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七张图看懂碳排放的国际政治

友绿网 2022-06-01

2014年12月1日,全球多国外交官和气候相关事务官员齐聚秘鲁首都利马,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0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10次缔约方会议,商讨全球气候变化协议草案,为明年底将在巴黎举办的气候大会做准备。

1992年,世界150多个国家共同签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框架性国际公约。该公约在1997年制定了《京都议定书》,经过多数公约缔约国的签署通过,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际公约。

科学家发出警告称,到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温度可能比工业革命之前上升4摄氏度以上,全球变暖将给全球带来灾难性后果,比如格陵兰岛的极地冰盖融化,海平面持续上升,粮食减产,大规模的物种灭绝等等。

联合国指出,要防止这个局面的出现,必须降低未来几十年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但是,即使世界范围内的化石燃料排放到2100年能完全消除,届时全球平均气温仍会上升2摄氏度以上。虽然这看起来程度减轻了一半,但是依然意味着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海平面上升,大面积洪涝和干旱灾害等等,而且对贫困国家来说,挑战更为严峻。

过去,类似的气候问题谈判经常因为任务摊派的意见不合而陷入僵局。贫困国家认为,美国、欧洲和其他富裕国家和地区是目前最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者,所以他们应该为减少排放负更多责任,也应该给予较贫困国家更多的帮助。

相对地,富裕国家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应该着眼于未来的排放量,所以,目前处在高速发展中的国家,如中国和印度,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

2014年11月12日,《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的达成使气候问题往前迈进了一步。中美双方宣布了各自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目标。美国提出,到2025年温室气体排放较2005年整体下降26%到28%。中国也提出,中国的碳排放有望在2030年达到峰值,届时将把非化石能源在一次性能源中的比重提升到20%。

两个排放大国的携手无疑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努力注入了一剂强心剂,不过,对于避免升温4度的长远目标来说,这些努力还仅仅是开始。

所以,联合国召集各个国家在利马气候会议上讨论的重点是:全球排放量应该缩减多少?各个国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富裕国家应该给予贫困国家多少支持以应对全球变暖已经带来的影响?这些问题最终在2015年的巴黎气候大会达成的协议上得到了答案。

根据2015年的《巴黎协定》,各缔约方承诺,在工业化前水平上,要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提出努力将气温升幅限制在1.5摄氏度内的目标。


七年已经过去,中国已经开始紧锣密鼓实现双碳目标。如今重读当年的7张图,仍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控制气温升高:世界不达标


上图中,黑色的线代表过去30年和目前的全球碳排放量的水平,彩色的线代表不同的碳排放量给未来全球平均温度带来变化的几个趋势。

全球平均气温升高2摄氏度将会带来极大风险,世界各国在这一点上取得了共识。如果能像图中蓝色和黄色线所示,温度在未来十几年内不断上升并达到顶峰,然后一路下降,那么,把温度上升控制在2度以内的目标还是很有可能是实现的。

相反,如果排放量按照目前速度不断增加,那么,科学家预测,人类将在本世纪末迎来3.2到5.4摄氏度的全球变暖水平(如图中红线所示)。多项报告指出,这样的局面将给这个星球带来剧烈而不可逆转的变化,例如冰盖融化和物种灭绝。世界银行也指出,全球变暖所带来的影响对很多国家来说是完全无法承受的。

独立气候研究机构Climate Action Tracker的分析指出,即便美国、欧洲和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在减少排放上恪守诺言,我们依旧在朝着到本世纪末温度上升3到4.6摄氏度的方向逼近。

全球“碳预算”最多只够用30年


从另一个角度讲,科学家预计,如果人类想要避免温度上升2度,只能把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数量控制在3.2万亿吨以内。


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人类向大气排放了大约2万亿吨的二氧化碳,所以,按照科学家提出的控制标准,留给我们的额度只剩下1.2万吨。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人类会在20到30年内用光这个额度。


