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主题书单】《令人心动的Offer》扎心一幕:“除了当公务员,女孩没别的可选”(文末书单推荐)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书单 Author 书单君


“女孩子嘛”

 

最近,《令人心动的Offer2》开播了。

 

很多人都对周深的那番“裸辞是解救自己”言论深有感悟,但书单君觉得,比起周深,另一个人的遭遇或许更值得被关注。

 

她是节目的第一位面试者,同时也是第一位女性面试者,贺鑫磊。


她本科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通过了司法考试,也有相当丰富的实习经历。



可以看到,她十分优秀,也基本符合招聘公司的要求。

 

然而,她还是落选了,甚至没能进到能力考核的范畴内。

 

因为从面试官的第一个提问开始,她就注定要输。

 

对方并没有故意刁难她,只是问了句:“你在找工作吗?”

 

紧随其后的回答才是关键。

 

她回答:“我考了公务员。”



这一答案,让面试官不禁担心起她的职业抉择。

 

贺鑫磊也很坦诚,说自己还没想好,父母比较想让她去当公务员,他们的意见大概占比60%。

 


整场提问即画风突变,成了:“如果有了家庭,会不会就会向家庭倾斜一些,甚至是去做全职太太?”

 

她的答案是否定的,但很显然,之前的犹豫本身,就已经让她失去了竞争力。


这场面试草草结束。

 

紧接着,新一轮面试开始,第二位面试者叫做詹秋怡,同样也是女生。

 

兴许是因为贺鑫磊的“前车之鉴”,这次面试官特意问了:


“你父母对你的职业有什么期待吗?”

 

詹秋怡的回答几乎与贺鑫磊的如出一辙。

 

“他们其实觉得女孩子找一个安稳一点的工作,比较能接受。”

 


面试官接着问:“在家庭和事业两者之间,你会选择哪个?”

 

正如书单君前面所说的,面试官的疑惑和提问不是出于恶意,而是从公司的需求出发。

 

但试想这样一种情况,把她们的性别统统置换成男生,同样的提问是不是就根本不存在了?

 

公司对女性的“特殊”提问背后,推波助澜的是整个社会。

 

《我们为什么不能拥有一切》

作者:(美)安妮-玛丽·斯劳特(Anne-Marie Slaughter)著 ,  何兰兰译

出版社:文化发展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索书号:C913/4242

馆藏地点:中文图书借阅室

 

在探讨女性生存现状的书籍《我们为什么不能拥有一切》中,作者安妮提到:


“《纽约时报》把‘工作与生活之间平衡’放在印成红色字体的‘母亲的秘密’的版面中进行讨论。”

”人们通常把女性看成照顾家人的天然绝佳人选,而对男性却没有这样的期待。”

 

她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家公司的效益出了问题,于是找来了一位专家来进行调整。

 

最后这个专家发现:

 

“公司最高层中,仅有10%的女性,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基层员工有近40%的女性。公司领导认为,公司正在甩掉更多的女性员工,因为她们要照顾家庭,时刻面对“工作与家庭”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这是所有女性都在面临的困境,而这个困境是有起点的——大部分人都认为女性的生活重心应该放在家庭。

 

于是乎,你会看到这样的景象:部分女性放弃在事业上获得成就,投身家庭——企业认定大部分女生都不会在事业上有长足进步,不会委以重任——大部分女性发现自己即便努力也没法在事业上获得成就。

 

一个完美的闭环,而困在其中的,正是每一个女性。


 

关心的背后,是轻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这样一种现象:对父母而言,公务员可能是这世界上最好的工作,尤其是对女生来说。

 

GQ报道曾经做过一次征集,主题是女孩会遇到的问题。

 

其中一个女生说,她面临的境况是这样的:

 

“我今年22岁,大学毕业,经常有人说你是女生,最后进入一个稳定的单位,就不要老想着去别的城市。”

 

<家长眼中的稳定工作>

 

无论你学历多高,能力有多强,当你准备提出辩驳时,对方给出的一个反击,都会让你瞬间哑口无言:

 

“女孩子嘛。”

 

这四个字后面通常还跟着这样一句:“没必要太拼,找个合适的人嫁了,顾好家庭就行了。”

 

她们尚未开始的人生,就这么给盖棺定论了。

 

《圆桌派》上,演员徐静蕾曾经提到,说她觉得做女人很好,因为“进可攻,退可守”。

 

书单君来帮大家做一下阅读理解。

 

她的意思是,这个社会对于女性其实是没有那么高的要求的。如果你想拼事业,去拼一下也可以,如果不想拼,回归家庭,也没有人会指责你。

 

这段话没错,但是有限制条件的,仅仅适用于拥有得天独厚条件的“徐静蕾们”。

 

普通女性会面临的境况是什么样的呢?

