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化传承中的我们|绣艺生花

李泽蓉 中国研究生 2023-06-28

虎头帽成品


推开培训教室的门,明亮的会议室里,整整齐齐的蓝布桌子堆成四方,放置着顶针刺绣的材料,宝鸡市群众艺术馆的工作人员正在分发之后需要缝制的虎头帽模型。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宝鸡地区参训人员,带着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秦刺绣的虔诚,没有太大声说话,而是在悄悄入座后,抓起眼前的顶针刺绣绷子和彩色丝线不时点头称赞。

虎头帽接续发到每位参训者手中,我们又将视线转移到澄黄、澄红的虎头帽上,大家都兴冲冲地把即将要亲手加工的虎头帽戴在头上,相互讨论着谁的脑袋大戴不上,谁戴着可爱乖巧,会议室的气氛一下子达到高潮,对于宝鸡地区民俗、民风的慨叹也达到了顶点。
我们这次培训的“西秦刺绣”是流行于陕西省宝鸡地区的一种民间刺绣艺术,它与宝鸡一带的社会生活和民俗风情关系密切,普遍流传于宝鸡当地农村。根据史料记载,在宝鸡的西周井姬墓葬中曾发现有刺绣遗迹,可见刺绣在宝鸡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


预习
从小,绘画就是我在学业之余最喜欢的艺术活动。在大学期间我兼职做动画编剧,编写剧本的同时也尝试画动画。正是因为这份热爱,我坚定选择跨考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研究生,希望能够在未来与绘画、与艺术有更深入的接触。直到考研完毕,拥有大量自由时间的我才正式踏上专业学习绘画的旅程,在学习素描、色彩、人物时,我感受到绘画艺术的魅力。

由于疫情未能及时返校,在本地文化馆工作的绘画老师也因为我的坚持和热爱推荐我去参加宝鸡市文化和旅游局、非遗文化保护中心举办的“非遗实践培训”。这让我想起在我的专业中,声名斐然的“中国电影学派”就曾借助丰富的传统民间艺术创作出极具民族特色的动画电影,比如《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这些人们提起来都会心一笑的动画电影,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材料形式,都有着强烈的中国民族、民间风格。
去培训前,绘画老师跟我说:“好好体验刺绣艺术,好好学习其中的民俗味道,刺绣是咱本地的民间艺术。其实刺绣与绘画想要表达的都是一样的,只不过绘画是用笔画在纸上,刺绣是用针绣在布上,虽然说两者使用的工具不同,但是艺术的美与理念是共通的。”作为戏剧影视学的研究生,观赏艺术、学习艺术、思考艺术是我们专业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近距离地体验、实践我所热爱的艺术对我来说却是一次新的尝试。
为了更好地实践体验,我提前做好功课,向针线活极为熟练的妈妈学习了一些基本的针法,希望在参加刺绣培训时不掉队。在预习中,我了解到,西秦刺绣布艺是宝鸡地区平面刺绣做成的各类工艺用品的统称,具有浓郁的传统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西秦刺绣以纹饰质朴、多姿多彩的主题纹样描绘出神话、戏剧人物。不注重写实,以梅、兰、竹、菊等程式化符号的花草,以龙、凤等为主的瑞兽,以八卦、绣球等为主的器物等作为主题纹样的选择。西秦刺绣借助这些质朴率真却又蕴意吉祥的纹饰将工艺精华传达的同时,也将宝鸡地区民间艺术深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展现出来。


实践

西府千花帐
真正的课堂与实践培训在陕西宝鸡凤翔区进行,宝鸡凤翔因其极为出色的刺绣、版画、泥塑等民间艺术而闻名,这里充满浓厚的民间艺术氛围。在开班仪式后,宝鸡文理学院美术学院的几位教授花了两天时间为我们讲述“古代织绣纹样的来源与西秦刺绣的创意设计”“西秦布艺的审美观照”和“地方民俗品牌建设和西秦刺绣的市场营销”这些理论课程,帮助我们尽快进入刺绣实践的氛围。

