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连锁接连出手,为何“啃不动”这个市场
外来资本涌入福建药品零售市场,为何又纷纷偃旗息鼓?
经济大省,为何连锁率这么低?
福建是制造业强省,2020年GDP达4.39万亿元,同比增长3.3%,位居全国第7位。不过,经济大省不一定是药品零售大省。
根据商务部《2020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2020 年福建省药品总销售474亿元,位列全国第18位;2010年全省药品总销售额157亿远,位列全国第17位,十年间排名下降1位。
药店数量上,福建仅有1.1万家药店,在全国省份中排名靠后,位居第22位;连锁率低于全国水平,根据国家药监局数据,2015年,福建连锁药店3404家,单体店4633家,连锁率42.35%;2021年第二季度,连锁药店4847家,单体药店6439家,连锁率42.9%。6年间药店新增3249家,平均每年新开500余家,增速偏低。
福建仅福州、泉州两个城市的药店数量超过2000家。图片来源:中康药店通
无论是药品总销售额或连锁率,都远未达到福建省药品流通行业“十三五”( 2016-2020年)提到的目标:至2020年末,福建省药品销售总额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省内药品流通十强企业年销售额占全省药品年销售额90%以上,药品零售连锁率达50%以上。
其中原因,有业内人士认为,主要是福建人口基数较少。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2020年福建的人口总量4150余万,居全国第15位,在东部省区当中(不含海南)是最少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19%。
其次,福建医改走在全国前沿,对医保定点药店的管制亦是一马当先,实行“宽进严管”。福建一百家连锁药店的负责人陈平(化名)告诉《第一药店财智》,福建的医保政策相对“保守”,例如“双通道”首批遴选的32个药品相对冷门,全年在福建的销量仅3000多万,适用人群并不广。这与临省广东省221个“双通道”药品相比,后者的数量非常可观。
在陈平看来,福建的医药零售市场土壤“不肥沃”,所以,即便是优质门店的年均单店产出200多万,加之见涨的房租、人工成本,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整体单店产出偏低。
外来资本降温,省内市场还有变数?
市场“肥沃度”不够,外来资本进入福建医药零售市场,也很难深入扎根。
率先入局的是大参林,2006 年大参林分别在广西、福建设立子公司,迈出全国扩张的第一步。此后十年,大参林在福建“默默耕耘”,鲜有资本动作。直至2017年,大参林斥资7500万元收购漳州市的国晟医药连锁100%股权,揽入51家门店,在漳州市场占有率第二,并向周边城市“零星”布局。如今15年过去,大参林在广西市场占有率第一,福建仍只是培育期市场。截止目前,大参林在福建仅百余家门店。
给予中小连锁一剂强心剂的是2018年,高瓴资本旗下高济医疗进入福建市场,高价收购控股宜又佳百家门店,一时振奋业内。然而,高济并未持续大规模收店,截止目前,高济在福建的门店300多家(含加盟店)。
2019年,甘肃众友在福建控股了8家连锁,分别是龙岩市海华、漳州市聚芝林、泉州市民心、莆田市恒生,以及福州市新永惠、榕参、惠百姓、扬祖惠民。根据企查查数据,目前,福建“众友系”的门店数量770余家。但其特有的合作模式,并未深入扎根到福建医药零售市场。
老百姓以“加盟”形式入场,2018年老百姓健康药房集团(福建)有限公司成立,携手厦门的连锁药店共同布局数十家老百姓健康药房。
外来资本进入市场后不约而同地“收脚”,这又是为何?
福建一家连锁药店的相关负责人王晨分析道,“资本并购计划放缓,主要是福建药品零售市场容量有限,加之医保政策趋紧,药店谋求转型遭遇困难,上市公司担心收购不优质的资产反而成了包袱。”
另外,宗族观念浓厚、家族式企业管理的模式也阻碍中小连锁进一步做强做大,不利于资本的并购管理。王晨说道,除了本土龙头连锁康佰家、鹭燕大药房等现代化管理企业,福建70%以上的连锁药店是家族企业,公司部门负责人多数是直系亲属,企业管理、经营模式、市场格局必然受限。因此,建立健全现代化管理制度,提升商品流通效率和单店效益是福建中小连锁的重要课题。
在上述的种种因素下,可以看到,近两年福建药品流通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的案例鲜少发生,目前仍主要以中小规模药店为主,行业集中度较低。
当然,福建医药零售市场也闯出一家光彩熠熠的企业——康佰家。2019年,康佰家收购福建惠好四海约200余家门店,稳居区域龙头地位,并逐步将版图扩张至省外。截至目前,康佰家在福建1100家门店,江西260家,浙江140家,2021年销售金额40亿左右。2021年9月,康佰家被福州金融监督管理局列入2021年福州市重点上市后备企业。
有业内认为,康佰家不断深耕省内和延展省外市场,启动上市之路不失为良策,一旦其举全力且成功登陆资本市场,或许福建药品零售市场将迎来最大的变数。
康佰家的市场版图。图片来源康佰家官网
私域用户突破1400万,药店怎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