 

事实是,不管她们做出哪一种选择,背后都暗藏着巨大的压力。

 


不光父母,甚至一些有的没的的人,都会指手划脚。


当然不乏有一些真的是关心,但背后可能隐藏着轻视,甚至是控制。

 

书单君的一位同学,大学毕业后就到了北京的一家广告公司。加班到半夜甚至通宵都是家常便饭,因为太忙,她既没恋爱,朋友也不多。

 

有时压力太大,就想着打电话给家里倾诉一下,但是电话那头的爸爸反而会给她“火上浇油”:


“早跟你说了别出去,我又不指望你赚多少钱,老老实实待在家附近,做个清闲工作,回头结婚安定下来才是真的。”


到后来她就不愿意给家里打电话了。

 

这时,家里的电话倒是一通接一通地来了,内容不是“你一个女孩子赚那么多钱干什么?”,就是“原本还指望着老了你来照顾我们,根本是白养你了。”

 

家里的亲戚也旁敲侧击地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可能有人要说,大家其实是在关心她啊,担心她一个女孩子在外地工作太辛苦,又没人照顾,才会这样。


我承认,的确是有这样的意味。

 

但这背后还包含着怎样的潜台词呢?

 

“女人是吃不了苦的。”

“一个女人,最大的价值就是为家庭做贡献,不管是大家庭还是小家庭。”

 

而且,这样的关心又有多少是建立在一厢情愿上。

 

他们既不在乎女孩本身的志趣,也不在意她的感受,工作那么辛苦,身边没有人第一时间表示关心,话里话外透露出的都是:“你不听我们的要去外面工作,辛苦都是你自找的。”

 

给她套上一个并不感兴趣的“生存模版”,美其名曰这是“爱”,还斩钉截铁地强调,这就是你人生中最佳选择。连试错的机会都不给。

 


乖乖听话走入他人安排好的人生轨迹,她们就是孝顺的女儿,贤惠的妻子,不这样,即便事业上获得多大的成就都是一无是处,甚至越成功越招致攻击。


看看董明珠就知道了,她凭一己之力走到了今天,外界评判的标准仍然是:那样的母老虎,谁敢娶?哪怕实际上她压根就不需要那样的一个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这是哪门子的关心,根本是彻头彻尾的规训。


 

要做什么,不需要他人来定义

 

书单君并不是在说,女孩子不能选择安稳的生活、结婚生子,而必须要去在工作上获得某种成就,那就是另一种规训了。

 

在美剧《傲骨贤妻》中,女主艾丽西亚录取了一个十分优秀的助理,眼看着对方的事业正进入上升期,她却突然要求辞职,原因是她怀孕了,想把更多精力放在家庭中。

 

即便艾丽西亚再怎么据理力争她可以两者兼顾,对方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说她就是想把时间都花在家人身上。

 

她的做法没什么问题,不管是谁,男人还是女人,都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想要的路径。

 

我的本意是想强调,不要让她们只有一种生活方式,陷入没得选的境地,同样的,也不要让她们的选择是基于别人的期待。

 

对于一些人来说,可能稳定的工作就是她想要追求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刚好和父母的期待符合,那就皆大欢喜。

 

但也有一些人,她就是有一些看似“不合时宜”的选择。

 

就是想要去大城市体验不一样的生活,就是喜欢一些看起来“绝对不适合”女生的职业,就是没办法在婚姻中获得最大的幸福感......

 


这不代表她们是有问题或是错的,仅仅代表她们有了更想要的新的选择,而且,她们也完全有能力承担这背后的风险和代价。

 

书单君在公众号“乔布简历”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也许能让大家对女性新的生活方式有一些信心。

 

“妹子D,才二十出头,就已经组建自己的团队,成立自己的公司,见过了一波投资人,成为创业者,月入好几十万。

 

有时候我们一起聊天,也会吐槽,比如被爸妈催婚,身边认识的异性都是事业伙伴,见过自己跟人厮杀的狠劲纷纷退避三舍,连个约会对象都难寻觅。

 

我问她:感觉着急吗?

