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北医三院杨军:从显微解剖到影像解剖 下一步智能神经外科在临床中具有重大作用 | 北医三院神外周刊第2期

神外前沿采编 神外前沿 2019-07-02

北医三院神外周刊

第2期

神外前沿讯,近期,由北医三院神外主任杨军教授《英文版DTI纤维束成像与功能》书籍即将出版发行。正是基于神经解剖,杨军教授做了大量高难度的颅底肿瘤手术,并潜心研究DTI纤维束成像等影像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十余年。不久之前,杨军教授带着35个尸头标本“转会”到北医三院,也是业内的一段佳话。


基于DTI等研究,现在结合北大医学部在核磁影像上的北京市重点学科的技术优势,杨军教授团队下一步将结合纤维束与细胞间隙,开展细胞及间隙层面的显微成像研究。这个显微成像就是未来智能神经外科一个最重要的技术支撑。


但在杨军教授看来,传统神经解剖中的显微解剖要慢慢过渡到影像解剖,虚拟与现实技术的融合的未来的智能神经外科时代将很快到来,智能神经外科将大幅度提高临床手术的精准程度并降低手术损伤。


目前,北医三院神经外科正在积极筹备建立北大医学部智能神经外科临床中心。


以下是访谈实录:

影像解剖前沿

神外前沿:您之前一直专注研究过神经解剖?

杨军:我是做神经解剖研究的。1995年于春江教授回国后在国内成立第一个神经解剖实验室,我师从王忠诚院士读博期间就在解剖室工作,参加了全国显微解剖的学习班授课工作,同时我的博士和博士后课题就是解剖,包括显微解剖和手术入路。我们知道:要想手术基础好,解剖是主要因素。


在天坛医院的时候,王忠诚院士对我的培养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所以我在颅底病区、颅咽管瘤病区、肿瘤病区都做过执行主治医师,再加上我做基础解剖研究,手术机会和锻炼机会就很多;到了三博医院后,在师兄弟的帮助指导下,也由于我担任科室主任,手术机会也很多,锻炼和提高了技术能力。


从2005年以后10余年期间,在完成繁重的日常医疗工作前提下,不知疲倦到全国各地会诊手术,最多一天做六台脑肿瘤等手术,也曾经一天做过4台动脉瘤手术。这些工作经历,使自己的业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另外,我一直举办“显微解剖手术入路与技术学习班”,现在手上保存有35个尸头标本,有很多是灌注好的,这是国内临床医生少有保存这么的专家之一,可以为下一步继续举办神经解剖临床学习班应用。


智能神经外科是什么

神外前沿:您提到的智能神经外科,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吗?

杨军:中国脑科学是一项重大的工程,过去在认知、老年痴呆等方面做大量基础研究工作,去年开始把临床相关加入国家脑科学项目中。随着神经外科的发展,从最早的普通神经外科发展为显微神经外科,后来是微创神经外科,如今是智能神经外科。智能神经外科(AI Neurosurgery)的特点是和医学工程、影像、电子、信息、网络及职能技术等多学科相结合。


神外前沿:智能神经外科是由谁最早提出的?

杨军:严格来说,智能技术最早在军工等领域采用,神经外科随着大环境的变化,智能医学的概念和技术的发展,神经外科先行者不知不觉地开始认识并采用这个概念,进行了相关的工作。


神外前沿:大家已经公认智能神经外科这个概念了吗?

杨军:目前智能神经外科这个概念已经得到认识,但还没有确切的概念。智能神经外科一般认为采用现代技术,将病理、解剖、生理、信息学、电子学、医学物理、材料学、光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多学科整合在一起的一个多学科交叉。


神外前沿:您所在科室的优势在于脑科学临床还是智能神经外科?

杨军:学校领导支持我们,借用北京大学国内双一流的大学平台,结合电子学院、工学院、信息及网络学系等顶级专家和研究机构,结合完备的基础医学研究平台,早日筹划成立智能神经外科临床中心,采用“临床科学家+X”模型,有效多学科结合,使神经外科走上一个新的高度。


神外前沿:智能神经外科未来会给科室和病人带来哪些获益?

杨军:采用最新的智能模拟技术,在术前为病人做手术治疗方案规划,包括手术入路、切除范围、相关组织结构、可能出现的情况等。手术中也可以采用这种技术进行术中实时精准治疗。


从显微解剖到影像解剖

神外前沿:智能神经外科的支撑技术是DTI纤维束成像?

杨军:DTI纤维束成像经过多年的发展,相对而言不是新技术了,我们团队已经出过国内第一本“DTI纤维束成像”书,而且我们团队近期出了国内第一版英文版书籍,这本书揭示了很多未知的纤维束和大脑的功能。所以说这项技术我们在国内是处于领先水平的,在国际也报道了一些新的发现和见解。我们目前借助新技术,已经从显微解剖,发展到了影像解剖,可以了解到血管立体结构及神经纤维束与细胞间隙等更多信息。


神外前沿:DTI技术可更好地指导临床入路、切除范围、功能保护?

