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工程看“浙”里丨 坐上“开往幸福”的公交车,看乡村如何蝶变→
2003年6月,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全面实施20年来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面貌。
当前,我市正全面落实省委《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今年4月份正式印发《江门市委关于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行动方案》,明确江门“百千万工程”的“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推动“百千万工程”开好局起好步。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更是强调要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一体推进强县促镇带村,全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为了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做法,掌握好蕴含其中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力打造“百千万工程”江门样板,江门发布推出“千万工程看‘浙’里”系列报道,聚焦浙江在千亿级经济强县培育、镇域经济发展壮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和做法,推动江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敬请关注!
坐上“开往幸福”的公交车
看乡村如何蝶变
2003年,“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在浙江省正式启动。20年来,“千万工程”在改变浙江农村面貌的同时,也在不断缩小城市和乡村的差距。嘉兴是全国首批开通城乡公交的城市,而行驶了20年的101路是嘉兴市最早连通城市和乡村的公交路线。
20年来,101路不仅在车辆科技含量、运营服务水平等方面不断追赶着前沿潮流,更见证了线路两端的城市和乡村差距逐渐缩小,城与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跟上城乡一体化的时代步伐。
101路城乡公交车的变迁
早上8点,在嘉兴市凤桥镇公交枢纽站,101路公交车司机沈水根正在擦洗车辆,做着出发前的准备。停放在场站里一排崭新的101公交车是去年交付的最新碳纤维新能源客车。
20年间,嘉兴先后完成了3次公交改革,实现了城乡客运公交化、城乡公交国有化、市域公交一体化,将小公交做成了大民生。如今,101路已成为市区密度最高的一班公交车,每天有104趟奔走在城乡之间,间隔时间只要七八分钟,车费刷公交卡只要1元。
总台央视记者李琳说:“现在的101路公交站牌已经变得非常先进和智能。这条线上有多少车,大概在什么位置,距离本站还有多远都可以在这个智能显示屏上一目了然。而旁边的这个地方还有一个USB插孔,乘客等车的时候还可以免费给手机充电。而这个电来自车站顶部安装的光伏电池板。”
同样的起点和终点
沿途的城乡面貌也早已焕然一新
嘉兴市101路公交车司机沈水根说:“以前是7米宽的小马路,现在有的地方是6车道。以前我们马路两边都是很脏很乱的,现在那不一样,四季美景,跟市里的公园差不多。”
如今
城乡共享、相互衔接
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的公交网络
已经实现嘉兴市域全覆盖
全市目前共有城乡公交线路75条
城际公交线路17条
乡村“蝶变” 向美而行
20年间,浙江嘉兴的101路公交线从之前的22个站点增加到了现在的35个,增加的很多站点所在的村子也都实现了华丽变身。村子更美了,来旅游的人变多了,村民的收入路子也更加丰富了。
总台央视记者李琳说:“我身后是101路公交车沿线的联丰村,我身后是一个村口的公园,在这里草坪、灯光、音乐、天幕一应俱全,晚饭后人们来到这里嬉戏、休闲、喝茶、听歌,好不惬意。”
走进联丰村,幢幢房屋整洁亮丽,庭院内花香袭人。人在村里走,如在画中游, 在位于村口的咖啡店里,聚集了一拨又一拨前来享受闲暇的游客。
然而谁能想到,曾经的联丰村臭气熏天,让人避之不及。2014年以前,村里满是猪圈,污水流入河中,淤泥堵塞河道。
实施“千万工程”之后,当地政府痛下决心带领村民转产。但是说服村民放弃多年来赖以生存的生意,困难重重。村干部率先带头,政府安排相应的补助资金,村民们开始逐步转产。
