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区式骨灰堂背后的民生之艰

刘远举 FT中文网 2020-09-20



刘远举:中国的死人与活人,都处于几乎一模一样的土地政策之下:供应限制、身份限购、年限、高价。



文 |  FT中文网专栏作家 刘远举



最近一条惊爆的新闻在网上流传:“天津一小区,住着十万个骨灰盒,让人发寒”。


这条新闻让人想起了网上流传的一个说法:很多人买不起墓地,就在附近的三四线城市买一个房子,把骨灰盒放在里面。不过新闻中的小区并不是这种情况,而是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塘镇的公益性骨灰堂,只不过这个骨灰堂建得像住宅小区。


该建筑群占地2万多平方米,共16栋楼房,楼房外形与普通居民小区无异,但窗户都是黑色的。进入楼房内部,每层大约有25房,面积20平到50平不等,每家每户门口都悬挂着“X氏祠堂”的牌匾和大红花。


这家以“楼房式祠堂”为招牌的骨灰堂一期开售时一度遇冷,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陵园单独买一处房间来做自家祠堂,而不是将自家骨灰盒与其他家骨灰盒混放在公益性祠堂。伴随这个趋势,这几年间其价格一路疯涨,均价从3千一平涨到7千一平。目前小区已“入住”3千多家族,骨灰盒接近十万个。换言之,这是一个家族聚集性的骨灰堂,并且通过楼房的形式,提高了容积率。


鉴于这个骨灰堂的公益性,但却违规出售,有媒体将之称为,“天津一公益骨灰堂变私人祠堂”,暗示公益的被私人巧取豪夺。这个也错了。实际上,骨灰堂的形成背后是中国人生与死的沉重的民生之艰。




昂贵的墓地



现在的墓地很贵,单价赶上房价,总价达到20万元,并不算罕见之事,所有,有哀叹“死不起”。


作为一个唯物主义国家,从政策上讲,“死得起”并不在国家政策的原则之中。政策并不鼓励墓地消费,民政部更明确要求要积极推广树葬、花葬、草坪葬等节地葬法,鼓励倡导深埋、撒散、海葬等不保留骨灰方式。


《殡葬管理条例》第二条:“殡葬管理的方针是: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殡葬用地,革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第五条的内容则是:“在实行火葬的地区,国家提倡以骨灰寄存的方式以及其他不占或者少占土地的方式处理骨灰。县级人民政府和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实行火葬的具体规划,将新建和改造殡仪馆、火葬场、骨灰堂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基本建设计划。


也就是说,政策对于火葬,提倡的是密集放置型的骨灰堂。那种埋葬骨灰盒的公墓,被视为一种奢侈的消费。



而且,根据《殡葬管理条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兴建殡葬设施。”根据民政部制定的《公墓管理暂行办法》,“建立经营性公墓,由建墓单位向县级民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批准。”也就是说,能够经营墓地是需要资质许可的。


这种审批卡得很紧。根据北京市民政部门相关负责人的说法,近10年来,全市没有再增加一分土地作为公墓用地。


除了限量,土地的使用时间也有限制。1998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墓管理意见的通知》,要求“严格限制墓穴占地面积和墓穴使用年限。今后埋葬骨灰的单人或者双人合葬墓占地面积不得超过1平方米,墓地和骨灰存放格位的使用年限原则上以20年为一个周期。”


土地稀缺,限量供应,时间限制,这都让人联想到房产的70年周期与土地的限量供应。相同的政策,自然有相同的结果,所以我们看到墓价的飞速上涨。政策既然倡导不留骨灰、海葬等方式,自然也不会有措施,或者觉得有责任来降低墓地价格。


但是比其虚无缥缈的挫骨扬灰,中国人还是希望给祖先留下一块墓碑,这个需求,市场会自发地来满足。




螺蛳壳里的道场



与房地产不不同,墓地没有楼面地价的概念。在房地产中,土地出让金会分摊到每一层楼的建筑面积上,房子越高,“楼面地价”越低。但墓地不能多人分摊,只能占土地,这无疑会推高价格。反过来说,当墓葬上楼,通过楼房的形式,就能极大的提升容积率,降低价格。


新闻中这个骨灰堂最小的面积是20平方,7千一平,20平方要14万元。这个面积,恭恭敬敬的摆放10个骨灰盒是没有问题的,分摊到一个骨灰盒就是1.4万元,远比公墓便宜。随着时间的流逝,骨灰盒的数量更多,价格会进一步摊平。而且,还是私人空间,有家族祠堂、祖先安息之地的意味。