杨军:是的。就像是我们在平面有地图才能很好到达一个地方,但在一个立体的空间,平面地图必须有了立体地图,必须升级后才能真正到达三维的空间。相对而言,传统显微解剖是基础,神经外科必须要做,但是它的价值通过多模态DTI技术,在活体上得到新的认识和提升。


智能神外的支撑技术

神外前沿:那么智能神经外科的主要支撑技术是?

杨军:目前最重要的技术就是磁共振技术,我们有磁共振成像设备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主任专门做磁共振纤维束和细胞间隙方面的研究带头人,研究已经深入到了神经纤维束与细胞间隙的关系,努力认识和揭示整个亚结构及功能。我们的基础研究团队领头人重点是在国际上开拓性进行了细胞间隙的研究,在国际顶级杂志发表许多文章,获得国家重大课题资助,正好和我所研究的神经纤维结合起来。未来在在显微成像这个大的方向上,可以做更精准的研究。


神外前沿:在胶质瘤、颅底肿瘤等方面有什么应用?

杨军:主要是精准神经外科,包括药物治疗、微创手术两个大的方面,现在的微创手术严格来讲还没有实现真正的精准,真正的精准靠实时术中神经纤维束、导航的融合及药物的靶向治疗。


智能神外的临床应用

神外前沿:手术实际操作可以和研究一样到达细胞层面吗?

杨军:这就是下一步实施的问题。我们现在可以进行术前模拟,预测手术能达到什么程度。目前还缺少手术中的实时实施,这个方面的研究我们正在联合信息学院等专家联合开展攻关,希望走在前沿。


目前手术严格来讲到不了细胞层面,只是到了纤维束这个层面,当然随着以后的发展肯定会越来越精细。


从发展趋势来看,未来的手术刀和传统的手术刀,概念可能是不一样的。因为脑部很多手术不是手术刀来操作,而是借助吸引器、超声及其他的工具来操作。


智能神经外科另外一个代表就是机器人,现在也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就是说医学革命既有传统概念的变化,又有手段的变化,手段不是指单纯的刀剪,还包括切除肿瘤的超声手段、也包括止血面片、电凝等止血更多材料和工具。


神外前沿:这些技术落实到临床,能够提高医生操作的精准度?

杨军:对,造成更少的损伤,达到更大的治愈效果。根据实时成像,医生可以随时调整、修正。


科研规划

神外前沿:科室在科研上,未来两年有什么具体规划?

杨军:一是加强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其他附属医院、北京市其他医疗单位科室的合作交流;二是加强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在学校及医院领导的支持下,确定学科发展方向,利用北大医学部的优势,借助科研课题及学科发展资金、人力和物力的支持,联合合北京大学医学部及其他附属医院,抓好“临床科学家+X”及北大医学部“临床科学家计划”等项目启动,完善“北京高校高精尖项目计划”,抓紧组建“智能神经外科临床中心”,加大智能神经外科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为北大医学部及北医三院神经外科的发展打下基础。


受访者简介

杨军 教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导师是我国神经外科创始人及开拓者、著名神经外科专家王忠诚院士。在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完成博士和博士后研究。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分别在美国凤凰城Barrow Neurological Institute(BNI)、师从于世界颅底及血管病大师Spetzler教授;德国汉诺威International Neurological Institute(INI)学习,师从于世界神经外科学会主席Samii教授。主要进行颅底病变及脑肿瘤、脑血管等神经外科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在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及北京天坛医院、北京三博脑科医院等国内较早开展鞍区、海绵窦及眶尖两部位及交界区的显微解剖及影像学的研究工作。开展复杂蝶骨嵴、岩斜区、斜坡、颈静脉孔、颅颈交界区等部位的各种肿瘤如脑膜瘤、听神经瘤(大型、巨大型和小型)等一些高精尖神经外科手术,手术技术与疗效达国内领先水平。在国内外发表交流神经外科文章100余篇,其中SCI文章发表14篇,其中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13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文章在中华级杂志发表30余篇及省、部级中文核心期刊62篇文章。参与编写著作、译著6部。承担和参加了国家、省部、市等20余项科研课题,目前承担包括国家自然基金、国家脑科学项目团队成员等5项科研课题,获科技成果奖12项,第一位受奖者4项,其中1项获省部级二等奖。


联系我们

医生或患者联系我们请请点击本文左下角阅读原文,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进行注册;


往期报道

[专访]北医三院杨军: 科室重组为五个专业组并扩张一倍以上床位 年手术量目标2000台以上 | 北医三院神外周刊第1期


北医三院神外周刊

 

《北医三院神外周刊》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与神外前沿新媒体共同采写制作;本栏目审稿人杨军教授。转载需注明出处并保障文章的完整性,联系邮箱53880941@qq.com;获得学习交流与患者就医渠道,请点击本文做下角的阅读原文,进行注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