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书房 | 吃宋朝的饭,洗今天的碗

南风窗记者 何焰 南风窗 2019-04-17



南风窗 • 夜读

南书房是南风窗传媒全新上线的周末读书栏目,我们会在这里分享书评、书单、书讯,世事纷繁,读出温度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共享智性生活。投稿请至cn@nfcmag.com。

宋《清明上河图》局部

 


如果要问中国历史上最好吃的朝代是哪个?十有八九,你听到的答案是宋朝。

 

中国的历史走到宋朝,开启了食物的繁荣时代,所谓中华饮食文化,到宋朝才初具规模。

 

煎、炸、烹、炒等手法初步完善,杯、盘、碗、筷等餐具逐渐齐备,餐桌的各种繁复礼仪也基本定型。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挑剔饮食风格,开始从皇家流向平民,国民对口欲的追求日渐张扬,社会上广泛流传着的名人趣事,也常与食物相关。

 

北宋宋徽宗赵佶《文会图》





“自笑平生为口忙”,最以吃闻名的文化名人,当然首推苏东坡了。

 

宋朝以羊肉为尊,开国初期就立下一条“御厨止用羊肉”的宫廷规矩,因其吃起来脂肥肉嫩,属于上等食材,官员俸禄中每月均有羊肉发放,而猪肉,则在原则上不能被端上宫廷餐桌,被视为平民食材。


但奇怪的是,由苏东坡所创的菜式“东坡肉”,则从宋朝流传至今,一篇《猪肉颂》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自美不已。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黄州无疑是苏轼人生的重大转折地,曾获两朝皇帝赏识,却作为罪臣下放到穷苦之地。这首《猪肉赋》,正是苏轼被谪贬到黄州,接任闲职团练副使的时候所写。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要不是苏轼正好手头拮据,根本买不起贵价食材,他就要错过这一平民美味了。于是每早买一块儿回家炖上,留下了这一份千古流传的菜谱,“东坡肉”。

 

不过,现代餐桌上的“东坡肉”,十有八九是加酱油料酒焖得酥烂的五花方肉,很难说究竟有多正宗。

 

苏东坡爱吃是出了名的,一生为吃写下诗词数百篇,以至于其正儿八经写《春江晚景》的时候,后人也拿其中的景物打趣。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篓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要是一个食欲不好的诗人,怎么会元气喷薄地在春天万景中偏挑这么几样常见“食材”,以“美景”视之呢?

 

近代文人中苏东坡的头号粉丝林语堂,写苏东坡是最为传神,也最为自信,完全一副我注六经的架势。其所著《苏东坡传》,也并不是严谨的传记,而隐隐是自己心目中完美人格的投射,粉丝写偶像,可能永远也无法客观,他自己也明白,“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




《苏东坡传》

林语堂 著

张振玉  译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2年1月  

豆瓣评分8.4



苏东坡爱吃,其粉丝林语堂也爱吃,气味十分相投。

 

林语堂曾笑言: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屋子里装着美国的水电煤气管子,请个中国厨子,娶个日本太太,再找个法国情人。

 

之所以是个中国厨子,实在是因为中国人的美食文化博大精深。






有一本有趣的书叫《宋宴》,是一本食谱,因其详细记录了三个现代人,运用今日的食材,将古旧食谱中的宋朝菜肴,还原为看得见吃得到的实物。




《宋宴》

徐鲤 、郑亚胜 、 卢冉 著

新星出版社

2018年8月

豆瓣评分8.8



又以春、夏、秋、冬四时作为分类目录,挑选一些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陌生感”、“代表性”、“符合口味”的菜式,共七十五道,涵盖宫廷菜、文人菜、平民菜三级,涉及热荤、素菜、冷盘、羹汤、粥面、糕饼、饮料、果子八类。

 

但若仅以食谱的眼光来度量这本书,未免有些对不住这本书的内容。

 

书中每一道菜,不仅罗列了配料和烹煮步骤,还会从宋人的日常生活入手,谈一谈这是谁的创意,被谁在何种场合享用,裹挟什么非说不可的往事等。其丰富翔实,和浪漫有趣的程度,明显超过一本正常食谱的容量。



另外,若真只觉得这是一本食谱,也确实还有点儿对不起这本书168元的零售价格。

 

《宋宴》一书,专注于食物复刻,十分“务实”。先是收集宋人食谱开始,包括文人食谱《山家清供》,主妇食谱《中馈录》,还有《清异录》、《事林广记》等各具特色的宋朝食谱。

 

