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了向他致敬,这个国家更改了首都的名字

实习记者 谷宝骅 南风窗 2019-04-16



正像一位送别子女的老父亲,也许他对民族的明天仍然抱有某种隐忧,但又知道生命有限、终究不可能永远为国家保驾护航,他总要休息,为了个人、更为了祖国。

 



3月19日,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职。自1991年独立以来,哈萨克斯坦总统一职始终由他担任。


在纳扎尔巴耶夫辞职的第二天,哈萨克斯坦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将首都阿斯塔纳更名为努尔苏丹,以向刚刚卸任总统职务的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致敬。


这个在位近三十年的总统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连国家首都都要改换成他的名字?


2019年3月19日 ,哈萨克斯坦总统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总统职务。 


  从牧民之子到祖国之父


1940年7月6日,古老而干旱的哈萨克草原正值夏季,苏联哈萨克加盟共和国阿拉木图州切莫干村的一户牧民家中传来了一声嘹亮的啼哭,在那时,大概不会有人想到,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这个来自贫苦牧民家庭的孩子,将会成为独立的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首任国家元首,执掌哈萨克民族的命运达三十年之久。


这个孩子的降生可真的不是时候——还没等到他的一岁生日,1941年6月,纳粹德国入侵苏联,史称“巴巴罗萨行动”。战争和随后而来的饥馑给苏联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哈萨克民族面临着战争和旱灾的双重考验,经常发生严重的饥荒。


苏联领导人在哈萨克的经济政策失误,使得情况雪上加霜。强行推进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洗劫了牧民的命根子——牲畜,而这些牲畜被计入集体农庄财产后,却因没有得到合适的照顾而大批死亡,哈萨克牧民也大量背井离乡。甚至在战争爆发前的1939年,哈萨克地区人口已经从1926年的360多万下降到不足200万。


对于童年,纳扎尔巴耶夫最深刻的记忆便是饥饿——“那时什么是充足的、可以尽情享用的呢?唯有阿拉套雪峰顶上湛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和山中无与伦比的清新空气”。


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


然而,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纳扎尔巴耶夫对知识的渴求却是惊人的。读完7年级之后,家里牺牲了这个潜在的劳动力,支持他继续求学。不过,当他报考哈萨克国立大学化学系时,却以一分之差名落孙山。


心灰意冷之际,一本偶然得到的《列宁接班人》杂志上,一则启事吸引了这个年轻人的眼球——铁米尔套市钢铁联合厂技校培训钢铁工人,学制一年,由国家负担费用。在征得父亲同意后,纳扎尔巴耶夫来到了这个当时全苏联最大的黑色冶金基地,成为了一名轧钢工人。


钢铁厂的工作成为了纳扎尔巴耶夫政治生涯的起点。1962年他加入了苏联共产党,1977年成为卡拉干达州委书记,1986年担任哈萨克部长会议主席,成为了这个苏联面积第二大的加盟共和国的政府首脑。


在紧张的政务工作中,纳扎尔巴耶夫开始思考当时哈萨克政治和社会的种种弊病。八年的钢铁工人生涯使他非常了解一线职工的辛苦,可是在卡拉干达州的钢铁工厂,领导却只关心产量指标,对工人的住宅建设、食堂诊所、幼儿园等生活方面的诉求漠然视之,再加上频繁的加班劳动,工人外流率竟然高达30%。



长期担任哈萨克党委第一书记的库纳耶夫好大喜功,喜欢挪用住宅建设、农业生产和居民福利经费来修建奢华的建筑物。在1991年出版的《探索之路》一书中,纳扎尔巴耶夫愤怒地控诉了库纳耶夫时代贿赂公行、吃吃喝喝的恶劣风气。