根据新闻报道,整个建筑群占地2万平,已经放入了10万个骨灰盒,每个逝去的人才占0.2平方米,按照家族的形式,摆放骨灰盒的数量显然还可以提升,也就是说,这种形式,人均占地不过0.1平方甚至更少。这是多大一块地了?大约两个手机大小。




小产权墓



不过现在看来,这方寸的安息之地,恐怕也保不住。


根据《公墓管理暂行办法》,公墓分为公益性公墓和经营性公墓。公益性公墓是为农村村民提供遗体或骨灰安葬服务的公共墓地。经营性公墓是为城镇居民提供骨灰或遗体安葬实行有偿服务的公共墓地,属于第三产业,土地需要按照招拍挂的方式获得。



而且,该条例第九条则规定,农村的公益性墓地不得对村民以外的其他人员提供墓穴用地。这一次天津的所谓公益墓地,正是为农民提供安葬的,城市居民无权购买,否则就是违规,这活脱脱的就是墓地的小产权房!


所以,称之为“公益骨灰堂变私人祠堂”,暗示公益的被私人巧取豪夺,是错误的。看似离奇的新闻背后,背后是中国人为了给逝去的亲人留下一点印迹的努力。正如买不起房子的人,去城外寻一处小产权房栖息。


某种程度上,中国的死人与活人,都处于几乎一模一样的土地政策之下:供应限制、身份限购、年限,高价。活人艰难,逝去的人维持尊严也艰难。




寸土与寸心



比起新闻中简单的用违规作为标准,真正需要讨论的是,中国人有权拥有一份安息之地吗?


传统的入土为安,墓碑墓地的需求仍然存在。这种楼上式的家族祠堂,其实是一种很好的变通方式。


这种方式,更有尊严感。在骨灰堂,骨灰盒被放入密集的格子中,重重堆叠,直到天花板,密密麻麻的挤在一起,像养鸡场重重叠叠的鸡笼。人就像一个号码一样存在。在自家祠堂,骨灰盒恭敬地摆开,有家族照片,有佛像装饰,逝去的人更有尊严,活着的人能避开打搅,静默哀思,家族祠堂、祖先安息之地的意味,让人体会到一种仪式感,满足了中国人的传统内心需求。



其实,这已经是一种非常绿色的丧葬方式。根据新闻报道,整个建筑群占地2万平,已经放入了10万个骨灰盒,每个逝去的人才占0.2平方米,按照家族的形式,摆放骨灰盒的数量显然还可以提升,也就是说,这种形式,人均不过0.1平方甚至更少。这是多大一块地呢?大约两个手机大小,可以说非常的绿色环保了。某种程度上,这就是市场的伟大之处,用创新满足人的尊严,体现出温情。


中国的土地有那么紧吗?真的容不下这一寸安息之地吗?


实际上,没有什么墓地能持续几百年,后人最多维护几代,最终都会归于荒野,会被城市崛起所淹没。公墓的墓地,随着时间流逝,也终会变为其他用途,即便不变,人也会不断地变,所以,并不消耗土地。这这黄土地上,无数人生存过,又留下了几座坟墓呢?


然而,中国人要用中国的地,并不容易。


生,有住房土地供应限制,给中国人造房子的地,是有限制的,农民也不能把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地卖给城里人住。这限制了居住条件的提升,抑制了消费、生育率。甚至,夫妻因为多生了孩子,为维持民族更替率,缓解老龄化做了贡献,需要超过100平的房子,容下自己、孩子、老人,却会被认定为非普通住宅,惩罚性加收税费。


活着难享土地,死后仍然不能占据土地。那怕天津的祠堂小区,仅仅占据着0.1平方米的骨灰盒,也维持不下去,可能要被放入更高密度的骨灰堂,甚至挫骨扬灰,彻底消散。



《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国人非常重视人的身后之事。每到清明,人们祭祖扫墓、慎终追远、追忆逝去的亲人。《论语•学而》有言:“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意思是说,曾子说过:“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培育出忠厚老实的百姓。”道德和爱国的真正起点,是自己的家园,是祖先,是在这片土地上的生生不息,生存繁衍。


有人说,中国之大,每一寸领土都是中国人的,一寸也不多;那么,中国土地虽紧,每个人都该有一寸安息之地,一寸也不该少。


寸土方得寸心,若吝寸土,岂得寸心?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责任编辑:闫曼 man.yan@ftchinese.com

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


更多文章

1

复杂与精巧:小份菜与市场经济

2

 从吴晓波带货翻车看直播的逻辑

3

 制裁TikTok到底反映了什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