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0年12月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累死扶贫书记,小岗村为什么四十年后仍需扶贫?

拨开迷雾看世界 拨开迷雾之看世界 2020-10-28

提要:只靠激发人的私心,只靠财政扶持,能够解决贫困问题吗?


小岗村作为农村改革第一村,被认为是改革开放的杰出代表。那么,著名的“大包干”,一包就灵的小农经济,成功了吗?


真实的情况是,几十年后,在国家为了树立这个典型花了无数人力物力的情况下,小岗村仍然挣扎在温饱线上,2009年还累死了派到小岗村扶贫的优秀书记沈浩。




不可思议吧?




沈浩到小岗前的二十年间,曾有好几名干部到小岗村挂职任书记,他们也想把工作干好,但是25年里没有实质性的发展和变化。 


2004年初,沈浩从省财政厅来到小岗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到了以后才发现这里比他想象的要更难,基本上可以用四个字形容:


    “偏”——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距离最近的一个县城有40多公里。

    “穷”——集体穷、村民穷。集体欠外债4万多元,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不足2000元,住的都是上个世纪盖的小平房,没有工商业,依旧还是传统农业。

    “乱”——班子乱。连续多年选不出健全的村“两委”班子,村容村貌乱。

    “散”——人心散。缺乏凝聚村民的核心,一人一条心,只顾个人利益、家族利益和眼前利益。


这就是小岗村大包干二十多年后的真实状况:穷、乱、差,集体欠债4万,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


沈浩也很有感触地说了两句话:“小岗村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一个晚集。一夜越过温饱线,20年没有迈过富裕门。


一眨眼三年过去了。




2006年的10月,以18颗红手印闻名全国的小岗村,又出现了一份98人签名按手印的“请愿书”。


摁“手印”,是农民显示决心和履行承诺的一种最真实、最朴素的诚信表达方式。小岗人的两次摁“手印”,表明了两种不同的诉求:30年前摁“手印”,是小岗人为了“治穷”而“要地”;今天摁“手印”,是小岗人为了“致富”而“留人”。他们给各级领导写信,要留住沈浩。 

    

这三年里,沈浩呕心沥血,常年驻村工作,主要成绩有:


一、从省里争取了50万元为小岗村修路。

二、申请资金为小岗村新建了大包干纪念馆。

三、村自来水、有线电视失修,用水困难,看不到电视节目,沈书记申请到资金让群众吃上了自来水,看上了有线电视。

四、大严队有20多户住房困难,沈书记申请资金让26户农民住上了新楼房,又为友谊大道沿街的小岗人家家在平房上盖楼房。

五、为了小岗村的经济发展和长远规划,申请资金新建了小岗村农贸市场。 

六、沈书记帮助村学校解决困难,并为小岗村考取重点大学的学生办理了助学贷款和奖励。

七、改变村貌,申请资金设立了村招待所、卫生院,为小岗村民的健康和就医提供保障...... 


看到了吧,这些全部是靠扶贫资金做到的。


沈浩还大力宣传招商引资工作、为农副产品的销路献计献策,  大量的实际工作不胜枚举。


这样的好书记,当然要留下。“请愿书”后面,是当年大包干的带头人严宏昌、严立学、严金昌等98人的签名和鲜红鲜红的手印。


小岗人的这份红手印还不只签了一份,他们一直递到县里、市里和省里,各级领导都看了,很是重视,并征求沈浩本人的意见。经过抉择,沈浩决定还是留在小岗。一是感动,二是责任。义不容辞啊!


在安徽省委选派的几千名去农村挂职的干部中,沈浩是唯一留下来的一个。当得知他又要继续留在那个艰苦的农村时,老母亲流泪了,女儿伤心地哭了,妻子难过地生气了。沈浩就和她们耐心地说明原委,最后家人也都同意了。


逢年过节,沈浩也很少回家,而是为五保户、特困户送去慰问钱物,并与他们一起欢度节日。合肥的“小家”很温馨,但小岗的“大家”更需要他。


2008年3月,小岗村与相邻的严岗、石马两村合并,成立了新的小岗行政村,下辖23个村民组,849户,3823人,沈浩当选为新的一任小岗村村委会主任。


沈浩在小岗任职的第二个三年,是小岗经济获得长足发展的三年。2008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6600元;112户搬进了小区;被授予AAA景区,有19位农民办起了家庭宾馆和农家乐;打通了南连省城的101省道、北至307省道的小岗快捷通道,小岗去县城比原先缩短了20多公里;建成了村民文化广场、农贸市场、档案馆和办公楼,群众生产生活更为方便……


时光荏苒,2009年底,沈浩第二个任期又要结束了。


村干部和村民们反复合计,再三商议,还是要把他留下来!于是,在2009年的9月24日,186位村民又按下了挽留他的鲜红的红手印……


当年的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严金昌,对沈浩说:“沈书记,你3年又要到期了,我们又按了红手印,还想留你再干3年。”沈浩笑着说:“我不走了,永远在小岗了!”

