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搭乘“数字乡村列车” 农村金融服务两大难题正被破解

霍云昌 电子银行网 2023-03-29

2022年2月22日,新华社全文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这是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单列成项,这无疑将金融服务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全新高度。


文件发出前后,据中国电子银行网不完全统计,近期有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平安银行、广发银行、北京农商银行、上海农商银行、富滇银行、泉州银行、台州银行等以组织架构调整、全行工作会议、战略签约或产品推介等各种形式响应国家号召。


而此次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要完善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统计制度,开展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事实上,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早于2021年中就联合发布了《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办法》。


所以无论从国家政策指引、监管要求还是银行自身发展来看,如何在“乡村振兴”这盘大棋局下谋划好金融服务的这盘小棋局是一道必答题。


乡村振兴,银行服务下沉机遇与挑战并存


机遇方面,乡村振兴无疑是最具想象空间的领域。虽然服务“三农”工作任务艰巨繁重,但同时也是最接地气、业务发展潜力最大、创新基础和空间最深厚的领域。根据农业农村部测算,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五年规划重点任务大约需要投资7万亿元以上,如此庞大的资金投入必然要求金融资源进行重点倾斜。同时,农业农村现代化催生大量投融资需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产生多层次金融服务场景,5亿农民群体收入不断拓宽释放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这些金融需求的释放将给银行业带来巨大业务增长潜力。


挑战同样不可小觑,首当其冲的是银行业务模式的重塑,如何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银行支持乡村振兴业务成本可负担和商业可持续。过去一直有对于农村金融的扶持和优惠政策,也有一些明确的指标要求,如信贷投放两个不低于,即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利率优惠政策等。而这一次的乡村振兴战略并不是过去的普通意义上的农村金融政策,而是全面的、整体的、根本性的战略,必然带来农村金融经营方式上的改变。


中关村科金首席风险官苏正对此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是对原有经营模式的颠覆。要求从业者从过去对较少数农村群众的信贷支持转变成大范围客群的支持;从过去的扶贫式的支持转变成对农户生产经营能力提升的支持;从过去的以完成指令式为目标的执行方式转变成自主的经济效益业务模式为目标的执行方式。因此,需要探索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


苏正指出,要实现经营模式的转变,就必须进行系统性的全盘思考,要把农村群众的信贷工作作为促成金融能力提升的系统工程来抓,从系统建设、获客、产品、风控、定价、运维、服务、催收等全信贷周期进行规划,建立适应农村金融的贷前、贷中、贷后管理体制。


乡村金融服务,两大难题待解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在农村开展业务尤其是成本可控,商业可持续的业务面临着两大难点:一是农村地区信用体系建设相对落后,银行现有的信贷模式很难在农村地区大规模推广;二是农村资产及流动性普遍较差或质量不高,银行出于风控考虑,开展业务比较谨慎。


以前者为例,据21世纪经济报道援引一位大行西南二级分行信贷业务人士观点,全国性商业银行涉农业务下沉之困,归根结底还是农村、农民的增信问题没有解决,很难突破传统金融的业务和风控逻辑。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举措中,也明确提出要“深入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由此可见,农村地区的信用建设是提高乡村金融供给的一个关键所在。


而在农村资产方面,更是有“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这句谚语作为现实写照。这句谚语道出了农民贷款的困境。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于缺少银行认可的传统抵押物,虽然拥有资产但产权权益不明晰且价值难以被准确估量,这一“三农”融资痛点也尤为突出。


难题如何破解?——数字化被寄予厚望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进5G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数字乡村。数字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显然也是发展乡村金融的重要引擎。


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深入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发展农户信用贷款。


从政府工作报告到中央一号文件都指向了数字化这个关键词。而从实践看,以数字技术驱动乡村金融服务也早有实践,金融服务数字化创新应用持续涌现,不断为乡村振兴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方面,数字技术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据金融时报报道,基于数字技术,“人人有授信、户户能贷款”在多个地区已经成为现实。例如,浙江丽水在2010年就建立了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为农户和城市居民建立了电子化信用档案,对全市所有金融机构网点开通查询服务,并于2015年升级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


而农业银行“惠农e贷”产品,则通过银政合作,逐步建立农户信息档案,完善对行政村和农户的数字画像,将信用村建设与金融科技手段相结合,让农户享受批量准入、批量授信。


在农业资产数字化方面,近年来借助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的数字技术,也产生了很多的创新实践,而这些都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银行在涉农领域的业务模式。


以物联网为例,平安银行的星云物联网平台通过为牧场中的奶牛安装穿戴式设备,结合AI摄像头,实时监测其生理特征、身体状态、活动轨迹等。去年10月21日,平安银行举办的对公暨风险开放日现场,平安银行交易银行事业部总裁李跃介绍该平台掌握此类农业实体的真实生产能力,通过养殖贷等创新产品,为农业实体提供单户最高8500万的融资。


由民生电商牵头、联合中仓协等机构共同制定《全国性可流转仓单体系运营管理规范第2部分:玉米仓单》T/WD109.2-2022(T/CASMES5.2-2022、T/CMSTA001.2-2022)(以下简称“玉米仓单标准”)则是在农业资产数字化流转方面进行了创新,助推农业资产进行融资。


在实施全国性玉米可流转数字仓单的行业标准之后,依托安装在仓库的智能监管设备和内置的新系统,可将仓内的玉米映射成农业供应链中的数字资产。推动玉米这类长期在供应链中难以发挥实际价值的动产,能和厂房之类的固定资产同样得到金融机构认可,成为粮食企业或粮户融资的重要倚仗。


数字技术对于改善农村地区的金融环境显而易见,一方面通过发展数字乡村,可以掌握更多的数据,从而为发展数字金融提供更多“生产资料”;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在金融供给、风险控制、降本增效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推动银行业务模式创新,实现成本可控、商业可持续。

(责任编辑:方杰)

原创回顾




1、多家银行升级大数据风控 推进“简易开户”、减费让利2、请通行!建设银行、中信银行和浦发银行为“个人碳账户”亮绿灯3、数字人民币试点加速扩容 听听两会代表怎么说?4、平安银行2021年报:口袋银行APP年新增用户超2千万 零售营收近千亿占比近六成5、专访|四川农信艾雪:“川味”数字生态 “下沉”普惠金融


点击“在看” 您关心的行业资讯永不掉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