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月收入低于1千:是收入低还是物价贵?

胡月晓 FT中文网 2020-08-17


6亿人月均收入1000元,全国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是3万元,如何解读?月均千元如何变成低收入?低收入如何提高消费?


文丨华东师范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胡月晓


月均千元收入意味着啥?



6亿人月均收入1000元,全国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是3万元,两个数据放在一起,给人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收入差距大——3万元的年收入只是平均数,按照2018年中国的基尼系数0.468,应该有8成以上人在平均数下方。但即使在平均数之下,6亿人分布在年收入1.2万元下方,说明平均数之下分布差距也是显著的。

两个数据给人的第二个感觉是,中国的劳动力很便宜,人口红利还是存在,低工资成本的优势仍然存在。

普遍的低收入人群的存在,意味着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存在“招工难”是个伪命题,实质是产业升级难,是资本和劳动双方都心态浮躁,只想实现当期利益最大化,不愿有长期投入尤其是技术研发、员工学习培训等着眼长远收益的行为。

月均收入1000元,在中等城市连租房都很困难,更不用说一线大城市了。但是如果30年前月收入1000元,那是一个不错的收入,在中国的任何城市,30年前千元月收入都能过上不错的生活。也就是说30年前的月收入1000元是个不错的收入,那时候房产还没商品化。但决定30年前1000元好生活品质的基础是——物价低。更为重要的是,30年前中国城镇化刚处于起步阶段,城镇化水平1990年只有26.4%,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农村,在很大程度上还过着一种半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低现金收入和真实生活水平间并不能简单对比。



月均千元如何变成低收入?



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的发展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对于个体而言,30余年前收入和当今收入,相信绝大部分都有很大提高。当前处于中低收入阶层的人,正是30年前刚步入社会的20岁年轻人,当他们人到中年,中国经济进入转型阶段时,他们的技能开始显得落后,他们长期积累的工作经验开始失效,于是他们成了社会中的低收入者。

30年前他们也许是月收入300元,当时的300元可以给他们满意的生活。30年前300元可以给人满意生活,并不是当时人们对生活要求低,而是当时物价的低廉——这方面,并不需要笔者举例,经历过这个跨度的人,对此都有切身体会。

由300元到1000元,收入增长了3倍多。但30年间,中国物价何止增长3倍?即使是统计意义上的CPI,1990 -2019年间,累计增幅也达到了3.19倍。人们根据生活经验和常识知道,CPI统计值,和影响你生活水平的真实消费篮子物价水平变化,差距是以数倍而计的。同期美国上涨幅度是2.09倍,日本是1.12倍(物价几无上涨),英国是1.89倍,欧洲核心区大约在1.5-1.6倍。


中国物价上涨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领先的原因,就是中国改革开放过程本身带来市场化和商品化发展。改革开放之初,中国3/4的人生活在半自然经济状态,这种状态决定了中国的很多消费品,尤其是农产品的价格是显著偏低的——很多生产要素并没有在售价上得到体现,农民将剩余农产品出售时,他只要求获得边际成本,通常是他额外的近乎没有的劳动力价格,农产品中的土地要素、资本投入等,都没有在售价中得到体现。随着中国商品化进程的发展,经济进步带来了对要素回报的要求,原先商品成本的货币计算中没有被考虑进去的生产要素,越来越多地得到体现,随着生产要素对商品售价渗透率的提高,农产品等商品越来越完整地包含了价格形成的要素;只要商品经济对自然经济的吸收过程在继续,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就不会停止,中国90年代的价格“闯关”改革,其实就是这个过程在市场中的表现。在城市,国有经济中同样存在着核算的不充分性,随着市场进展,中国市场中商品售价一方面由边际成本定价转向平均成本定价,另一方面无论是边际成本还是平均成本核算中,包含的要素增加了,于是一般价格水平上涨,货币价值下降。

假设这30年的物价水平没有这么多的上涨,仅就统计意义上讲,如果中国物价和西方接近,那么这意味着当前中国人收入不变的同时,物价水平要拦腰一刀,砍去一半;如果这样,那么当前中国人虽然收入不高,但生活还是不错的。但是,中国物价上涨的趋势是内在的,正是物价的快速上涨,使得中国人的收入增长不令人满意。



低收入如何提高消费?



更为重要的是,从支出方面看,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也使人们支出的范围扩大,即人们花钱的地方增多。对居民来说,就是越来越多的地方需要用钱,教育、医疗等的产业化改革,尤其是住房商品化之后,居民除了日常支出范围扩大之外,还需要购置住房资产。住房商品化后,资产购置支出成了居民收入的最大使用用途。住房价格的持续快速上涨,比通胀更为迅速地消耗着居民购买力。虽然从住宅价格指数上看,无论是新建住宅还是二手住宅,价格指数的上涨都并不明显,数字上并没有显著超越通胀的现象。但市场上人人都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自身观察中感受到,房价的上涨在商品化以来累计达到了10-20倍。住房价格指数和居民感受、生活体验的巨大差异在于,住房价格指数连样本的一致性都没有做到。房价连续数年飞涨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按统计数据,中国的房价在大多数时候还是被“成功”控制住的,尽管人人都感受到了身边房价翻跟头般的几倍上涨。不问交易对象差异,只以交易价格作为“房地产价格指数”,显然是不合适的。我国目前的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并没有考虑样本选择的前后一致性,不同时期之间存在很大不同。可见,当前我国房地产行业普遍使用的房屋销售价格指数,是不能正确反映真实价格变动情况的。以不同楼盘的开盘价为基础的平均价格(新房销售价格指数),显然不是一个衡量房地产价格的良好指标;同样,即使是“二手房”价格指数,由于交易对象的变化,该指数也不能有效反映真实的房价走势。房价指数的稳定,使得房地产泡沫对普通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被大大低估。


正是长年累月的真实通胀上行和持续高位的楼市泡沫,造就了中国居民收入的“低”。通胀的上行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趋势;从资源禀赋优势的角度看,正是通胀造成的真实工资水平低增长态势,体现了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禀赋。但是,劳动资源丰富的禀赋优势,并不妨害中国人生活水平随经济进步而提高,当前中国人的“低收入”,更多的是拜楼市泡沫所赐。只有有效挤出楼市泡沫,中国才能在维持“低收入”状态下,有效提高消费需求的增长,群众生活水平才能有效提高。实际上,在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下,楼市泡沫破裂对金融和经济的冲击是有限和可控的,只有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里,楼市资产价格的剧烈变化才会带来金融市场的大震荡。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责任编辑 徐瑾 Jin.Xu@FTChinese.com
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



复杂形势下的留学趋势与对策



2020年首场FT创新对话


在全球形势日趋复杂的背景下,"我们是否还要继续选择留学?"已经成为学生和家长不得不思考的重要命题。6月24日晚19:00-20:00,FT中文网将邀请宜校创始人、FT中文网专栏作家肖经栋先生和FT中文网生活时尚版主编、专栏作家薛莉女士与您在线相约,一起聊聊"后疫情时代的留学趋势与对策"!



● 欢迎扫描或长按二维码报名● 


更多文章

1

人民币汇率会一跌而不可收拾吗?

2

 中国企业正在适应“解封后的现实”

3

 如何阻止新冠疫情加剧收入差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