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孝经信述》:事君章第十七

孝经信述 文化传统 2024-02-08

仇英图 文征明书《孝经图


《孝经信述》:事君章第十七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释词】
事君臣子辅佐君王。此章谈论君臣政治伦理。邢昺疏:“此章首言‘君子之事上’,又言‘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皆是事君之道。孔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前章言明王之德,应感之美,天下从化,无思不服。此君子在朝事君之时也,故以名章,次《应感》之后。”
君子之事上也上,居上位者也。邢昺疏:“经称‘君子’有七焉:一曰‘君子不贵’,二曰‘君子则不然’,三曰‘淑人君子’,四曰‘君子之教以孝’,五曰‘恺悌君子’,以上皆断章,指于圣人君子,谓居君位而子下人也;六曰‘君子之事亲孝’,及此章‘君子之事上’,则皆指于贤人君子也。”君子一称谓有时是指在君位者,有时是指有德有才者,因此需要加以明辨,不可混同。
进思尽忠进,走出家门来到社会上服务于大众。步入社会尽心尽力于公务。孔安国传:“进见于君,则必竭其忠贞之节以图国事,直道正辞,有犯无隐。”郑玄注:“死君之难为尽忠。”《孟子》:“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退思补过退,与“进”相对而言,不必片面理解为上朝与退朝。君子独处时省察如何补益过失。《礼记·少仪》:“朝廷曰退,燕游曰归。”刘炫《孝经述议》:“炫以为尽己之忠,无事不尔,非独进见于君,方始尽也;补君之过,每处皆然,非独退还其职始思补也。”又云:“施之于君则称‘进’,内省其身则称‘退’。‘尽忠’者,尽已之心以进献于君;‘补过’者,修己心以补君失。故以尽忠为‘进’,补过为‘退’耳。非谓‘进见’与‘退还’也。”
将顺其美:将,秉承,执行。顺,顺乎道。美,善。如果君王的政令合乎于道,臣下就积极协助君王贯彻落实。孔安国传:“将,行也。宜行其法令,顺之而不逆。”邢疏疏:“案孔注《尚书·太誓》云‘肃将天威’为‘敬行天罚’,是‘将’训为行也,言君施政教有美则当顺而行之。”
匡救其恶:匡,正。救,补救。恶,过失。君王言行失当,臣子不可违心附和,而应直心谏诤,帮助君王避免过失。孔安国传:“君有过,举言而匡之,救其邪僻之行,使不至于恶,此臣之所以为功也。”邢昺疏:“马融注《论语》云:‘救犹止也。’云‘君有过恶则正而止之’者,《尚书》云‘予违汝弼,汝无而从’是也。”
故上下能相亲也敦煌遗书诸多抄本,包括出土的郑玄《孝经注》,作“故上下治,能相亲也”。上下,君臣。相亲,同心同德。郑玄注:“君臣同心,故能相亲。”孔安国传:“道主以先王之行,拯主于无过之地,君臣并受其福,上下交和,所谓相亲。”
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语出《诗经·小雅·隰桑》,遐,遥远。谓,诉说。中心藏之,古文本作“忠心臧之”。孔安国传:“君子心诚爱其上,则远乎不以善事语也。君子忠心实善,则何日岂忘谓其上乎?言每欲语之也。”邢昺疏:“言忠臣事君,虽复有时离远,不在君之左右,然其心之爱君,不谓为远,中心常藏事君之道,何日暂忘之?”
 
【白话】
孔子说:“君子为臣下以忠事上,奉公竭尽忠诚,独处迁善改过,顺从道义,避免偏失,因此君臣上下同心同德,齐心协力。《诗经》里说:“心中充满敬爱,路远阻隔难以诉说,深藏心中,永不忘怀。”
 
