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孝经信述》:感应章第十六

孝经信述 文化传统 2024-02-08

仇英图 文征明书《孝经图


《孝经信述》:感应章第十六


【原文】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释词】
感应盖天下万事万物其运作之机理皆不出‘感应’二字,也就是理与事,性与相,体与用。孝道至诚,感而遂通,天下咸应;圣人之教,无所不通。教即行,即功效。“感应章”,古文本与石台本皆作“应感章”。
明王:内圣者居王位,内圣外王者也。
事父孝,故事天明圣明君王敬爱父亲,无时不敬,故曰事天明。郑玄注:“尽孝于父,则事天明。”邢昺注:“俱是圣明之义,与先王为一也。言‘先王’,示及远也;言‘明王’,示聪明也。”
事母孝,故事地察圣明君主爱敬母亲,敬地以利。郑玄注:“尽孝于母,能事地察其高下,视其分理也。”孔安国传:“王者父事天,母事地,能追孝其父母,则事天地不失其道;不失其道,则天地之精爽明察矣。”《礼记·祭义》:“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邢昺:“此则令无大小,皆顺天地,是‘事天地能明察’也。”
长幼顺,故上下治长幼有序彼此和顺,老少咸安;治国君仁臣忠,上下皆礼。郑玄注:“卑事于尊,幼事于长,故上下治。”邢昺疏:“此言明王能顺长幼之道,则臣下化之而自理也。谓放效于君。”《礼记·祭义》:“孝弟发诸朝廷,行乎道路,至乎州、巷,放乎搜狩,修乎军旅,众以义死之而弗敢犯也。祀乎明堂,所以教诸侯之孝也。食三老、五更于大学,所以教诸侯之弟也。祀先贤于西学,所以教诸侯之德也。耕藉,所以教诸侯之养也。朝觐,所以教诸侯之臣也。五者,天下之大教也。”
天地明察,神明彰矣圣明君王以孝亲之德敬畏天地,君王至诚之心感动天地,神明以祥瑞降之。天地万物得以护佑。郑玄注:“事天能明,事地能察,德合天地,可谓彰矣。”神明,天神地祇。彰,彰显。古文本作“鬼神章矣”,“章”与“彰”通假。《道德经》:“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易传·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天子亦有其尊贵之人,那就是父母尊上。孔安国传:“天子虽尊,犹尊父,事死如事生,宗庙致敬是也。”《礼记·祭义》:“君子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是以致其敬,发其情,竭力从事以报其亲,不敢弗尽也。”
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天子也必然有尊让之人,那就是他的兄长。郑玄注:“必有所先事之若兄者,五更是也。”《春秋繁露·为人者天》:“政有三端:父子不亲,则致其爱慈;大臣不和,则敬顺其礼;百姓不安,则力其孝弟。孝弟者,所以安百姓也。力者,勉行之身以化之。天地之数,不能独以寒暑成岁,必有春夏秋冬;圣人之道,不能独以威势成政,必有教化。故曰:先之以博爱,教以仁也;难得者,君子不贵,教以义也;虽天子必有尊也,教以孝也;必有先也,教以弟也。此威势之不足独恃,而教化之功不大乎!”
宗庙致敬,不忘亲也宗庙祭祀至诚恭敬,念念不忘先祖恩德。郑玄注:“设宗庙,四时齐戒以祭之,不忘其亲。”孔安国传:“立庙设主以象其生存,洁斋敬祀以追孝继思。”
修身慎行洁身自好修养德行,谨言慎行。郑玄注:“修身者不敢毁伤,慎行者不历危殆,常恐其辱先也。”《礼记·祭义》:“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又言“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孝子不服暗,不登危,惧辱亲也。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
鬼神著矣鬼神,先祖魂灵。《礼记·祭义》:“宰我曰:‘吾闻鬼神之名,而不知其所谓。’子曰:‘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与神,教之至也。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焄蒿,凄怆,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因物之精,制为之极,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百众以畏,万民以服。’”著,附著,归位,先祖魂灵归附宗庙,歆享其祭,福佑后人。
光于四海光,充满、遍及。《尚书·尧典》:“光被四表”。孔安国传:“光,充也。明主以孝治天下,则疠鬼为之不神,不神者,不为患害也。其精神征应如此,故曰通于神明,又充塞于天地之间焉。无所不及,言普洽也。”
无所不通古文本作“亡所不暨”。暨,及,到达。
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语出《诗经·大雅·文王有声》,原诗歌颂周文王至德、周武王显赫武功。《礼记·祭义》:“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孟子·公孙丑上》:“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古文本文句写作“自东自西,自南自北,亡思不服”。敦煌遗书伯3274,作“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白话】
孔子说:“从前圣明的君王侍奉父亲孝敬至极,因此大明于天道,敬天以时;侍奉母亲孝敬之至,因此察于地义,敬顺地利;君王与兄弟上下和顺,天下安定祥和。天子奉天时顺地利,则天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因此,作为天子必定心怀尊崇,如同孝敬父亲;心怀谦让,如同尊敬兄长。宗庙祭祀先祖,毕恭毕敬,永远不忘先祖;修正身心存养德性,言行谨慎,唯恐辱没先祖之德。宗庙祭祀至诚恭敬,神灵彰显。孝悌圆满,神明通达,其效果遍及四方,没有不能到达之处。《诗经》里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人人心悦诚服。”
 
