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独家解密字节人才管理:这套系统从几千人用到十万人
▲ 点击上方第二个“刘润”关注公众号
回复“1”抽取签名书
作者 / 刘润 责编 / 莹莹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1530篇原创文章
为什么这么说?这要从谢欣的经历讲起。谢欣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后加入微软、百度等几家公司,先后做过技术、产品乃至CTO等多个岗位。然后,他在2014年接受了张一鸣的邀请,正式加入了字节跳动。你一定认为张一鸣邀请谢欣担任的职位无外乎是产品负责人、首席技术官等岗位,但其实都不是。谢欣当时的职位是:人力资源副总裁(HRVP)。很难想象。不知这个决定背后,是张一鸣“不拘一格降人才”更多一些,还是谢欣“勇于挑战不后悔”更多一些。但是,谢欣的理工思维,在人力资源副总裁这个职位上,确实碰撞出了大胆的火花。为什么,不能把公司当成一个产品(就像今日头条,抖音一样)来管呢?如果公司是一个产品,那么,它的输入是:资本、机会、信息、人才;它的输出是:利润、服务、产品。输入中,最重要的是人才的输入。如果输入中“人才质量”不佳,管理中“人才信息”不透明,那输出当然就有问题。这就是“管理艺术,遭遇理工思维”。那怎么办?这时,人力资源副总裁们,通常会从制度和流程上探索改进的艺术。但是,谢欣是一个担任过CTO的HR啊。他觉得,这些问题是可以通过工具来解决。2016年,谢欣开始掌管公司的“效率工程团队”。他从人力资源的世界,重新回到了技术的平行宇宙。在这个宇宙里,他带领团队,把自己这几年在管理艺术里得到的滋养,写成代码。半年后,人才管理套件People正式上线,并在字节内部开始使用。然后,这个“火花”不断燃烧,不断燃烧,最终成为了“火把”,变成了今天的“飞书People”。那么,“当管理艺术,遭遇理工思维”,到底会迸发出什么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呢?今天,我试着说给你听。当管理艺术,遭遇理工思维,会迸发出太多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你在面试候选人的时候,候选人也在面试你”
如果把公司当成是一个产品,那么人才,就是这个产品的用户。越是优秀的人才,他面前可选的产品就越多。你选择了某个人才,但是这个人才未必选择你。因为你在面试他的时候,他也在面试你。你的招聘过程的体验稍差一些,可能就被排除了。所以,用理工思维来看,“公司”这个产品的“招聘”模块,有很多可以“优化”的地方了。比如呢?比如很多。谢欣说。润总,你知道字节一年要安排多少场面试吗?100万场。平均每天3000场。我们遇到过太多的面试问题。很多面试问题,都是可以通过工具解决的。第一,面试时间。好的人才,很忙。他们不会赋闲在家。他们通常都在非常重要的岗位上。一直开会,一直出差。好的面试官,也很忙。他们通常也在非常重要的岗位上,也在开会,也在出差。约个见面,其实很难。好不容易约好了,突然面试官出差了。一周后再约,候选人已经被抢走了。怎么“优化”?视频面试。线下面试 = 同一时间 + 同一地点。为什么一定要同一地点呢?银行开户都能远程了,公司面试为什么不能远程?所以,我们在做飞书People里“飞书招聘”这个组件时,把视频面试当成了默认设定。视频面试 = 同一时间 + 不同地点。不需要出现在同一地点,只需要占用同一时间,那就简单多了,你总能在双方的日程里见缝插针。现在,视频效果这么好。我们已经有90%的面试,都是通过视频在线完成的。
题库里,有关于考点的详情,供你对照候选人的回答,作参考。说再多次面试重要、面试重要,都不如把面试题库放在面试官手边。这就是工具的价值。如果让你优化你最喜欢的产品的一个功能,你会选择哪一个?怎么优化?
“人才必须被看见,而不是被埋没”
什么叫“被看见”?先给你看一张图,叫:人才管理的双循环图。这张“双循环图”,能充分体现我们对“人”的理解。
(飞书里的“人事页”,就像一张“英雄卡”)
你看,这个“资料页”看上去简单,但在字节,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们有句话,叫做“context not control”。信息是资源,而不是权力。信息只有流动起来,才有价值。否则,就会变成少部分人的权力。
“管理艺术,遭遇理工思维”,真是有趣。
同意,被看见很重要。人才被看见之后,应该怎么用呢?
