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语新知 | 如何有效地搜索及阅读文献
文献的阅读与科研息息相关,不做好文献调研,就无法真正开展课题,也无法掌握当前最新的研究进展,创新也就无从谈起。但是,相信很多同学,特别是刚读研的同学,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去读文献。
跟大家一样,我刚进入研一的时候,也不会读文献。那时候,搜到一篇文献,从头到尾读下来,就觉得完成任务了,到跟老师讨论的时候,却发现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读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启示。这时,我才意识到我根本不会读文献。为此,我特意请教了师兄师姐,并在网上看了大量的经验分享,才慢慢学会怎么从文献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当我们能真正从文献中学到知识的时候,就标志着课题已经起步了。因为我们知道自己要面对什么问题,知道自己要解决什么问题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那么,怎样才算有效的阅读呢?经过这几年的摸索与积累,我主要收获了两方面的经验。
有深度思考的概念插画 | Elia Colombo
1
搜索并找到与自己课题最相关的文献
2
找到合适的文献,不浪费地去读
通过对网上各种资料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我认为读好文献,必须经过以下三步。第一步,拿到这篇论文,先整体浏览,看看文章是只与你搜索的关键词有关,还是真正与你的课题有关,先打个印象分。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做的是,仔细阅读文章的题目、摘要、关键词、各个部分的小标题及结论。具体的论述内容可以粗略一看,这个过程大约需要十分钟,但是需要用心,需要思考。因为读完之后,需要回顾这篇文章的主旨、它做了什么,并且问自己,这篇文章与我的课题有联系吗?是否包含与我的课题相关的知识?这篇论文能为我的课题开展提供哪些材料?等等。经过这些思考之后,你就知道这篇文章是否需要继续阅读了。
当觉得这篇文献有用,值得去深读的时候,你就要按照第二步去做。此时不再是简简单单地读,而是带着敬畏的心态去学习。注重细节,抓住重点。
在阅读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把图表搞明白,弄清楚作者为什么要做这个图,这个图可以传达哪些信息,然后结合内容去精读。我以前的习惯是直接读内容,图表就看半分钟左右,导致我根本不能真正理解作者到底是如何论述的,甚至一些数据之间怎么联系的也搞不清楚,以至于读完后边,前边就忘了。自从我开始首先看图后,才发现读起内容来游刃有余。因此可以说,图表就是文章内容的黏结剂,值得最先并且仔细关注。要仔细研究作者的图表,特别是那些精美的图表。我们可以记下那些卓越而又清晰的数据表现形式,在之后作图的时候可以去模仿。
读内容的过程中,一定要时刻记着自己的课题,并将文章内容与课题联系起来,不要孤立地去读。遇到不明白的知识,不要放过,赶紧去查。所以早期读文献可能比较费时,有时候可能要耗费一天的时间。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你会逐渐学到很多与课题相关而又无法在本科学到的知识。就像滚雪球,文献读多了,专业知识也会增长,后面的文献读起来也变得简单又省时。
做完第二步,相当于论文读了第二遍。这时,你觉得结束了吗?No。此时,你还需要做第三步工作。精读完之后,并不意味着这篇文章不会再出现在你的视野中,它们应该时常出现在你的脑海中。而我们的记忆又是有限的,不可能读完之后就记住,所以需要整理这些论文,不能让它们成为“过客”。我们需要建立一些文件夹,分门别类地将文献存起来,注意保留阅读痕迹(电子版文字标黄、批注等)。等以后空闲或者课题遇到瓶颈的时候,我们需要拿出来继续读。文献每读一遍都会有一遍的收获,特别是随着课题的深入,之前我们对文献中半懂不懂的内容,可能会在之后的阅读中通过仔细品味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此外,通过再读这些文献,我们会发现它们中存在的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也会对课题的开展提供一些启示。
等科研步入正轨之后,我们还要养成每天阅读文献的好习惯,特别是最新发表的文章,要及时掌握课题研究的最新动态,不至于自己的想法落后,或者与别人撞车,导致徒劳无功。另外,多读文献还能从作者的研究中得到启发,指导自己的课题,这对于打破瓶颈期的束缚尤为重要。
每个人的学习习惯可能不尽相同,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形成适合自己的读文献的方法,真正有效地阅读文献,必能有所收获。
END
往期精选
Sep.
14
文章刊于杂志8月号
文章作者:李涛(山东大学)
编辑:马亚男
责编:雅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