 

她笑笑:没空着急,忙着呢,而且我觉得,赚钱比谈恋爱有意思多了”。

 

看起来,她完全不符合世俗标准的“幸福的女人”标准,但谁都能看出来,她很幸福,并且充满了成就感。

 

合不合适这件事,根本就没有模版遵循,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方式。



这不光是关乎女性,同样也关乎男性。


同样的刻板标准之下,他们也面临了诸多限制。


比如要求他们一定要功成名就,而不能够回归家庭;比如护士这类职业,从根本上就十分抗拒男性;比如他们不能够表达自己的脆弱,任何时候都要成为顶梁柱;

 

《我们为什么不能拥有一切》的作者安妮认为:

 

“我们必须质疑传统观点、格言警句、传承而来的文化因素,还有那些影响和庇护了我们的选择、塑造了整个世界的宏大叙事。”


“不仅必须抛弃社会对于女人应该是什么、应该做什么的传统期待,也应该抛弃自身对于男人应该是什么、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的种种期待。”

 

每个人也都该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去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而不是刻板标准下的一个画像,那可真是太无趣了。



作者 | 邹雨  编辑 | 黑羊

图源 | 《令人心动的Offer2》、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馆藏图书推荐

《独自一个女人》

作者:(法)朱丽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著 ,  赵靓译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索书号:C913/4044

馆藏地点:中文图书借阅室

本书以女性问题为中心,将作者自1975年至2006年间发表的散论和发言稿纳入其中,通过“日复一日”、“肉体与精神”和“一个(众)女人(们)”三大部分,运用符号学、精神分析学和人类学等多种论述途径和理论角度,横跨整个法国的启蒙时期、大革命时代,直至当代社会,除追叙了历史上的斯塔尔夫人、德·雷卡米耶夫人和夏绿蒂·柯黛等伟大女性的瑰丽风采,更着重于对当代女性的时尚文化和社会问题进行解剖,主张“女性效应”和“母性功能”的积极意义,提倡女人的个体独特性和创造性。


《我的孤单,我的自我:单身女性的时代》

作者: (美)丽贝卡·特雷斯特(Rebecca Traister)著 ,  贺梦菲,薛轲译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索书号:D771.2/2414

馆藏地点:中文图书借阅室

本书作者透过历史资料梳理了美国单身女性几个世纪以来的生存状态,通过从近百位原始访谈中选取的约三十位单身女性的采访,着重书写了21世纪的单身女性所面临的新状况,在生动呈现单身女性生存故事的同时,深刻探讨了这一群体与美国兴起之间的密切关系。


《婚姻迁移模式与农村女性发展》

作者:韦艳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索书号:D669/5050

馆藏地点:中文图书借阅室

本书以农村婚姻迁移女性为研究对象,较为全面地分析婚姻迁移模式的历史变动、现状和特征,以及农村女性发展的多层次多维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其与迁入地的本地女性差异,最后提出促进农村婚姻迁移女性发展的政策建议。


《家庭暴力妇女受害者权益之法律保障研究》

作者: 罗杰著

出版社:群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索书号:D669/6040

馆藏地点:中文图书借阅室

本书基于我国家庭暴力妇女权益保障的现状和不足,以比较法分析和实证考察为基本研究方法,通过分析针对女性的家庭暴力的原因,深入研讨“针对女性的家庭暴力”之认定,并依托最新英文资料,系统介绍英国、我国香港家庭暴力立法的特色,运用实证研究方法,依据实证研究资料,从心理学、医学、法学、社会工作理论等视角分析针对女性家庭暴力的危害性。


《女性主义的东方之路》

作者:夏国美,刘潼福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索书号:C913/1068

馆藏地点:中文图书借阅室

本书远远超出了“女性主义”理论通常所涉及的范围,提供了一个从本体论到思维方法,从数理逻辑到社会政治哲学,从东西方比较到传统与后现代性的对应,几乎全方位的、百科全书式的女性主义理论架构。全书分女性主义的自我批判、女性主义的东方视野、穿越时空结构的女性意识三篇。



主题书单

【主题书单】世间情爱她都懂,却始终未得一心人(文末书单推荐)

【主题书单】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的里程碑(文末书单推荐)

【主题书单】小学一至六年级推荐阅读书单,建议收藏!

【主题书单】在粤考察两天,总书记这些金句寄意深远(文末书单推荐)

【主题书单】超23万赞!青岛一幕看哭无数网友:这很中国!(文末书单推荐)

汕图动态

【醉美中国·和你邂逅】图说天下答题活动,用指尖丈量万里河山

【扫码阅读】哲学,也许比你想象中的有趣

【新语听书】一场改变世界格局的决战,揭开长津湖战役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贝贝国学 宅家课堂】二十四节气-立冬

【科普加油站】走进鲜为人知的“119”世界

数字资源

关注“汕头市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打开“资源”,海量资源一手掌握!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博

@汕头市图书馆


网址

www.stlib.net


电话

0754-88943002(读者服务部)

0754-88943017(信息咨询部)

0754-88943020(办公室)


地址

广东省汕头市长平路11街区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