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要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经济学家谢作诗曾经提出一个远比“钱学森之问”更重要的问题:
“没有自私,人类一刻都无法生存。为什么人类却喜欢批判自私?”
如果人性不是利己的,而是利他的,母亲关心的是别人家的孩子,农夫操心的是工人的生产,老师重视的是如何经营企业……那样的社会必定是混乱无序的,也必将走向毁灭。
亚当·斯密说,我们的晚餐,并非来自屠夫、酿酒商或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的自利的打算。
我们的生活,一刻也离不开他人的利己之心。如果没有他人的利己之心,我们将无法叫到外卖,无法打开淘宝来买买买,也无法找到工作,可能连抖音上的唱歌的小姐姐都看不到了。
同样,脱离了利己之心。我们自己也无法行动,我们将不知道该干嘛。帮助别人吧,你知道别人最需要什么?别人最需要的你能提供吗?
当然,也有许多经济学家强调,自私除了会带来利人利己的市场合作,也存在黑暗面,那就是驱动人们去损人利己。
利己主义者可能形象优雅,与他人互惠互利——毕竟只要不作恶,利己就必须利人,就必须通过交换去满足自己的需求。
但也可能去作恶,手段粗暴,吃相难看。比如说,把说真话的人称之为卖国贼,群起而攻之。
这时候我们就会注意到“精致”是一个多么好的词!
精致,是一种美好的追求,是对品质的重视。所有人都穿白衬衫蓝裤子,你穿彩色的碎花长裙,精致;人们喜欢爆粗口说废话,你言辞文雅彬彬有礼,精致;其他人蓬头垢面,不施粉黛,你认真梳妆打扮,精致。
说一个人妆容精致,夸一个房间布置精致,都是赞美。“精致”加在“利己主义者”前面怎么就变成骂人了呢?难道粗暴的、丑陋的利己主义者才是好的吗?
精致有什么错呢?
同样,利己也不是罪恶的原因。
首先,利他主义者们干的坏事还少吗?这个世界上的滔天罪恶,比如国家间的战争,种族清洗,大屠杀……往往是由那些自称大公无私的人发动的。利己主义者也许会为了金钱权力而出卖一些人,利他主义者却敢于为了伟大的蓝图而杀死千万人。
其次,假设人人都是利他的而不是利己的,这个世界会是非常可怕。为了你好,我决定逼你背诵这篇文章;为了你好,我要强制你不能熬夜刷手机,为了你好,我要把垃圾食品都取缔掉;为了你好,我要拽着你出门锻炼身体,感受春天……
父母长辈“为了你好”已经让你够头疼了,如果所有人都“为了你好”,那将是一个怎样恐怖的世界!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个概念最早由钱理群先生提出。
钱理群亲身经历了反对利己主义,提倡大公无私的年代,熟悉“狠斗私字一念闪”,并且对那个癫狂的年代写下了无数批评反思的文章,他是一个尊重人性的学者。当他创造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样一个贬义词时,对照他以前的诸多反思文章,就会发现,他的逻辑并不一致。
如果通过政治和文化的力量去丑化利己之心,打击利己行为,这种举措的成功只会让我们回到计划经济的时代。那样的年代里没有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只有千篇一律的粗糙、贫穷和苦难。
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相对应的,是“大公无私”,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我并不认为这些是什么高尚情怀,相反,它们所表达的,是一种反人性操作。一个人如何大公无私呢?一个人如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呢?你老婆要生小孩了,你也先放在一边,而是担忧民生疾苦吗?你老婆生了小孩,你也要等到别人快乐了你再快乐吗?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个概念的背后是一些腐朽的思想。如果非要赋予它某种深刻意义,当然可以改为“精致的损人利己主义者”。这样的人确实存在,但这样一改,这个概念也就变成了正确的废话。
薛兆丰说,一个自由主义者,如果不懂经济学,他的自由主义是靠不住的。
把“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个概念挂在嘴上的人们,并不是道学家、伪君子。他们也许只是缺乏经济学常识,或者没有审慎的思考,而是选择了盲从。就像人们不假思索的跟风使用一个个网络新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