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认识这位老人家 别说你懂本帮菜哦!
前阵子挑饭店,一眼相中一家,因为看到店里有本帮菜泰斗李伯荣的真迹,于是欣然前去探虚实。
先来介绍一下李伯荣大师好了,每个爱吃上海菜的人都应该认识一下他!
李师傅出身浦东三林的“铲刀帮”,当时三林农家都用大灶头,厨师挥铲刀烧菜,逢乡里红白事、过年节便操办宴席,由此得名铲刀帮。
这个帮派颇古老,大致可以追溯到元朝,明清发展尤胜。
清末民初,上海市郊三个厨师之乡:三林、川沙和吴淞的师傅,纷纷走出乡下头,抢滩大上海。
三林铲刀帮在城中的最热闹的城隍庙附近开设菜馆,生意兴隆。
价廉味重的农家菜渐渐演变为醇厚鲜美的市井菜,本帮菜由此草创。(这段历史,可以参考之前我写的上海老饭店。)
当时有句老话:上海大厨出浦东,浦东大厨出三林。
话说三林人李伯荣也算出身名门了,他的父亲是本帮菜重镇上海德兴馆创始人之一李林根。
有老李罩着,小李从小就拜德兴馆大厨杨和生为师,学习传统本帮菜技艺,又大胆借鉴西餐烹饪,将中式的炖、焖、煨、烧、炝与西式的烙、烘、烤、灼、扒共治一炉,创设海派名菜,终成一代宗师!
跟一般草根的厨子不同,老爷子自身修养了得,会写毛笔字,也能弹琵琶——在《舌尖上的中国》里弹奏一曲十面埋伏,把自己亲儿孙的三林本帮菜馆推上舞台,也算是用心良苦(那家菜馆我还没去吃过,改日一定造访)。
话说回来,眼前这家饭馆的镇店之宝,就是李伯荣大师的墨宝。
我特意跑去拍那块牌匾,发现它没有挂在正位,还顶着一盏消防灯,拍出来不大好看啊。
看菜单,的确都是顶顶老派的本帮菜了,红烧肉、肉皮汤和蒸三鲜,要下次人多点来吃。
冷菜试了两道:
酱鸭,本来以为会是甜咪咪的苏式,没想到是咸口的风干酱油肉风格,好想来一碗泡饭……
熏鱼,虽然我嫌它炸得有点深,但是酱汁就体现了本帮酱油的舒服甜度。
说起本帮菜,总免不了挂“浓油赤酱”几个字,这是由于本帮菜最早的主顾几乎全是体力劳动者,他们生活贫苦少油水,所以要油多,干体力活流汗多,又要靠酱油补充盐分,至于糖的加入,我猜测是不是跟苏锡帮好甜口有关系?请高人指教。
其实时至今日,本帮菜的丰富高雅和健康追求已经远远超越了浓油赤酱。
例如,八宝辣酱,就要求“红里透亮,汪油而不流油”。
以这个标准来看,这里的八宝辣酱是很正的出品了。
猪肚和鸡胗的配料十分地道,虾仁和青豆的帽子也很体面,连一般人家不舍得放的白果也有,只可惜,笋用的都是老头,影响全盘。
响油鳝丝,按照大厨的讲法要求:煸透、炒透、翻透——姜蒜煸透、酱要炒透、鳝丝过水下锅要兜边,最后淋麻油,再浇热油烫熟葱蒜,逼出胡椒香……
眼前这道菜,可以打到良好,不过我估计是徒儿掌勺。
误点鱼头砂锅,真的是脸盆那么大一锅啊!我跟猪头俩人傻眼。
鱼头是过了油的,分寸刚好,猪骨高汤,稍微凉掉就结起一层衣,粉皮特别厚,这道菜,一定要人多点,人少慎点!
最后还是不甘心,叫了酒酿圆子,果然酒酿太稀少,有点想念旧款宁波菜的酒酿和阿根的芝麻汤团喏,只有吃心的老粉丝才懂,嗯。
吃完去埋单,一位大厨站在帐台里,开腔自我介绍第一句话就是:我是李伯荣的关门弟子!
他把我拉进包房,叫我看当时拜师学艺的历史照片,然后聊了两句:
原来,这位陈师傅从学校毕业就分配进餐饮企业,“从十七块八毛四角的学徒做起!”
几番奋斗辗转,陈大厨最终得以拜师李伯荣,做了入室弟子。
如今大厨是投入了自己的全部家当,立志做正宗本帮菜。
他声音洪亮,说起话来中气实足:“我19岁入行,做到现在,不想穿西装,只想穿厨师的白袍……外面的本帮馆子,都是外地人掌勺,烧得咸,还喜欢放点辣,有错吗?也没错,他们从小就是这个吃口。我就是要烧师傅教的正宗本帮菜!”
讲真,本帮菜我吃过写过很多家了,这家未必拿到最好的分数,或许是太拘泥于传统了吧……
承袭传统与创新改良之间有一个微妙的度,度的把握在于厨师的天分,也要看时代的机缘。
比如今年的点心忽然开始走网红路线,喏,今天早饭就吃了个网红馅儿的粽子。
唔,糯米和酱油的调味都蛮好,可是咸蛋黄干呼呼的,肉松咬下去像一团棉纱线,真的没那么神奇啦……吃心就说两句大实话。
你如果不信,可以自己买来吃吃看,甫田网fieldschina就有得卖,网上买省得排队了。
其实我更喜欢他们家的传统鲜肉粽,小小的改进是用到了黑毛猪,肉味更加浓!
吃心的粉丝在甫田有额外优惠哦:
5月15日之前,结账时输入:
chixin550,购物满200减50块。
5月15日之后,结账时输入:
chixin580,购物满300减80块。
记得是在购物车里选择小方框里的优惠券,输入优惠码,两个福利不要搞混了哟!
粽情去吃吧!
欢迎长按二维码关注一片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