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与IDH野生型胶质瘤预后不良相关的因素

魏若伦、邱天明 神外资讯 2022-04-17

日本藤田医科大学医院神经外科的Kiyonori Kuwahara等将IDH野生型LGG进一步进行分子基因分类,拓展可用于预测预后的亚分类。

——摘自文章章节

长按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原文


【Ref: Kuwahara K, et al. Brain Tumor Pathol. 2019 Jul 19. doi: 10.1007/s10014-019-00348-9. [Epub ahead of print]】


研究背景



2016年WHO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进行分子学分类,根据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的突变状态将低级别胶质瘤(LGG)分为IDH突变型和IDH野生型。日本藤田医科大学医院神经外科的Kiyonori Kuwahara等将IDH野生型LGG进一步进行分子基因分类,拓展可用于预测预后的亚分类。

研究方法



该研究收集2004年至2018年间41例IDH野生型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和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患者的年龄、KPS评分、手术前后MRI扫描结果、病灶中是否存在钙化及病灶切除程度等记录。对肿瘤样本作冰冻切片处理。提取DNA分析7号染色体倍增(+7)或10号染色体缺失(-10q)状况;利用PCR链式反应获取IDH1/2、BRAF、TERTp及H3F3A突变数据。使用免疫组化分析ATRX突变和MIB-1指数。以R语言为平台应用Kaplan–Meier法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统计学评估。

研究结果



41例患者包含8例IDH野生型弥漫性星形细胞瘤(WHO Ⅱ级)、27例IDH野生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WHO Ⅲ级)和6例黄色星形细胞瘤和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后面6例数据不纳入后续统计。术后28例患者接受替莫唑胺、贝伐单抗或尼莫司汀化疗,26例接受放疗。

35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28.9个月。Kaplan–Meier法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学分型、染色体拷贝数差异(+7、-10q)和TERT启动子突变影响患者预后,结果有显著差异。多因素分析显示,染色体拷贝数差异(+7、-10q)及TERT启动子突变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结果显示,在WHO Ⅱ级及Ⅲ级的胶质瘤中,存在+7、-10q或TERTp突变的肿瘤患者与未发生上述突变的患者相比,生存期明显缩短。既往研究曾报道,具有7号染色体倍增(+7)和10号染色体缺失(-10q)的IDH野生型LGG预后和临床表现与具有+7/-10q的胶质母细胞瘤相似,研究者将此结果称为“7/10征”。

该研究中,IDH野生型LGG病例均未同时发生+7、-10q及TERTp突变。然而,进一步试验显示,约50%胶质母细胞瘤病例中存在三种基因同时突变;表明预后不良的IDH野生型LGG可能是未完全确诊的IDH野生型胶质母细胞瘤;而这三种基因突变的结合体可能最终导致胶质母细胞瘤中出现微血管增生和栅栏状坏死的特征。在预测IDH野生型LGG预后方面,使用分子亚分类比WHO分级更为准确,有助于提前识别预后不良的患者,并给予早期辅助治疗。

组稿

邱天明 主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编译

魏若伦 医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审校

邱天明 主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终审

陈衔城 教授

《神外资讯》主编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查看GBM专栏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