这就是所谓的“碳预算”。理论上讲,要达到遏制全球变暖的目标,必须把这个预算摊派到各个国家头上,也就是说,各国都要受限于自己的碳排放额度,但是,实际操作却非常困难。这是因为,一方面,迄今为止这种自上而下制定的目标很少有成功实现的,另一方面,责任分配并非易事。


此外,还有一种提法是,把目前的2℃的温度控制目标提高到更为实际可行的3℃,那样的话,碳预算就会提高到2万至2.5万吨,但是这个额度仍旧会在几十年内用完。

历史上排放大户是美欧



上图显示了1870年以来由于使用化石燃料和水泥而积累的碳排放量,大致体现了各个国家和地区在二氧化碳排放中的占比。


如图所示,1870年至今,美国和欧洲国家占据全球大部分的碳排放量,这些地区的工业也因此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目前存在这么多讨伐美国和欧洲,并且要他们为贫困国家提供资助的声音。

如今发展中国家排放更多

《京都议定书》在碳排放量上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两类,一类是富裕国家,另一类是发展中国家。协议规定前者减少排放量,后者则由于经济发展需要而不负减排义务。

上图显示,1997年《京都议定书》生效之后,欧洲、美国及其他富裕国家和地区的碳排放量的确缓慢降低,但是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量却出现爆发式增长。

全球碳计划(Global Carbon Project)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碳排放量达到360亿吨,创下历史新纪录。其中,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比重约占全世界的58%,而中国就占了29%。也因此,各个富裕国家的谈判代表常常指责中国和其他欠发达国家要在未来的协议中负起更多减少碳排放的责任。

中国人均碳排放量超过欧盟


图表显示,美国在年人均碳排放量上远远超过其他国家,但是,中国的年人均碳排放量从2003年开始一路上扬,并在2005年前后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5吨/人/年)。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中国的年人均碳排放量为7.2吨,已经超过欧洲的6.8吨。

评论指出,中国的高人均排放归咎于工业化的高速发展,但也与欧美各国市场对中国的工业品需求有关,如果把这部分产品所需的碳排放量计算在内,美国与欧洲的排放量将大幅提高。

另外,上图显示,印度年人均碳排放量一直处在低位,而目前这个南亚国家并没有得到碳排放带来的红利,该国仍有3亿人用不上电,这也是为什么印度一直声称降低碳排放量对他们来说不公平的原因。

发达国家碳排放“外包”


如上所述,不少欧美富裕国家把自己的工厂设在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利用这些国家的生产资料和能源制造产品,最终再运回国内。这样一来,富裕国家的碳排放减少了,而工厂所在的国家的碳排放则升高了,那究竟该由谁来为这部分排放买单呢?

2014年的全球碳预算报告(Global Carbon Budget 2014)指出,从1990年起,欧美等富裕国家减少的排放量实际上被他们“外包”出去的碳排放量所抵消,并且,这部分“外包”出去的碳排放量正以每年11%的速度增长

分配剩余碳预算是个大难题


如上所述,想达到控制温度上升的目标,全球只剩下1.2吨的碳预算,各国谈判代表需要综合考虑上面各项因素,共同设计出一个碳预算分配方案。

全球碳计划的图表显示,碳预算的分配有几种方案可选。第一种方案较为放任,继续保持各国的碳排放配额,美国目前碳排放量占全球18%,并且在余下的碳预算中还能得到18%的份额。但是印度认为这样的分配很不公平,由于碳排放的限制,印度会失去发展的机会。

此外,还有比较“公正”的方案。仍以印度为例,这个南亚大国目前急需发展动力,所以需要得到更多的碳预算。相对地,美国和欧洲应该缩减额度并且大幅减少碳排放。目前问题在于,尚不知晓此方案是否可行。

第三种方案相对前两种较为折中,最近在学术期刊《自然气候变化(Nature Climate Change)》上刊载的一篇论文指出,这是各国保持在碳预算范围内的最佳方案。但是,各国政府是否同意这一方案,就是另一回事了。