再考虑到一些菜馔并不仅存于宋朝,作者便从《东京梦华录》、《西湖老人繁胜录》等对饮食抱有热情的宋人笔记中摘录出所有菜名。




《东京梦华录》

(宋)孟元老  著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0年6月 

豆瓣评分9.1



与前后朝代的食谱做以比较,从中挑拣出仍带宋朝烹饪风格的菜式。

 

而其书中有趣之处,则在于试图破解历史赋予食物的品格,来获得超出饮食本身的乐趣。书中以食物作引,信笔写到的节庆时俗,风物掌故,丰富而不矫饰。与食物相关的诗词名画,作者也一并介绍。

 

读《宋宴》,颇有一些篇目能读到饮食文化断代史,或者说市井生活地方志的风味。






根据四时时令,来划分菜品,是本书不可不说的一个特点,隐有几分传统文化的遗意。古人留意“时令”,而现代人有反季蔬菜瓜果。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早已丧失了对季节的变迁的敏感。

 

《宋宴》严格划分春食、夏食、秋食和冬食,是因为当作者开始留意食材之后,才发觉菜市场有部分蔬菜会随四季悄然变化,是过期不候的,春之清爽,夏之圆熟,秋之鲜香,冬之醇厚,都有时间的限制,不时不食。

 

比如春季,好吃的春笋上市时间只有两周,后来越卖越细长,就是纤维变老、品质下降的标志。蕨菜一般三月初登场,月底便难找到。柳叶的嫩芽要赶紧掐,不再当令便难以入口。虽说大部分的蔬菜一年四季都可以吃,但在春天还是能感到加倍的鲜爽。

 

这样的蔬菜,夏天也有,秋天也有,冬天也有。它们是自然与时节的馈赠。






现代都市人在街头游荡,寻找深夜食堂是有原因的。填满心灵变得困难的时候,填满胃是“附近”的解决办法。《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能成为当代中国人世俗生活的一碗心灵鸡汤也是有道理的,是饮食投射的一个时代的生活方式。

 

近年,都市小文青掀起了一个“爱宋朝”的风潮,不难理解,宋朝商业社会的发达,极大激发宋人的生活情致,令物质富足的今人对最有烟火气的朝代倍感亲切。

 

文史研究者吴钩《风雅宋》一书则从起居饮食、焚香点茶、赶集贸易、赏春游园、上朝议事透视宋朝人的世俗生活。




《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

吴钩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6月

豆瓣评分7.7



宋朝人如何养宠物,如何刷牙、钓鱼,怎么玩收藏、又是怎么写离婚协议的、宋朝城市的公共设施、清明上河图投射的市井商业气息……普通人的生活中隐藏着宋人精致的密码。

 

而《宋宴》一书,在宋朝人的富庶、精致乃至虚浮之处,也多有着墨。

 

宋人家中常是木制屋子,起炊不便常有危险,所以平民也常“下馆子”,而文人则追求饮食风流,不追寻味道而追寻精神气质,以梅花入菜,便是一例。

 

“本无什么味道,吃的正是风流”。对于达官贵人来说,请客吃饭日趋豪华饮宴,而皇家酒宴则早已有一套固定的程序。

 

要有看盘,只看不吃,要有果子,餐前缓饥饿,“美酒加下酒菜”,则撑起整个宴会的高潮——与随意碰杯不同,御酒得按照流程来,一盏一盏地喝,每举杯喝一盏,桌上需搭配不同下酒菜,待下一盏开始,就要轮换新的下酒菜。

 

这些不会出现在正史册中的琐碎历史枝节,被《宋宴》作者七挑八捡,用食物的香气串联起来,讲成故事。

 

通过食物,来关注宋代历史中普通人的生活,人,食,时,市,各有精彩。而其内容的专业,文字的清爽,传达出一种“不慌不忙”的吃饭态度,“敬时敬物”的自然感召,在今日今时,显得淳朴而精致。

 

这些透视宋朝风物的书教我们,如何作为一个人类,从关心自己的口欲出发,渐而关心自然,关注社会。

 

《听琴图》北宋宋徽宗赵佶

 

 


作者 | 南风窗记者 何焰 hy@nfcmag.com

新媒体编辑 | 曹柠 cn@nfcmag.com 

图片 | 来源于网络

排版 | GINNY


(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欢这篇文章,请转发支持,或移步下方点赞。


热文推荐



南风窗读书会系列活动(第四期)现已开启报名

(已添加“阿窗”进群的粉丝不必重复添加)



快递到家,享受最佳阅读体验


点击发现更多好物




觉得文章好,点赞一个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