没想到一语成箴,11月5日,沈浩累倒在宿舍里,从此再也没有起来……


沈浩来了6年,小岗村人的自私似乎还是没变。



小岗村奇迹的几个数据



看看上面的数据,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吗?


115人,800亩地,人均7亩。每人每年分200斤粮食,那不是等于平均亩产30斤?请注意,小岗村不但一斤公粮都没有上缴,反而每年要吃国家的救济粮。请问,什么样的劳动制度能让小岗村一年亩产30斤?就是洒点种子完了躺着啥也不干,一年一亩地也不至于只有30斤产量吧?



小岗村大包干博物馆老展板


大包干博物馆1966-1976的数据,你算算吧,小岗村100来人800亩地,平均一亩地每年出25-50斤左右的粮,还得国家救济30%-50%的粮食。



再看看上面这一张老展板,1978年包干到组,8个组中6个组是兄弟搭档、父子搭档、丈人女婿搭档,竟然还是没能调动积极性?这小岗村的人得是多自私?


一定要等到彻底分家单干,才有动力了?严金昌和女婿分家,15亩地就收了3万多斤粮,超过过去一个生产队的产量。从一年亩产30斤到一年亩产2000多斤,70倍的差距,请问什么样的制度差距能造成这样的奇迹?


这只能说明,小岗村的人自私到极点,宁可躺倒不干,理直气壮的吃国家几十年救济粮,也不愿意自己动手,即便是兄弟父子女婿都不行,不能吃一点点亏。


可能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大包干博物馆新的展板去掉了这些人物的亲属关系描述:



大包干博物馆新展板


所以直到三十年后,在国家为了树立这个典型花了无数人力物力的情况下,小岗村仍然挣扎在温饱线上,还累死了优秀的扶贫书记沈浩。


这样的改革开放杰出代表,真是一言难尽啊。


小农经济阻碍农业现代化


我们都知道,团结就是力量。而小农作为个体,抗风险能力是很差的,也没有资金和实力进行农业现代化,农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长期吃前三十年的老本。


本来规划中要实现的农业机械化,农村集体经济解体之后,卖给谁呢?农业机械化死了,农机工业整个产业链也奄奄一息,农村发展自然也就后继乏力。


中国粮食产量增加,真的是靠分田单干的小农经济吗?让我们来看看另一组数据。


1970年代初尼克松访华,中国重返联合国,引来和西方国家建交潮,又赶上西方国家经济危机,中国趁机向美国、联邦德国、法国、日本、荷兰、瑞士、意大利等西方国家大规模引进成套技术设备。总价43亿美元,简称“四三方案”,之后在这个方案的基础上又追加了一批项目,到1977年与西方国家谈成了包括化肥、化纤、石油、化工、轧钢、采煤、火电、机械制造等方面的222个项目,总额51.4亿美元。这是新中国第二次大规模的技术引进。结合国产设备配套,投资约200亿元人民币,至1982年全部投产,成为198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任正非当初作为基建兵建设的辽阳化纤项目,建成后帮助解决了穿衣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这些项目中,就有和农业密切相关的化肥项目。


从上图可以看出,化肥用量的增加,是改革开放后粮食产量增加的物质基础。


农民分田单干,农村集体经济解体,农村合作化医疗、农村信用合作社等自然也就解体。


1976年,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的社队就已经达到了92.8%。单干之后,合作医疗体制1982年降至52.8%。1983年,随着人民公社正式解散,覆盖面骤降至11%。到1989年,合作医疗覆盖面降至最低点4.8%,还不到30年前1958年水平的一半。


20世纪90年代初,90%以上的农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1998年农村合作医疗的比重仅为6.5%。政府用于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费1999年是3500万元,9亿农村居民平均每人0.038元。(数据来源:王绍光、樊鹏《中国式共识型决策:“开门”与“磨合”》)


