际利用的投资金额为965亿美元。到2006年底,香港累计对内地直接投资项目超过26个,实际利用香港资金达2770亿美元;2005年底,内地在港设立非金融类企业2500多家,投资存量达365亿美元,占内地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64%。2006年底,内地在港上市的企业达367家,市值67089亿港元,占香港总市值的50%以上,占成交总额的60%。


这一时期,在香港经济一骑绝尘的背景下,曾经风光的上海未免显得有些落寞。


下篇待续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责任编辑:闫曼 man.yan@ftchinese.com

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



更多文章

双城记:香港与上海的往事和今天(上)

大师笔下的真美国:从黑人平权到白人的失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