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博弈:经济关联,能否避免战争?
经济对于战争与和平的影响,到底是怎么样的?对此,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论不同。大国之间,如何避免贸易—安全形势的恶性循环?
文丨FT中文网专栏作家、公号《徐瑾经济人》主理人 徐瑾
众所周知,在大国竞争中,经济是很重要的一环。
那么,经济对于战争与和平的影响,到底是怎么样的?有人认为,经济影响不那么大,有人认为影响很大。如果影响很大,那么经济是如何发挥影响?或者说,大国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是加大大国之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还是相反?
你先别回答,也许答案和你想的不太一样。
01
麦当劳理论
自然的想法是,经济越相互依赖,越不可能发生战争。因为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类似一条线上的蚂蚱,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如果发生战争,必然影响彼此,双双受损。多数自由主义者,也都是这样想的。所以前些年,很流行一个理论叫“麦当劳理论”。
这是《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一个观察,那就是,对于任何两个国家,只要他们的国内有麦当劳开张,之后彼此再没有发生过战争——注意,是战争,一般性的军事冲突不包含在内。
这个理论背后的解释在于,“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国内中产阶级实力足可以支撑起麦当劳的服务网络,这个国家就被称作麦当劳国家。在这样的国家里,人们不愿意再打仗,他们更喜欢排队买汉堡。”
麦当劳没有改变人们的生活水准,而是人们生活提升的时候,麦当劳自然出现了。或者说,一个国家与国际贸易的联系日益紧密,并因此提高了自己的生活水平时,麦当劳的门店也自然就出现。这个时候,双方如果发生战争,付出的代价太高昂了,所以战争不划算。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说,如果两个国家都在全球供给链上,那么绝不会爆发战争,因为战争的结果对双方都有伤害,完全不划算。
用自由主义的话语来说,那就是两国国家经济贸易依存度如果比较高,意味着商业纽带越高,那么国家就有了更大的物质激励,来避免战争。
这个理论从这一二十年看,好像是这样一个回事,除了朝鲜、伊朗和萨达姆统治下的伊拉克,麦当劳的门店,好像开遍全球,相应地,各国战争也很罕见。
不过,这个观察有个缺点,那就是可以验证的时间比较短。战争减少的原因,可能不在于麦当劳现象或者经济提升,而是因为这段时间恰在苏东巨变之后,两大集团之间的对峙消失,世界比较太平,战争确实比较少。
02
自由主义视角vs现实主义视角
如果你拉长时间去看历史,就会发现经济贸易依存加大,并不自动避免战争。
比如一战时期的德国和二战时期日本,之所以扩大殖民地,都是为了争夺更多原料与势力范围。它们发动的战争,也打破了自由贸易可以带来和平的神话。更不用说,也许旧的形式的战争没有了,新的战争会不会来?比如冷战,比如贸易战。
和自由主义相对应的一种观点,就是现实主义观点。这种观点就认为,商业纽带提高,也会给国家带来脆弱性,反而可能促使领导人走向战争。自由主义认为,不对啊,贸易和投资往来提高开战的机会成本,一旦开打,很多商业关系就没了。
现实主义者说,你这还是不对,有了某些商业纽带,国家也许会感觉处于弱势、受到潜在威胁;打个比方,比如一个国家依赖国外的关键市场和货物,那么人家中断贸易,不是受制于人么?