小农经济养不活自己,没有保障的农民只能离开家乡,成为流浪的民工。


事实上,发展的好的农村,都是靠集体经济的成功。比如华西村、南街村等等。


对小岗村进行定向扶贫的张家港长江村,就是一个例子。


七十年代,长江村是学大寨、学华西的典型,成功的创造了“三纲粮、双百棉”的奇迹,实现了农田高产。1984年,长江村走上乡镇企业发展之路,凭借“四借战略”,1989年成功的成为千万元村。1990年,长江村整合下辖10多家村办企业组建成立江苏长江润发集团有限公司。2010年,下属的长江润发机械股份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苏州第一家上市的村企。


如今,8000人的长江村,拥有1家上市公司、3家规模型工业园区、3家高科技企业,资产近百亿元,跻身全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




长江村在90年代就定向扶贫,出资几十万为小岗村修了友谊大道,2001年还为小岗村建了80亩葡萄示范园。


小岗村也慢慢认识到了问题所在。在小岗村网站上,2009年的规划中就指出:分田单干和集体经济薄弱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这是多么痛的领悟!


小岗村的补救之道是把土地再集中起来流转,招商引资开发。不过,由于流转土地只是收每亩地几百块的租金,招商引资也是提供一些低端的打工机会,效果还是有限。


2013年,小岗村集体经济收入终于突破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元。


2016年10月,小岗村将“小岗”品牌等部分无形资产进行评估,折算成3026万元入股小岗创发公司,占49%的股份,分红归全体股民和小岗村民的医疗、养老保险及其他社会福利、公益事业。


2017年小岗村集体经济收入820万元。小岗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06元。


2018年2月9日小岗村集体资产股份经济合作社首次分红,小岗村股东将每人获得分红350元,加上村集体承担的新农合、新农保和政策性农业保险,2017年每个村民从集体经济中收益约600元。

可以说,近十多年小岗村的进步虽然巨大,但相比“改革开放40周年杰出贡献”这个巨大的荣誉,还是有很大的落差。


研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可以发现,真正富裕的农村,都是农业集约化经营,节省下来的人力大办集体企业,发展集体经济,共同致富。


扶贫干部的感悟


有扶贫干部抱怨说:没有扶贫工作队进村扶贫前,村庄是和谐的;扶贫后,因为资源分配各种矛盾纠纷不断。过去,村里收入不多但不亏损。现在,上的项目不输血就垮,输血必亏,政治任务,只得持续地输血维持。扶贫花了几千万,却背上了一个沉重的没法放下的包袱。


有个别的贫困户还扶成了"穷棍",没有评上贫困户的,千方百计想当上贫困户。


很多贫困区都是革命老区。


有过十年专业扶贫发展经历的中国乡建院院长李昌平,提出了一个问题:


革命先辈当年进村的时候,是怎么发展党员、建立党小组、发展根据地,为前线提供人、财、物支援及大后方支持的?”


对比之下,让人万千感慨:


我们带几千万去扶贫,扶得问题多多,群众为谁分多了谁分少了争吵骂娘。我们的先辈,除了毛泽东思想什么也没有带入村庄,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而村民为革命事业贡献生命也在所不惜。


李昌平总结说:


一是人民群众自力更生的原则被践踏了;

二是贫困者最大的财富--尊严和自强自立的精神被践踏了;

三是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会争先恐后当贫困户,"真正的英雄"变成了"乌合之众"。


人民群众是用来依靠的、用来伟大的,用利益来“说服”人民群众是低俗的!用"自力更生光荣"的思想武装人民,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


小岗村是离不开沈浩的,因为小岗村人民群众只喜欢能够给他们带来扶贫资源的沈浩。大寨村是不需要派扶贫干部的,因为大寨的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伟人说: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天连五岭银锄落,六亿神州尽舜尧


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长按下面的图片,关注我们。




参考:

多次公开干涉美国内政和大选,毛主席实现了政治目标

抗战胜利中国主权却被出卖,毛主席与斯大林展开激烈交锋

历史档案 | 毛主席批评浮夸风

明朝的经济外循环,和明朝灭亡的教训

经济双循环?英国人对付美国的招数,美国都用在中国身上了


安倍的秘密武器

安倍的政治生命,居然毁于管不住自己的屎


更多:

拨开谜雾之看世界:文明背后的经济基础

振兴中国文化,需要排除满清的余毒

我用三分治七分养治愈乙肝,以及宣传中医的经历

钟南山对中医药的几个错误看法很有代表性

刘弘章《三分治七分养》修订版序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