【先贤精义】
刘沅《孝经直解》人之形气本于父母,而必得天地理气之正,然后为人。故事天如事亲,亦事亲如事天,此所以惟圣人为能飨帝,惟孝子为能飨亲也。事父母孝,则其至诚肫挚之心已通天地。故事天明、事地察者,知受气于天,成形于地,父母即天地,天地止此仁心团结而成者也。长幼之道,亦即孝思而推顺者。爱敬相安,上下之治,不越乎此。既言天地,又言神明者,天地无声臭,神明即其功化之昭著者。孝通天地,而神明有不相孚者乎?天子虽贵,不可加于父兄。父至尊,兄先导,推而至于祖考,亲之所自来,故宗庙致敬,身与行与亲一气相关,故修慎不辱。天下人皆有父母,即皆得天地之理气。孝悌之至而神明通、四海应。只此天良真切,本爱敬以格幽明。引《诗》言无思不服,四海之广,以一孝贯之,而有余也。
黄道周《孝经集传》:凡为明王父天母地宗功祖徳,因郊祀以致敬于祖襧,因禘尝以致爱于邦族,因祖襧以敬人之父老,因邦族以爱人之子弟,因天下之父老、子弟以自爱敬其身,身者天地鬼神之知能也,天地鬼神有天子之身,以效其知能而后礼乐,有以作位育有以致。孟子曰:人之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天地鬼神,托于天子,以効其知能虽不学,虑而所学,虑者固已多矣。郊祀明堂,吉禘飨庙,因而及于山川,坛壝田祖,后稷丘陵坟衍宗工先臣之有功徳于民者,以及于百蜡厉傩之祭,皆以致悫之义,通之则亦无所不通矣,释奠于学,誓于泽宫,乞言合语,养老养幼饮酒于乡,选士于射,恵鲜小民及于鳏寡,皆以致爱之义,通之则亦无所不通矣,悫与爱兼致也,不敢恶慢,则皆有神明之道焉,为天子而以神明待天下,天下亦以神明奉天子。传曰: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故孝经者,周公之志也。其无不服者,何也?敬也。天地神明之治也。尊在而尊,长在而长,亲在而亲,无它,达之天下也。日月之相迎,星辰之相次,风雷山泽之相命,无不繇此者。曾子曰:仁者,仁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忠者,中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礼者,体此者也;行者,行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乐自顺此生,刑自反此作。夫孝者,天地之大经也,置之而塞于天地,溥之而衡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是之谓也。”
曹元弼《孝经集注》自谏诤章以上,论孝道备矣。故此章遂概括首章以来之旨,言孝德感通,天下皆应。以极叹美之,感则无不应。先王以至德要道顺天下,则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即感应之义。全篇所言皆此理,而此章义尤明显,故以名章。
此章概括全经论孝弟之义,而与三才以下三章尤相表里。天地明察通神明、光四海盖就郊祀、宗祀而极言之。夫子言,昔者明王事父尽孝,故事天能明。事母尽孝,故事地能察。在家长幼顺序,故在国上下理治。惟孝故顺,孝而至于天地明察,则神明之道章矣。天道远,人道迩;神明章,天地应;则顺之耳无不顺可知矣。盖事天明者,尊之至也;事地察者,亲之至也。孝莫大于严父,先意承志。缵绪成德,凡父所为。子无不奉承而敬行之,不敢不致如父之意,推此以事天。则天之明以道民。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合天下爱敬之心以尊天。穷元气运行于穆不已之神,而精意以享,是谓事天明。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推此以事地。