经过环境整治、村庄景区创建等一番美丽蜕变,如今,昔日的猪棚改成了书吧和花园,猪舍拆下的红砖堆成亭廊和景观护栏,养猪村摇身一变成为3A级景区村。这两年村集体还办起了旅游公司,把闲置房屋流转改造成民宿,村民们也在家门口做起了生意。
经营者陈凯乐说:“我2007年开始就在城市里面做家装行业,后来慢慢看到自己的家乡越来越好了,游客也有了,我想回来为村里面做点事情。离家也近,离父母也近,自己心里面更安稳了,现在一个月也能做个三四万块钱。”
“致富果”让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联丰村只是嘉兴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的一个缩影。在101路公交线路沿线及周边地区还涌现出一批3A级景区村庄。
水蜜桃是三星村的特色主导产业,在挂满嫩果的桃园里,村书记徐利军正在给桃树疏果。
嘉兴市凤桥镇三星村党委书记徐利军说:“我们一开始就是坐轮船到市场上去售卖桃子,到后来的骑着自行车,骑着摩托车,到现在的汽车,甚至到现在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网络,通过物流,通过快递,发往全国各地。”
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越来越多城里人来村里游玩采摘。嗅到商机的村民围绕水蜜桃,开发了桃花酥、蜜桃宴、蜜桃酒等产品,打造了乡村游、桃花节等文旅活动,不仅桃子不愁卖,还额外增加了旅游收入。不只是三星村,在嘉兴像水蜜桃这样的“致富果”正让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仅凤桥镇就有2200余户农户从事水蜜桃种植。
除了发展特色产业,当地还引入了农业数字化工厂,在这里看不见土壤,一株株农作物都“挂”在空中,传统大棚变成了现代化蔬菜工厂,人工种植变成了智能管理,年产值预计可达1000万元以上。2022年,嘉兴市农民收入已经连续19年居浙江省首位。
嘉兴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邓建华说:“我们现在是按照二产的理念、三产的思维来发展现代农业,不仅提高了土地的亩均产出,而且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农村现在确实是成为了城里人向往的一个休闲去处。”
“创新”打开共富之门
随着千万工程不断的迭代升级,现在已经进入到了“千村未来、万村共富”阶段,共同富裕不仅仅是物质的富裕,更是精神富足和公共服务的优质供给和均衡覆盖。现在嘉兴市正在着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
乘坐101路公交车,我们在“余新镇中学”站下车。走进这所中学的校园,崭新的宿舍楼、先进的教室、明亮的餐厅,和城里的中学,没有太大的区别。在教学楼6层的网络教室里,一堂别开生面的远程网络课正在通过线上举行。
顺畅的网络,让嘉兴市北师大附中的学生和余新镇中学的学生,可以同上一节课。
但是仅仅这些,就能代表城乡教育一体化吗?为了实现城乡师资的优质均衡,南湖区从十几年前开始,就创新了两轮驱动交流机制,把校长和教师的交流机制与职称待遇挂钩,鼓励师资在城乡之间流动。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余新镇中学校长胡骁说:“一方面我们通过交流的津贴,这样一类方式来鼓励教师来进行交流。第二个方面,我们还把交流工作跟教师的职称评审适度挂钩。学校的硬件、师资、管理、教学理念都得到了发展,我们的孩子们得到的教育不比城里差。”
“不比城里差”,这是记者在嘉兴乡村采访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而这份底气就来自嘉兴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中不断地创新探索和实践。
嘉兴市财政局农业处处长孙红樱说:“今年,比如新出台的财政支农政策,就整合了涉及交通、建设、文旅等等18个部门的60项涉农资金政策,我们以‘千万工程’建设项目为基础,跨部门整合了未来乡村、农村生活污水、农村公路建设、景区村庄等等来专项集中打造我们的乡村建设,形成了美丽村镇,未来乡村创建的一张图,实现了项目共建,资源共享。”
往期回顾
2.千万工程看“浙”里丨农文商旅融合,让千年古村焕发新生!
3.千万工程看“浙”里丨新业态不断涌现,乡村产业蓬勃发展
4.千万工程看“浙”里丨广聚智慧 一村一策,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
5.千万工程看“浙”里丨听,绿水青山的回响!一个视频带你感受→
6.千万工程看“浙”里丨深度解读!万千乡村蝶变的内在动力原来是他们7.千万工程看“浙”里丨 “传承人”来了!古村落“活”了起来!
来源:央视新闻、江门广播电视台
责任编辑:杨嘉蔚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