由于腐败现象侵蚀了党的肌体,国家开始走向分崩离析。在《探索之路》中,纳扎尔巴耶夫大声疾呼“联盟的瓦解必将引起各加盟共和国经济的全面崩溃,使数百万人生活恶化,使我们大家倒退数十年,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但是,纳扎尔巴耶夫的呼吁没能挽救苏联,八一九事件之后,鉴于联盟已经难以为继,哈萨克斯坦宣告独立,51岁的纳扎尔巴耶夫成为这个独立国家的首任元首。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哈萨克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早在1456年就建立了统一的哈萨克汗国。但是由于国土辽阔,在历史上分为大中小三个“玉兹”(部族)。根据传统,每个哈萨克人都会牢记自己的七代祖先名号,人们的氏族、部族意识极强,极力维护本家族和“玉兹”的利益。这损害了民族的团结,为沙俄侵略者各个击破提供了可乘之机。



在苏联时代,玉兹之间的矛盾在表面上被掩盖了,但是独立之后,新共和国的领导人清楚如果不解决好哈萨克民族内部的团结问题,对新生国家将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除了哈萨克民族的内部团结,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一个更严峻的考验。独立之初,由于沙俄和苏联时代的人口迁徙,哈萨克境内的俄罗斯族人口与哈萨克本族人口各占约40%,几乎不相上下,还有德意志人等被斯大林强行迁入的少数民族,全国竟出现了多达130多个民族。


面对复杂的民族问题,纳扎尔巴耶夫如同黄河上搏击风浪、避开漩涡的艄公,体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智慧。


1994年7月6日,恰好在纳扎尔巴耶夫54岁生日的这一天,哈萨克斯坦议会根据他的提议通过决议,将首都从东南部的阿拉木图迁往北部的小城阿克莫拉(后改称阿斯塔纳)。


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市


阿克莫拉,在哈萨克语中的含义是“白色的坟墓”,该城位于半是草原、半是荒漠的寒冷地带,冬季有时出现零下四十度的极寒天气,是世界上除蒙古乌兰巴托外冬季最冷的首都。在当时,离开风光明媚的“苹果之城”阿拉木图,迁往条件如此艰苦的北方,很多人都感到困惑不解。当地报纸甚至报道,因为部分官员的妻子不愿随丈夫赴任,政府官员的离婚率都提高了。


但这恰是纳扎尔巴耶夫的深谋远虑——哈萨克北面临近强大的俄罗斯,当时北部各州居民中俄罗斯族人口高达近70%,而且俄罗斯族人的科学文化水平普遍高于哈萨克族,对新生的哈萨克斯坦向心力较低,无疑成为了悬在哈萨克斯坦头上的“达摩克里斯宝剑”。把首都迁到俄哈两族聚居区的交界处,可以有力促进民族间的团结融合,巩固北部国土的安全。


此外,阿拉木图偏处东南,位于大玉兹腹地,离中小两个玉兹非常遥远,而新都阿斯塔纳则处于中玉兹地区,也有利于东西部国土平衡发展,减少中小两个玉兹对国家的疏离感。


历史最终证明,纳扎尔巴耶夫的眼光是超越时代的——到2017年正式迁都20年之际,阿斯塔纳的人口已经突破百万,其中哈萨克族由30%上升到65%。这座新兴现代化首都不仅吸引了大量的产业工人,也成为了哈萨克族青年创业者的梦想之都。


这一年,阿斯塔纳成功举办以“未来能源”为主题的世博会,吸引了115个国家参会。主展馆“努尔阿莱姆”——一个直径达80多米的世界上最大的球形建筑——展现了哈萨克丰富绚烂的风情文化,以及在能源工业领域取得的成就。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能源给人类未来生活提供的想象空间,在阿斯塔纳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八方宾客啧啧称奇。



语言政策也是纳扎尔巴耶夫构建民族和谐国家的重要举措。“在我的孩提时代,人们保留自己的语言,也本能地学习左邻右舍的语言并会自由交流:就拿我父亲来说吧,他会讲被流


放来此的巴尔卡尔人的语言;到契玛干一年后,我已能流利地和同岁孩子们讲俄语,还会讲一点车臣语和德语。”


纳扎尔巴耶夫自己在多民族、多语言的环境中长大,所以他提倡开明的“三语政策”:一方面巩固哈萨克语的国语地位,力图建立其术语词汇体系,实现哈语的计算机化;另一方面,又倡导学习俄语和英语,来增进和邻邦俄罗斯以及西方发达国家的交流。


