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衣哥的慈善为什么会失败?

齐亮 齐亮说 2021-04-14


大衣哥在通过唱歌出名致富后,事实上成为了当地最重要的慈善家。

 

不过,从村民的反馈来看,他的慈善事业是失败的。善良的愿望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与初心背道而驰。

 

大衣哥捐款50万,把村里的烂路修好了,这条路以他的名字命名,路旁边修建了一块碑来纪念。结果没几天,这块碑就被砸了,被掀翻在地。村民抱怨他的路修得太少了。



他拿出140万,帮村里建了幼儿园、健身中心,解决了村里的用电和灌溉问题。村民依然不满意,希望他能给村里每个人发一万块钱,一人买一辆小轿车。

 

他给村民们提供无息贷款,结果大家纷纷借钱不还。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慈善行动,为什么就失败了呢?不光被帮助的人不爽,大衣哥心里也充满了不满。

 

实际上,慈善的失败并不是个案,而是一种普遍现象。

 

有一本书叫《白人的负担:为什么西方的援助收效甚微》,讲的就是西方对非洲大规模援助的失败。自五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和其他国家给了非洲总计近两万五千亿美元的援助,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为何在过去的50年中,西方将2.3万亿美元用于国际援助,却仍然无法为孩子们买到价值12美分的药品来减少疟疾死亡的病例;无法为贫困家庭提供4美元的蚊帐;无法为新生儿母亲提供3美元的补助来预防500万婴幼儿的死亡?充满同情的善举无法为亟须帮助的人带来实惠,这正是悲剧所在。
 
大衣哥做慈善也许不够专业,但是,那么多公益领域的西方专家和精英,为什么在援助非洲这件事情上,也失败了呢?
 
很多人可能会像背课文一样提出一个正确答案:商业才是最大的慈善。
 
那我们来追问一下:为什么呢?
 
大衣哥的慈善行动花的是他自己的钱,并没有像不负责任的官僚一样浪费资金。钱要用在刀刃上,他把钱用来修路、办学、解决村里用电和灌输问题。
 
这在旁观者看来,无疑是经济的,是有效率的,是符合村民的普遍利益的。
 
为什么换来的却是抱怨和不满呢?
 
因为许多人的欲望并没有得到满足。别人的欲望是你送他一辆汽车,给他发一万块钱,结果你做的却是修路建学校。
 
当一个人的行动不符合他人的期待,人们就可能对他产生不满。
 
真实的需求是通过行动——具体来说,也就是购买来体现的。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办法知道一个人最迫切的需求。他可能既想要修好路、建好幼儿园又想要一辆小轿车或者一万块钱。
 
你没有办法知道他最迫切的需求是哪一个,他自己可能也不知道,只有在付费的那一刻,需求才会得到验证。
 
当手段达不到目标,就是对资源的浪费。比如你生日我送你一本《圣经》,我认为这本书可以拯救你的人生,结果你是坚定的无神论者,把书扔进了垃圾桶。如果我的目标是帮助你,那我就浪费了资源。
 
当然,我的目标也可能是其他,比如满足我自己给你送礼物的愿望,这就不存在浪费了。但是,免费的赠送满足了我自己的愿望,却可能完全不符合你的期待,让你产生不满,认为“这不是我想要的”。
 
这就是慈善的第一个问题,没有办法搞清楚并满足人们最迫切的需求。
 
就像Moyo在《无用的援助》一书里提到的,负责援助的西方科学家发现非洲某地婴儿死亡率高,是因为水源不清洁,于是给了一笔钱让当地人清洁水源。结果当地人却用来买女人,他们认为解决婴儿死亡率高的方法就是多娶老婆多生育。

你认为的需求≠对方真实的需求。
 
于是你的帮助也就失去了意义,吃力不讨好。
 
慈善会失败的第二点原因是伦理上的,那就是免费的福利往往会败坏人们的工作伦理。
 
大衣哥的慈善就相当于一种福利。村民可以跟你借钱不还,为什么还要辛苦工作?村民拿着手机可以免费拍你赚钱,为什么还要去搬砖?
 
免费的福利,会助长人们的贪婪与懒惰,败坏人们的德性,让人们丧失个人责任感。
 
如果在家就能领政府的救助金,工人为什么还要辛苦工作,企业家为什么还要冒险创业?
 
残酷的市场竞争让人们互相协作、辛勤工作、积极向上;出于善良愿望而进行的慈善与福利却会让很多人变成寄生虫。
 
就像西方国家收留大量的难民,给他们发福利,换来的却是恩将仇报。
 
这是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因为人的需求是无穷无尽的,人的行动是有惯性的,这种惯性,是受激励机制影响的。
 
我今天通过工作赚了一百块,我还想赚一千块,于是更努力的工作。
 
我今天免费从大衣哥或者国家那里拿到了一百块,我还想要一千块,我就会习惯性的要求他们接着给我发更多福利。
 
如果得不到满足,人就容易产生怨恨。
 
一些读者为什么看到作者的公号文章收费一元就愤然取关?就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免费。
 
小孩为什么可以因为爸爸妈妈不给自己买心爱的玩具而大发脾气?就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通过索要来免费获得,并认为这种方式天经地义。
 
并不是人性有多么邪恶或者黑暗,非洲的穷人、大衣哥周围的村民或者你不买他就生气的小孩子就比其他人道德低下,而是激励机制在影响人的行为。
 
与其深刻的去挖掘人性,不如反思一下:我们每一次出于善良的愿望而采取的行动,是不是真的能实现我们的愿望,让我们自己或他人变得更好?

比如说,禁止涨价,能不能让穷人买到便宜的口罩?打击炒房,能不能让更多人的买得起房?最低工资法,是不是真的提高了穷人的收入?

这些出于善良愿望而展开的行动,是心想事成,还是事与愿违?

回到慈善,问一个具体的思考题吧:比尔·盖茨的才能、马云的时间、巴菲特将来的遗产,是用在公益上,还是用于商业,哪一个选项能帮助到更多穷人,能更深刻的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
 
不管是大衣哥的故事,还是援助非洲的失败,都提醒我们同一个道理:想作恶时固然要有恐惧之心,欲行善时也要斟酌审慎。

因为良好的意图,从来就不能够保证良好的结果。
 
帮助穷人的最好方式,就是赚他们的钱。——(经济学家)谢作诗


上一篇:大衣哥、罗志祥、李国庆,风险三重奏



加入不如读书社群,一起读书:

用一年时间,我们一起来读书写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