这就是人才管理双循环的另一个部分,“内循环”了。什么是内循环?就是通过合理的绩效管理,实现目标和人才的一致,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上下同欲。
“不让强者被弱者占便宜,不让明星被小白兔抢功劳”
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上下同欲。而上下同欲的基础,就是上下同利。什么意思?就是让产出越大的人,回报越大。这就是“绩效管理”。听上去很简单。但越简单的事情,常常越难。为什么?因为绩效是人评定的,而人心不可度量。自己述职,就可能尽量报喜不报忧;别人打分,就可能尽量说好不说坏。这样,绩效管理的公平性,就会被模糊甚至被扭曲,最终让“强者被弱者占便宜,明星被小白兔抢功劳”。那怎么办呢?作为绩效的前置,我们首先做了飞书OKR进行目标设定。飞书OKR的底层逻辑,是:目标管理。最早系统化提出目标管理的,是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美国前总统布什,在将2002年度的“总统自由勋章”授予彼得·德鲁克时,提到他的三大贡献之一就是:目标管理。你认为,员工是为老板工作,还是为目标工作?如果你认为,员工是为老板工作,那么各级经理的“为所欲为”,各种员工的“向上管理”,就会大行其道,因为上级说你好,就是好。这时,如何获得上级的好感,如何取悦老板,就会变成员工的“核心竞争力”。你可能觉得自己明察秋毫,但其实你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防不胜防。员工不能为老板工作。员工必须为目标而工作。这就是:目标管理。公司的目标,到底是什么?讲清楚,分下去,做出来。不要模模糊糊,不要遮遮掩掩。这样,员工才不会在乎各级“领导”的喜不喜欢你,讨不讨厌你。员工眼中不再是老板,而是大家共同的远方。这就是飞书OKR背后所信仰的管理哲学。但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因为大家设定目标时,太容易把“愿望”当成O(目标),把“待办”当成KR(关键结果)了。一两个员工,你还能教一下。员工多了,就顾不过来。如果大面积不会设定目标和关键结果,OKR就形同虚设。那怎么办?用填写助手。比如,当员工在O(目标)里输入“提高英文水平”时,填写助手会提示,这个目标没有方向性,也不够有挑战。可以改为:十年后,可以用英文做专业领域的分享。你看,这就有方向性了,以可以做分享,为提高的方向。还可以进一步把“十年后”改为“半年后”。半年后,可以用英文做专业领域的分享。这个目标,就既有方向性,又有挑战性了。再比如,当员工在KR(关键结果)里输入“在某APP里学习日常口语”时,填写助手会提示,这个关键结果,不能明显支持目标(半年后,可以用英文做专业领域的分享)。改为“在某APP学习与专业领域相关的口语表达,能口头说明专业概念”,这个关键结果,如果实现了,我们才会离目标更近了。另外,“背诵专业词汇”这个关键结果,不可衡量。不可衡量,到时就无法判断是否做到了。背了1个单词,算不算完成了呢?所以,可以改为:能熟练使用200个专业领域的词汇和表达。这才是定量可衡量的。
360度环评?360度环评真的可以作考评参考吗?一个员工周围的同事,难道不会只说好话吗?他们会不会受“近因效应”的影响呢?在考评前刷一波存在感,绩效就上去了?或者打分时,有人总体严格,有人总体宽松,怎么办?是的。是有这些问题。但是,360度环评,依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提供从上往下,看不到的视角和细节。你说的那些问题,可以通过工具来解决的。比如,我们在“飞书绩效”里,用算法分析了你说的“手松手紧”的问题。有的人天性严格,给所有人打分都很低,算法是可以识别出来的。比如李芳。“飞书绩效”标记她的风格是“严格:-5.0”。那么上级就知道,被评估人通常比他说得好一些。再比如张锐。“飞书绩效”标记他的风格是“宽松:4.5”。那么上级就知道,被评估者可能没有他说得那么好。每个人的风格,都会体现在行为上。工具会帮我们从行为上,判断出风格,然后调校环评的公平性。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用大量的表格的规则,来帮助组织“校准”考评结果)这样,我们才能做到,让为了远大目标而一往无前的员工,获得最大的回报;我们才能做到,不让强者被弱者占便宜,不让明星被小白兔抢功劳;我们才能做到,上下同欲,上下同利,实现人才和组织的互相促进、共同成长。最后的话
推荐阅读:《以后,我们要靠本事赚钱了》
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
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
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刘润,和我们一起
洞察商业本质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刘润,洞察商业本质
品牌推广 | 培训合作 | 商业咨询 | 润米商城 | 转载开白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
欢迎把文章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