更为可行的方式是,各国提出最符合自身情况的目标。评论指出,各国自发设置碳排放目标,并达成新的条约,建立一套监督和修正机制,这是目前联合国气候谈判最可能达成的结果。

相关阅读:
丁仲礼院士: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
李丛笑:零碳建筑实施路径的探索与展望
房地产行业谁在运动式减碳?
舒印彪院士:碳达峰中和技术路径及实践探讨
江亿院士:实现碳中和,基础设施建设将发挥重要作用

全球七大碳排放数据库

刘科院士:碳中和误区及其现实路径

碳达峰怎么走,揭秘国内建筑领域首个碳达峰行动方案

刘科院士:碳中和误区及其现实路径

政府采购如何塑造一个碳中和的建筑环境

建筑脱碳的10种策略

柠檬树助力“2021中国房地产业碳达峰发展高峰论坛”实现碳中和

北京将在2021年完成《民用建筑节能减碳工作方案》,推动《民用建筑绿色发展条例》立法

助力碳中和,建筑电气化的障碍与风险

郑州洪水告诉我们,碳中和对于房地产业不再只是个概念
全球最大碳市场今日启动,再不懂碳管理你将错过这个新时代
新建1000万、改造5000万补贴,超低能耗建筑已成碳中和政策必选项
仇保兴:城市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杜祥琬院士:试论碳达峰与碳中和

未来建筑的标配,光伏建筑一体化?
全国碳市场即将不完美开市

碳中和/经验借鉴:台湾低碳社区实践

清洁供暖进入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

广大住品王宏刚:装配式装修助力碳减排

天普新能源李仁星:新能源在碳达峰场景中的创新应用

为了碳中和,要禁止天然气入户吗

CCER抵消机制、市场规模、价格预测、认证方式及对各行业影响

林创中国苏钰:让建筑的未来植根于森林

贾岩:第一人居关于碳中和实现路径的思考

标准院魏曦:双碳背景下,装配式内装发展趋势

仲继寿:碳中和与建筑设计

张鹏:碳中和目标引领,房地产的“三生三势”

张宏: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定量计算技术研究

梅德文:完善中国碳市场定价机制,破解发展和减排的两难

房伟权:房地产企业如何应用科学碳目标SBT设定合理的碳排放目标

恒通集团陈有川:绿色科技推动建筑碳中和

胡建新:绿色设计师负责制助力建筑碳中和

朗诗地产黄征:实现建筑低碳,绿色理念当先

国际铜业协会张伟:建筑电气化助力中国碳中和的意义和挑战

陈宜明:碳达峰背景下我国房地产业的绿色转型

招商蛇口孟伟:招商蛇口碳中和规划和碳减排实践

倪江波:建筑领域应以“早达峰、低峰值、压翘尾、短平台、深中和”指导原则谋划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

陈音:碳中和愿景下中国可持续建筑演进路线

2021中国房地产业碳达峰发展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黄俊鹏:《中国房地产企业碳排放调研报告2021》解读

碳中和建筑的19项技术措施

房地产企业探索碳中和发展之路

绿色建筑与绿色金融协同发展助力碳中和

仇保兴:建筑行业,是决定城市碳中和是否成功的关键

黄俊鹏:碳中和重塑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

林波荣: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下建筑行业碳减排路径和科技创新启示

龙惟定:城市建筑碳达峰和碳中和与城市发展

房地产企业走向碳中和的路径

净零碳建筑设计路径

未来建筑电气化率将超过80%?

高龄大楼也可以碳中和!

碳中和目标将重塑金融资产估值体系

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提碳达峰碳中和 透露哪些信号?

