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谁建造了美国?

齐亮 齐亮说 2019-11-21


纪录片《建造美国的人》海报 



美国又要大兴土木了。

特朗普总统承诺将在未来十年投资1万亿美元来大兴基建。这些钱会花在公路、机场、桥梁、学校和医院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上。

(特朗普计划用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私人公司来投资这1万亿,各路专家们则纷纷认为不靠谱,认为应该以政府支出为主。)

这样大手笔的“拆建伟业”对我们而言并不陌生,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早已习惯于生活的城市年复一年的重复在拆与建之中。

当我们羡慕欧洲城市的下水道可以使用上百年,在街头小巷都可以看到历史悠久的建筑时,特朗普心心念念的是美国的机场为什么没有中国的阔气。

 

 

纽约时报这次报道的标题是《特朗普能否重现罗斯福时代的基建伟业?》。

我们很好理解罗斯福时代在左派知识分子们心中的地位。那是国家主义的黄金时代,是进步主义的时代,是政客和知识分子们联手以国家为工具来构建理想国的时代。在那个时代之前,美国是由民间建造的,范德比尔特这样的商人将铁路修往全国各地,建造中央车站;洛克菲勒这样的石油商人将石油管道修往全国各地,让煤油灯照亮家家户户;卡耐基这样的钢铁商人让无数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建起前人只能望洋兴叹的密西西比河钢铁大桥;J.P.摩根这样的银行家在整合着一个个行业,通过对发明家(如爱迪生)的投资让点灯照亮了美国。那是经济发展最快的时代,那时候,建造国家的力量在民间。而到了罗斯福的时代,建造国家的主角变成了政府,那些超级大企业陆续被《反垄断法》所打压。最富有的不再是民间是商人,而是政府;最有影响力的不再是企业家,而是政治领袖。大兴土木的主角,不再是商人,而是官僚;无数大型工程的意义,不再是追逐利润,而是“创造就业”。

这就是知识分子们缅怀的罗斯福时代。他们瞻仰的金门大桥、胡佛水坝、林肯隧道这一系列宏大的工程诉说的不是民间创造力的蓬勃而是政府强制力的强大;讲述的不是民众如何在经济危机中积极自救,而是政府如何在经济危机中“拯救民众”。

 

 

我不想在本文中讨论政府工程能不能发展经济和创造有价值的就业,也不想讨论政府用搞工程的方式带来的一时繁荣和长期的灾难。同样的问题已经被无数学者反复争论过,相关的论述汗牛充栋。改编一下巴斯夏的那一句经典的质疑就足以说明问题:“如果政府工程能发展经济,拆掉巴黎再重建巴黎是不是极好的选择?”

在纪录片《建造美国的人》中(-1),我们可以看到,当铁路投资有利可图时,人们就会争相投资铁路;但铁路投资开始亏钱时,人们就会争相抛售股票。市场会反映需求,反映某个地方是不是那么需要铁路。然而政府投资的基础工程是不受盈亏限制的,它可以无视市场的反馈。劳民伤财就是这类工程的实质。就像安·兰德所批判的“所有的公共项目都是坟墓,不总是外表相似,付出的代价也总是相似。”

纪录片《建造美国的人》海报


——有一个问题曾困惑了我很久,为什么安·兰德这样一个没有经济学基础的文学女中年常常得出和那些捍卫自由市场的经济学家同样的结论?后来我明白了,这不是一个学识的问题,她来自苏联,她亲历了人类历史上最富有雄心壮志的政府规划、政府工程。她知道那些意味着什么,而很多迷信政府工程的经济学家反而不知道。比如《纽约时报》采访的这位经济学教授:

“要促进经济增长,联邦政府的最佳选择是整修和建设交通网络,公路、铁路和机场,”斯坦福大学经济学荣休教授、斯坦福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罗格·诺尔(Roger Noll)说。“这方面被忽视已经有30年了。”

 

 

我和一位工程师朋友曾如此着迷于所谓“基础建设”的历史。

《美国企业家:三百年传奇商业史》一书告诉我,在18世纪90年代,美国人对政府的定位是“公正的仲裁者和契约的强制执行者”,(而不是整天搞大工程创造就业的救世主),在当时,诸如修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几乎完全是由私人承包商负责的。(-2)

经济学家彼得·D·希夫在《基础建设与贸易》中提醒我们:“在美国的早期历史上,类似自来水厂这样的项目往往是由私营部门发起的。……纽约地铁基本上就是由私营公司建设的,而且在近40年的时间里都是由私营公司负责运营。虽然地铁造价不菲,但还是实现了盈利。更值得一提的是,四十年里车票价格从未上涨过。”(-3)

 

 

好多我们今天觉得理所当然的事,其实并不合理。比如基础建设是否应该由政府来主导。好多专家学者觉得理所当然的“理”,其实也并不合理,反而是谬误和知识垃圾。比如《纽约时报》所采访的那些专家们对特朗普的政府工程的批评与期待:

特朗普承诺在10年时间里投资1万亿美元,但和我交谈过的所有人都觉得不够。麦克尼科尔说,翻一番更实际。此外,特朗普竞选时提出的方案仅限于可通过收费实现自负盈亏的基础设施项目。这看上去似乎是一种目光短浅的做法。大部分经济学家表示,为大型公共工程筹集资金的最佳方式是,资金大头由政府向投资者举债,尤其是考虑到眼下利率水平低。

纪录片《建造美国的人》的中文译名是《美国商业大亨传奇》。这个译名反映了一种认知差异。在以前,人们认为公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国家的建造者。那时候,国家也确实是由公民们建造的。无数的企业家、工程师、科学家、工人用他们的智慧与创造力在短短的数十年间就把美国建设成了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在后来,人们认为政府要为人民的命运负责(比如创造就业,发展经济,制定最低工资……),政府才是国家的建造者。所以人们歌颂罗斯福新政,并且期待着新的政治领袖(如特朗普)能带领他们去再现罗斯福时代“基建伟业”的荣光。

期待政府搞“大工程”来创造经济奇迹(或者说拯救经济)的人们,只配(也只会)等来更多的经济危机。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历史的悲剧在罗斯福们的“基建伟业”之后已经一次次的上演,还将不断地重蹈覆辙。未来并不遥远,我们拭目以待。

 


注:

 

1-《建造美国的人》 | 美国历史频道出品的8集纪录片,又译:造就美国的人、美国商业大亨传奇。

2.《美国企业家:三百年传奇商业史》|(美)拉里•施韦卡特、莱恩•皮尔森•多蒂 著| 王吉美 译 | 译林出版社2013年出版.

3.《基础建设与贸易》是《经济为什么会崩溃》一书的第七章。《经济为什么会崩溃》|(美)彼得•D•希夫、安德鲁•J•希夫 著 | 胡晓姣、吕靖纬 译 | 中信出版社2011年出版.



相关阅读:

《纸牌屋》里的经济学:政府有责任创造就业吗?

理想青年、商业青年、政治青年的分岔路



本文首发于【经济学家告诉你】。

对经济感兴趣的朋友可长按二维码了解这一公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