【先贤精义】
刘沅《孝经直解》此章申言事亲孝忠可移于君意。事父事君,其爱敬同;而有隐无犯、有犯无隐不同。事亲者成亲之美,诚身谕道,从容几谏;事君亦时时欲致君于尧舜,而进见之时少,盈廷之惑多,故将顺匡救,不可后时。进思尽忠,凡有可成君之德者,无不为;退思补过,凡君有织芥之失,亦不安于心。要,无非欲君有美无过。如是以忠君,而君感其诚,倚任宠锡,所以上下能相亲也。遐,何也。谓,争谏也。引《诗》言心爱其君,念念不忘,则陈善闭邪,断不容已。
黄道周《孝经集传》:忠顺不失以事其上,是士君子之孝也。士君子既以忠顺白著,则亦恂恂粥粥,使上下称恭谨足矣。而又曰:尽忠补过,将顺匡救何也?曰:恶夫爱其君之不若爱其父,敬其君之不若敬其父者也,生我者莫如父,爱我者莫若父,其父有过,而犹且谏之,谏之不听而号泣以随之,至于君,则曰:非独吾君也,是爱敬其君不若其父之至也。且以父为得罪于州里乡党,不惮劳身以成父之名。至于君而独不然者,宁使君取咎于天下,万世不欲当吾身失其禄位则是以身之禄位重于君之社稷也。孟子曰:“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不可矶不孝也,愈疏亦不孝也。”夫以怨而犹谓之孝,以尽忠匡救而谓之不忠,则君臣上下亦泮乎,如道路人而已。诗曰:“不属于毛,不离于里。”言夫上下之不相亲也,不相亲而亲之,莫如以忠与上,以过自与,以美救恶,以恶匡美,是仲尼所以取讽也。爱,资母者也;敬,资父者也;敬则不敢谏,爱则不敢不谏,爱敬相摩,而忠言迸出矣。故为子而忘其亲,为臣而忘其君,臣子之大戒也。然则忠孝之义并与?曰:何为其然也。忠者,孝之推也;忠之于天地,犹疾雷之致风雨也。孝者,天地之经义也。物之所以生,物之所以成也。以孝事君则忠,以孝事长则顺,以孝事友则信,以孝事鬼神则格,以孝事天地则礼乐和平。祸患不生,灾害不作,故孝之于经义,莫得而并也。孟子曰: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故忠者,孝中之务也,以孝作忠,其忠不穷。《诗》曰:“王事孔棘,不能艺黍,稷父母何食言。夫孝之穷于忠者也。”
曹元弼《孝经集注》:孝经大义以孝道维持君臣,使天子至于庶人各保其祖父所传之天下、国家、身体发肤,则天下世世太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君臣之道立,而天下人人永保其父子,故孝道于五伦无所不周,而君臣之义与父子尤始终相维,忠孝同理。圣人所以爱敬天下之本。故于篇将终极赞孝德之后,特出事君专章。以申首章孝中于事君之义,并于谏诤章义相足。此章明移孝作忠,以忠成孝之义。夫子言君子之为人臣下而事上也,进而在朝,思尽其忠诚,常则竭力尽能,以立功于国。变则见危授命,有死无二。退而在野,思补其身过。不以为君无知人之明而自咎,所以效忠者有未至惓惓之诚,必求所以致君济国之方,以图异日之仰报。君有美善,扶助而奉行之,使善日以长;君有过恶,匡正而救止之,使过无由遂。夫然,故上下以至诚感孚,而能相亲如腹心、手足也。君子之所以事上者如此,盖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以孝事君则忠,故孝子之事君也,如事亲,至诚恻怛,善恶吉凶,视为切身。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密勿从事。自知不足其陈善纳诲。一以悱恻忠厚出之,其爱国也至。故其谋国也审,其爱君也诚。故其告君也明,因势利导,先事豫防,万不忍以唯诺误人家国,亦不忍以毫末意气,激成朋党酿成事变,杀身非痛,深思熟计,必求有济。故事君之敬皆出于爱,上下相亲则君臣同庆。夫子此章,立万世人臣之极,其言婉笃诚恳,本孝而出。后世大臣惟诸葛武侯、陆宣公诸人近之。学而入政,移孝作忠者,所当深长思也。上文所言皆爱君之意。故引此诗以证之,言心乎爱君,何有不尽忠以告,此忠爱之意,中信藏之。非可陈之于外,无进无退,惓惓不忘也。
 
【附录】
《尚书·伊训》:居上克明,为下克忠。
《国语》:士朝而受业,昼而讲贯,夕而习复,夜而计过,无憾而后即安
《左传》:晋荀林父为楚所败,归,请死於晋侯。晋侯许之,士渥浊谏曰:“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晋侯赦之,使复其位。
《孟子·万章上》:万章问曰:“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何为其号泣也?”孟子曰:“怨慕也。”万章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然则舜怨乎?”曰:“长息问于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则吾既得闻命矣;号泣于旻天,于父母,则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尔所知也。’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仓廪备,以事舜于畎亩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将胥天下而迁之焉。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忧;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八德须知李善乳主,哺养辛勤;虽在孩抱,如奉长君。
汉李善,为李元苍头。元家死殁,惟孤儿续始生数旬,而资财千万。奴婢谋杀续分产,善不能制,乃潜负续逃隐。亲自哺养,乳为生湩。续虽在孩抱,奉之不异长君。续年十岁,善与归本县,修理旧业,后续为河间相。许止净谓奴隶名词,令人轻贱者,亦自贱之也。惟其奴于贪欲之心,遂致自贱耳。若李善者,士君子见之,且当望尘而拜,孰敢轻视之?故光武拜为太子舍人,再迁太守,流芳千古。居下者可以兴矣。
 

自2021年7月起,第一版《孝经信述》将在文化传统微信公众号(wenhuact)首发连载,以供广大《孝经》研习者,文化爱好者研读。文化传统微信公众号(wenhuact)所发《孝经信述》稿件链接,可用于个人学习收藏,个人朋友圈及相关经典学习群转发分享,其他平台转载或用于公益经典传习之外用途的,敬请联系文传君(微信号:wenhuact001或 wenhuact002)获得授权和相关支持。

解悟经典,修身治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扫码关注获取课件,点击经典名称参加学习道德经 易经 | 论语 管子四篇 | 养生修身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孝经信述》:事君章第十七

孝经信述 文化传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