因地之利以利民,养其欲给其求,树木以时伐,禽兽以时杀。致天下爱敬之力以亲地,辨厚德载物高下九则之理而美报其功,是谓事地察。易:乾为天,为父;坤为地,为母。王者,父天母地。所以由事亲而事天而祭天地,以祖考配,孝敬同也。上下治者,顺之至也。长幼天伦,上下天秩。一家之中长惠幼顺,则伦理正,恩义笃。羣居和壹。推此以治国,则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天下相厉以礼。尊让不争,洁敬不慢,而犯上作乱之萌绝矣。尧典九族既睦,然后百姓昭明,黎民于变时雍,是上下治。此孝弟之感应也。但上下治即长幼顺之应,而事天明事地察,犹是明王孝德之感。故复申言,神明章以著其应。且弟出于孝,详言孝而弟义该矣。此事父事母之孝。盖统王者为世子时及即位后奉养祭祀而言。长幼顺。谓王者自敬顺其诸父诸兄。如族食族燕公与父兄齿之等是也。
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
郑子曰:谓养老也。愚谓此一节,承孝与顺而申言之。明王所以明察天地,而治上下者由孝而顺,故虽天子之贵必有所尊也。养老之礼,天子父事三老,以言有父也。天子继世而立,不得事父矣。而特起养老之礼以明有父之义,此所以追养继孝。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而创业之君或父在者,则如舜之事瞽瞍以天下养也。必有所先也,天子兄事五更,以言有兄也。天子以正体继世,无嫡长兄。而于养老明有兄之义。此所以《皇矣》之诗,追述泰伯之德,先于王季也。上兼陈事父母之,言有父,则天子母在者,自尽孝于母可知。故下文以亲字总承之,犹广要道、广至德言敬父,而广扬名章以事亲孝总承之也。
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弟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行。下猛反。弟。大计反。各本作悌。
此一节,承有父有兄而举孝思以明感应,因极叹孝弟之至。自天子至士,皆有宗庙。庶人祭于寝,而致敬则一。宗庙祭祀致其诚敬,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不忘亲也。自天子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父母既没,将为善,思贻父母令名必果。将为不善,思贻父母羞辱必不果。修正其身,谨慎其行,惟恐辱其先人也。夫惟修身慎行不辱其先,而后致敬于宗庙者,为真能致敬。故孝子临尸而不怍,祝史诚信于鬼神无愧辞。宗庙致敬,则合莫通微。祖考来格,鬼神之道著矣。郑子曰:事生者易,事死者难。圣人慎之,故重其文。愚谓人神曰鬼,上言神明章,天地之应也。此言鬼神著,祖考之应也。皆孝德之所感。至孝者必至弟,孝弟之至,精诚通于神明,所以能严父配天,德教光于四海。故万国各以其职来祭。博爱广敬,弥纶周浃,无所不通。夫明天察地,孝德所推。宗庙致敬,孝思之至。而继以孝弟并言者,孝则必弟,合而成体,且周公成文武之德。宗祀明堂,初既以文王配帝,继即祖文王而宗武王,率天下诸侯而见文武之尸,则孝弟并立其极。此章所言。盖即指周公之事,与圣治章义相足。孔子潜心文王,梦见周公,学礼从周。如有用我其为东周,盖欲以此道顺天下也。《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孝经》其大本乎。《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郑子曰:义取德教流行,莫不被义从化也。《诗·大雅文王有声》之篇,引之以明感无不应。
   