在场的参训人员都在低头记录着,从古代织绣的发展历史到陕西宝鸡西秦刺绣的发展历史。在抬头观看大屏幕时我感到很熟悉,低头回忆思考时却感到很陌生,这令我诧异。熟悉的是,大屏幕上展示的宝鸡地区炎黄文化的源流、周原礼仪之邦的传统文化精神对西秦刺绣产生的影响,以及在古代“天人合一”观念和儒家、道家、释家传统美学思想影响下作为民间艺术的西秦刺绣是如何将其融入其中的。陌生的是,我知道西秦刺绣通过朴素的艺术形式为我们展示了陕西地区乃至西北地区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特点,但是作为一个从小到大浸润于炎黄周礼文化的宝鸡人,我没有多加关注身边随处可见的西秦刺绣作品。也许,从陌生到熟悉,不仅仅是对于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入探析,也应该对生命中触目可见的美的事物给予真切的感受。
为期五天的课程的高潮,便是顶针刺绣、虎头帽布艺制作和针扎刺绣布艺实践。给我们讲课的老师都有着多年的非遗刺绣传承经验,在顶针刺绣练习中,老师很详细地讲述基础针法,平针、勾边,一针、一线,穿上、刺下,让我们这些平时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刺绣的人也能够很快上手,绣出一个较为完整、简单的样式。而在针扎刺绣布艺实践课上,我们要制作一个常见的针线香包。提起香包,我们的传统印象便是端午节所使用的香薰香包,但是宝鸡西秦刺绣的针线香包,是过去劳动妇女缝绣在胸前放置绣针的储物包。香包针脚精美,实际操作起来非常费功夫,需要我们先画纹样、缝合、塞入棉花,再缝合之后最终成为一个大家常见的香包。
传统虎头帽布艺制作实践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以前对于虎头帽的印象只是停留在亲戚赠送新生儿祝福礼时所制作的虎头帽。那时候对于虎头帽的印象就是色彩搭配鲜艳、视觉冲击强烈以及上面的配饰极有特色,并没有深入思考和了解过虎头帽的布艺制作过程。而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虎头帽布艺模型,让我们能够在基础的模型上进行最后的加工与缝合,缩短了我们的缝制时间。
在最后进行的虎头帽缝制阶段,在平针、勾边等针法的基础加持下,我发现上手缝制并不是特别难,但是“熟练”才是刺绣艺术针脚细密、花样错落、缝制整齐的“制胜法宝”,然而这却是一种极其费眼睛和时间的功夫,甚至于在最初设计完整成品时,虎头形象的眼睛、眉毛、鼻子等面部形状的摆置以及相关配色都需要花时间、花功夫去精心搭配。
缝边完成,老师走过来检查我的作品,用余光瞥了眼我那拿针的手,边看边笑说,小孩子不常动针线活,巧劲不够,不过不难,多做多熟练。边说边磋磨着线头穿过针眼,把我没缝制好的部分三两下缝制得密密实实,我似乎就只是看见了她胳膊肘几下抡动,针脚结实、形状整齐的虎头帽就成型了。
生生不息
课程间隙,我们参观了西秦刺绣工坊,工坊人员介绍了它们的“镇坊之宝”——《西府千花帐》,此作品获国风秦韵首届陕西省民间艺美术作品金奖和第三届陕西民间文艺山花奖。工坊人员介绍道,《西府千花帐》从设计到完成历时七年多,其中设计图案两年,随后找了二十多位织绣技术精湛的艺人绣了五年才绣完整张帐面。《西府千花帐》的图案非常丰富,较少有重复,以宝鸡西秦地区的物象为主要展示,长期的设计、思路的整合以及最终艺术的呈现,都展示了西秦刺绣艺人的功底。

在工坊人员展示的时候,我们所有人都自发地将“西府千花帐”从起点到尽头展开来,成卷的“西府千花帐”像画轴一样流动展示在我们这些观看者手中时,我仿佛看见西秦刺绣这项民间艺术一点点越过浮光掠影的历史走向我,以它色彩鲜艳、耀眼夺目的艺术形式承载起我们宝鸡生动、鲜活的地区形象和人文历史。
“西秦刺绣”培训实践结束了,看到会议室里的人都在争相合影留念展示自己的实践作品,我也冲到讲台处想要留下属于自己的“刺绣记忆”,给我耐心讲解、夸奖鼓励我的刺绣老师过来与我合照。在手机闪光灯亮起来的那一刻,我好像突然明白刺绣这项民间艺术乃至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为何能够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一直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巧手精心绣制的美丽刺绣仿佛一朵朵盛开的鲜花,倾注着以广大劳动妇女为主的民间艺人纯真的爱、善良的心愿,承载着千百年人们对于生命、天地、自然的敬畏与祈愿。
撰写报告之时,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感慨万千。今天,我们处在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以及国外各种艺术思潮不断涌入我国,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作为艺术类研究生的我,能够借以兴趣爱好认识和实践非遗文化,已实属幸运。
如何继承非遗文化?如何创新非遗文化?
我想便是“熟练生花”吧!




往期回顾



努力学习,也是人生的一种修炼

探寻风俗余韵,传承非遗之花

“中华文化传承”主题书单


内容 | 《中国研究生》2023年1月刊
作者 | 李泽蓉(辽宁师范大学)编辑 | 王斯后责编 | 雅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