1998年3月,在和科学文艺界的座谈会上,纳扎尔巴耶夫动情地吟咏起哈萨克诗人昌戈特白耶夫的诗句:“今天还谈什么玉兹/它是痛苦、也是讽刺/部落和民族的划分/何曾把哈萨克人真正分开”。正是由于他调和鼎鼐的非凡政治手腕,在近三百万平方公里的中亚腹地,形成了统一多民族的现代哈萨克斯坦国家。



  “一带一路”与“光明之路”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山水相连,两国边界线长达1783公里,自古以来就有频繁的经济文化往来。1757年,中玉兹首领派遣大规模使团朝觐乾隆帝,乾隆给予优厚赏赐。但是,沙俄入侵后,哈萨克斯坦和中国的关系陷入困境。到了中苏交恶时期,甚至发生了苏方诱拐我少数民族边民越境的严重事件。


哈萨克斯坦独立后,中哈关系告别了阴霾,走上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1991年纳扎尔巴耶夫首次以哈萨克斯坦领导人身份到访中国,此后28年的总统生涯中,这位老邻居成为了中国的常客。1994年4月,中哈友好解决了边境划界问题。2011年,两国宣布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正是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首次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成为“一带一路”恢宏乐章的第一个音符。此后,中国的“九三阅兵”“G20杭州峰会”“‘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等主场外交活动中,总能看见年逾古稀的纳扎尔巴耶夫的身影,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受到广泛赞誉。


纳扎尔巴耶夫大学。


当前,哈萨克斯坦和中国的合作涵盖了能源、矿产、基础设施建设和反恐等许多方面。哈萨克斯坦是中国在欧亚地区的第一大对外投资对象国;中哈原油管道累计为中国输送原油超过1亿吨;忙碌的阿拉山口等铁路口岸每周要见证超过50个列车班次跨过中哈边境。而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两国领导人的顶层设计密不可分。


2014年,在全球能源价格疲软的形势下,为了推动哈萨克斯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纳扎尔巴耶夫提出“光明之路”的新经济计划,旨在实现经济结构多元化,该计划强调了对哈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图把哈国打造成欧亚大陆的主要交通枢纽。


当“一带一路”遇到“光明之路”,二者将擦出怎样的火花?当“中国梦”遇到“新哈萨克斯坦梦想”,二者又将产生怎样的共鸣?


2015年两国领导人签署的《中哈关于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新阶段的联合宣言》已经激发了我们的无限遐想。两条“路”的合作,将不仅限于基础设施建设,还将发挥中国在钢铁、水泥、玻璃等方面的强大制造能力,为两国人民增添新的就业机会和其他福祉。


当他面对镜头,说出“我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我将不再担任哈萨克斯坦总统”时,可以想象这位老人在为国家操劳了三十年后,谢幕时的既欣慰、又不安的复杂情感。正像一位送别子女的老父亲,也许他对民族的明天仍然抱有某种隐忧,但又知道生命有限、终究不可能永远为国家保驾护航,他总要休息,为了个人、更为了祖国。


然而,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已经不再是独立之初的彷徨迷茫的状态,已经成为一个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地区重要国家,在国际社会赢得了广泛尊重。代理总统职权的上院议长托卡耶夫,这位精通汉语、喜爱乒乓球的前外交官,三十年来与中国领导人和社会各界人士有着广泛交往,被耿爽称为“中国人民熟知的老朋友、好朋友”。我们有理由相信,哈萨克斯坦的未来、中哈关系的未来,仍然充满了希望。


别了,纳扎尔巴耶夫!这是一位英雄的告别,他值得我们的敬意。




作者 | 实习记者 谷宝骅 

新媒体编辑 | 郑嘉璐 zjl@nfcmag.com

排版 | GINNY


(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欢这篇文章,请转发支持,或移步下方点赞。


热文推荐



南风窗读书会系列活动(第四期)现已开启报名

(已添加“阿窗”进群的粉丝不必重复添加)




点击发现更多好物



觉得文章好,点赞一个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