【附录】
《朱子语类·孟子七》事父孝,则事天之道昭明;事母孝,则事地之道察著。
《礼记:王制》獭祭鱼,然后虞人入泽梁;豺祭兽,然后田猎;鸠化为鹰,然后设罻罗;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昆虫未蛰,不以火田,不麑,不卵,不杀胎,不殃夭,不覆巢。
《论语·学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论语·阳货》: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孟子·尽心下》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中庸》: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周易·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
《周易·系辞》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刘向《说苑·辨物》子贡问孔子:“死人有知无知也?”孔子曰:“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也;欲言无知,恐不孝子孙弃不葬也。赐欲知死人有知将无知也?死徐自知之,犹未晚也!”
《荀子·劝学》: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张子正蒙注·太和》阴阳相感,聚而生人物者为神;合于人物之身,用久则神随形敝,敝而不足以存,复散而合于絪缊者为鬼。神自幽而之明,成乎人之能,而固与天相通;鬼自明而返乎幽,然历乎人之能,抑可与人相感。就其一幽一明者言之,则神阳也,鬼阴也,而神者阳伸而阴亦随伸,鬼者阴屈而阳先屈,故皆为二气之良能。良能者,无心之感合,成其往来之妙者也。凡阴用之分,不可执一言者,类如此;学者因所指而详察,乃无拘滞之失。若谓死则消散无有,则是有神而无鬼,与圣人所言“鬼神之德盛”者异矣。
《张子正蒙注·乾称》窃尝沉潜体玩而见其立义之精。其曰“乾称父,坤称母”,初不曰“天吾父,地吾母”也。从其大者而言之,则乾坤为父母,人物之胥生,生于天地之德也固然矣;从其切者而言之,则别无所谓乾,父即生我乾,别无所谓坤,母即成我之坤;惟生我者其德统天以流形,故称之曰父,惟成我者其德顺天而厚载,故称之曰母。故《书》曰“唯天地万物父母”,统万物而言之也;《诗》曰:“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德者,健顺之德,则就人之生而切言之也。尽敬以事父,则可以事天者在是;尽爱以事母,则可以事地者在是;守身以事亲,则所以存心养性而事天者在是;推仁孝而有兄弟之恩、夫妇之义、君臣之道、朋友之交,则所以体天地而仁民爱物者在是。人之与天,理气一也;而继之以善,成之以性者,父母之生我,使我有形色以具天性者也。理在气之中,而气为父母之所自分,则即父母而溯之,其德通于天地也,无有间矣。若舍父母而亲天地,虽极其心以扩大而企及之,而非有恻怛不容已之心动于所不可昧。是故于父而知乾元之大也,于母而知坤元之至也,此其诚之必几,禽兽且有觉焉,而况于人乎!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乾、坤之谓也;又曰“继之者善,成之者性”,谁继天而善吾生?谁成我而使有性?则父母之谓矣。继之成之,即一阴一阳之道,则父母之外,天地之高明博厚,非可躐等而与之亲,而父之为乾、母之为坤,不能离此以求天地之德,亦照然矣。
《贾谊·新书·道德说》明者,神气在内,则无光而为知,明则有辉于外矣。外内通一,则为得失,事理是非皆职于知,故曰光辉谓之明。明生识,通之以知。
《中论·艺纪》既修其质,且加其文,文质著然后体全,体全然后可登乎清庙,而可羞乎王公。故君子非仁不立,非义不行,非艺不治,非容不庄,四者无愆,而圣贤之器就矣!《易》曰:“富有之谓大业。”其斯之谓与?君子者,表里称而本末度者也。故言貌称乎心志,艺能度乎德行,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纯粹内实,光辉外著。孔子曰:‘君“子耻有其服而无其容,耻有其容而无其辞,耻有其辞而无其行。”故宝玉之山,土木必润;盛德之士,文艺必众。昔在周公,尝犹豫于斯矣。
《礼记·祭统》是故,君子之教也,外则教之以尊其君长,内则教之以孝于其亲。是故,明君在上,则诸臣服从;崇事宗庙社稷,则子孙顺孝。尽其道,端其义,而教生焉。
《礼记·祭义》宰我曰:“吾闻鬼神之名,而不知其所谓。”子曰:“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与神,教之至也。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焄蒿,凄怆,此百物之精也,神之着也。因物之精,制为之极,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百众以畏,万民以服。”
《搜神记》:郭巨,隆虑人也,一云河内温人。兄弟三人,早丧父。礼毕,二弟求分。以钱二千万,二弟各取千万。巨独与母居客舍,夫妇用赁,以及公养。居有顷,妻产男。巨念与儿妨事亲,一也;老人得食,喜分儿孙,减馔,二也。乃于野凿地,欲埋儿。得石盖,下有黄金一釜,中有丹书,曰:“孝子郭巨,黄金一釜,以用赐汝。”于是名振天下。

自2021年7月起,第一版《孝经信述》将在文化传统微信公众号(wenhuact)首发连载,以供广大《孝经》研习者,文化爱好者研读。文化传统微信公众号(wenhuact)所发《孝经信述》稿件链接,可用于个人学习收藏,个人朋友圈及相关经典学习群转发分享,其他平台转载或用于公益经典传习之外用途的,敬请联系文传君(微信号:wenhuact001或 wenhuact002)获得授权和相关支持。

解悟经典,修身治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扫码关注获取课件,点击经典名称参加学习道德经 易经 | 论语 管子四篇 | 养生修身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孝经信述》:感应章第十六

孝经信述 文化传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