这两种预测,哪种更对?某种意义上,他们在不同程度上都对,但是都不太完整。美国学者戴尔•科普兰在《经济相互依赖与战争》一书中对此进行了探讨。作者是弗吉尼亚大学政府和外交事务系教授,曾获麦克阿瑟奖和梅隆奖,是《大战的起源》等重要著作的作者。
戴尔•科普兰就提出一个观点,要说自由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哪种更对,需要看情况,需要引入关键变量,那就是预期。
03
预期的意义
也就是,一个国家,对于未来贸易和投资环境判断的预期。如果,一个国家在经济上依赖其他国家,它对这种未来环境的预期是正面的,那么就能维持当前和平贸易的各种好处。
这种情况下,确实,经济的相互依赖,就构成和平的力量。反过来说,如果这样的国家对于未来经济环境的预期是负面的,认为自己没有办法与国外进行投资与贸易,或者别人会抽走投资,甚至贸易将使得对自己有敌意的国家更加强大,那么现实主义的逻辑就开始发挥作用。
如果没有关键原料和市场,那么经济显然没法正常发展,如果听之任之,那么国家自然衰落,甚至被动挨打。这个时候,不如主动出击,开场战争。
04
场景不同,结论不同
卡普兰这个理论,协调了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逻辑,确实在解释不同场景的时候,更有解释力。
举个例子,比如二战在欧洲为什么开打。目前传统解释有两派,一个就是说,德国纳粹头子希特勒和他那帮人,从1933年上台时候,就处心积虑要打一场欧洲大战,所以找了最有利于战争的时候,选择了开打。另外一派就说,希特勒这个人不行,没有长期计划,恰恰是因为1938年爆发的经济危机,促使希特勒发动战争,争取资源。
显然,这两个解释有彼此矛盾的地方。可以说希特勒一上台,就有了全面战争的计划,他的军事准备也引发了1938的经济危机。因此,经济危机是希特勒希望开战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那么回到一个原因,希特勒为什么要打仗?除了摧毁法国俄国、削弱英美这些目标,根本原因是什么?追求国家安全还是财富,还是就是为了传播纳粹思想?历史学家多数没解释清楚,有人就说,希特勒就是战争狂人,有病态的权欲。卡普兰对此也不满意,哪个领导人,没有对权力的渴望?
他认为无论1914年前的德国,还是二战前的德国,都有一个基本地缘政治问题:德国在军事上占据优势,但是与周边国家相比,却显得国土狭小资源匮乏。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德国没有进行领土扩张,那么就永远要依靠外界的粮食和原料。
对比之下,周边大国,很可能可以自给自足。如果一旦这些国家禁止境外贸易,事实上这些国家开始也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威胁德国长期经济生存,甚至国家安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发现,德国发动二战的战略目的,和一战德国发动战争的动机,其实差不多。
05
贸易—安全形势的恶性循环
卡普兰的分析,结合定量和定性,也借鉴了其他学科很多研究,所以很多地方,具备启发性。比如贸易战,到底打不打,那其实取决于贸易的预期价值,那就是国家预计保持开放贸易和贸易中断可能性有多大。在有的情况下,甚至会形成贸易—安全形势的恶性循环。
比如,甲国突然开始针对乙国加强经济限制,我们都不用问原因是什么,谁对谁错。那么乙国就要想办法,也许在某个地区投射更大力量,弥补与甲国减少贸易造成的损失。
这样一来,甲国会认为,乙国敌意加剧,因此更要予以遏制。但是,如果继续加强经济限制,就会更加逼迫乙国。甚至,到了一定程度,比如甲国的限制措施已非常严厉,那么乙国为避免进一步丧失权力,就可能奋起反击,发动战争。
这听起来有点绕,有人曾在公号《徐瑾经济人》举了个例子,贸易依存越大,就如两个人爱得比较深了,造成伤害也比较深,彼此之间猜忌也螺旋形放大。
最典型的案例,二战美国对日本经济制裁不断加重,最后日本突袭珍珠港。从这个角度,日本原本看起来不理性的行为,站在日本内部,也有不同的解释。
那么你可能问,如何避免贸易—安全形势的恶性循环?卡普兰认为,从贸易预期理论出发,如果让领导人提前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危险的恶性循环,就会更谨慎。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大国之间往往能够长久并存,不发生严重冲突和战争。
卡普兰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谈论很多案例,除了德国,还有日本、冷战甚至欧洲大国政治时代一些研究,结合了历史、经济学、政治学、外交等多方面的成果。可以说,他从预期这个角度,重新审视梳理了经济和战争的关系。
任何理论的解释力,都是单一的,而历史,始终是充满不确定性。我们从理论去透视历史,要学习的,是思考力和洞察力,而不是机械复制某个结论。
从上述的理论,我们关键要认识两点。第一,贸易和投资等商业因素,对于战争爆发,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第二,商业因素有正面影响,也有反面影响,如何发挥作用,还要看国家对未来贸易结果的预期。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更多可见公众号《徐瑾经济人》(ID:econhomo),读者微信联系jjr19001900
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
更多文章
1 | |
2 |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