碳中和报告大全

气候变化给房地产业带来的风险

房地产企业碳排放之谜

聚焦房企碳排放,近20位地产大咖邀你共议房地产行业碳达峰、碳中和

碳达峰背景下外墙外保温禁还是不禁?这是个问题
碳中和元年:企业将在环保主义中被淘汰?
习主席地球日再提碳达峰、碳中和
深圳发布全国首个房地产行业供应链“碳中和”绿色质造公约
远大总裁张跃畅谈企业如何迈向碳中和
与“碳中和”有关的9大高频热点词,你知道哪些?
建筑业碳达峰打响第一枪?江苏发布推进碳达峰目标下绿色城乡建设的指导意见
气候中性与碳中和实践及标准化发展

首届中国房地产业碳中和发展高峰论坛即将召开

受益碳中和,建筑行业将迎发展契机

中美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对我国建筑碳中和有何影响?

习近平: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

碳中和建筑如何设计和施工?

1000亿美元建设零碳城市,十年收回成本!可能吗?

清华大学何建坤教授:支撑碳中和的关键技术

中国实现2060碳中和 建筑部门可采取的路径和关键技术

同济大学张旭教授:碳中和赋予被动式建筑新机遇

美国、德国的碳中和与中国有什么不同

牛的碳排放接近美国,如何“碳中和”一头牛?

建筑电气化对建筑业碳中和有多重要?

有望成为我国首个实现碳中和的地区,凭啥?!

碳中和是一场深刻革命

仇保兴:城市的低碳转型之路

县城“限高 ”和 “碳中和”的关系!

江亿:我国建筑的碳达峰和碳中和

龙惟定:我国城市建筑碳达峰和碳中和路径
潘毅群:建筑能耗与碳排放计算模型
许鹏:世界主要城市碳中和路径分析
郝斌:光储直柔——未来建筑新型能源系统

中国建筑碳排现状、变化趋势与达峰路径

梅德文:“碳中和”突破口在于能源资金效率的双提升
碳中和规划,从“0”开始!
报告解读 ▏碳中和需要百万亿投资,建筑业占多少?
国外城市实现碳中和这么干
报告解读 ▏2060碳中和:城市在中国脱碳化进程上的重要作用
产能型主动建筑让建筑业提前十年碳达峰
清华大学林波荣:建筑行业碳中和挑战与实现路径

又一绿色建筑发行“碳中和”绿色债券!新融资渠道还要观望么?

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及节能改造项目可发行碳中和债
碳中和怎么算?评价标准是关键

关于建筑二氧化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几点思考

李晓江:“碳中和”目标与绿色更新、绿色技术应用
王有为:碳达峰与碳中和愿景下的中国建筑节能工作思考
2020年碳中和深度研究报告
高盛:《碳中和—中国净零:清洁技术革命》报告
绿色办公建筑碳排放分析
如何在建筑设计中减少碳排放?
什么是碳定价?2020中国碳价调查
江亿:碳中和与建筑设备
黄宁:建筑运营碳排放计量与核查标准的介绍和启示
首支绿色建筑“碳中和债”成功发行
全球实现碳中和,需要多少光伏厂?
你所在的城市离碳中和还有多远?
走向碳中和:有哪些技术选择
碳中和的产能建筑PowerhouseTelemark
绿色建筑:引领潮流的碳中和建
2020全球十大碳中和建筑
建筑师能为碳中和建筑做什么?
碳中和建筑一定是零能耗建筑吗?
碳中和对房地产业意味着什么?
CaaS模式能减少建筑碳排放么?


|| 精彩专题 ||
2020中国绿色地产30强榜单发布

2020全球十大碳中和建筑

2021年全球绿色建筑发展十大趋势

绿建标识新管理办法尘埃落定,绿建评审能免费么?

2020十大健康防疫建筑设计

新冠肺炎对建筑、家庭和社区的影响

2021年全球地产科技发展趋势

2021年全球建筑业9个技术趋势

走向碳中和:有哪些技术选择?

9项可能改变世界未来的可持续技术
负能耗会成为未来建筑发展趋势吗?
瑞士零能耗住宅小区Eulachhof对中国绿建行业的启示
对友绿网内容感兴趣?欢迎下载友绿APP:
版权声明:转载友绿网文章可后台联系开白名单。友绿网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严禁转载到其他微信订阅号和PC端网站。一经发现,将诉诸法律以追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