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史上,3大泡沫
市场没有泡沫。
“泡沫”是一个特别装逼的经济学术语。
百度百科对“泡沫经济”一词的定义是:“因投机交易极度活跃,金融证券、房地产等的市场价格脱离实际价值大幅上涨,造成表面繁荣的经济现象,简单来说就是价格脱离价值。”
无论是财经作家还是街头大妈,人们日常所说的“泡沫”,含义大致如此。
但是熟悉主观价值论的朋友都能看出:这个定义,完全错误。什么叫“价格脱离价值”?世界上的任何商品,任何事物,并不存在一个客观的内在价值或者“实际价值”。举一个例子,茅台的股票,梵·高的绘画,“实际价值”是多少?“市场价格”和“实际价值”的区别是什么?
专门研究“泡沫”的经济学家彼得·加伯认为:“在经济学和金融学中,泡沫是一个模糊不清的词汇,它缺乏一个固定的可操作的定义,人们可以随意对它进行解释。”“泡沫的含义贫乏空洞而又无用。”
01
郁金香泡沫
当人们理解不了价格,就称之为“泡沫”
一谈到泡沫,人们首先会想到郁金香泡沫。
流行的故事版本是这样的:发生在17世纪荷兰的郁金香泡沫,是人类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投机活动。对财富的狂热追求,导致千百万人倾家荡产,荷兰的经济因此陷入了长达3年的瘫痪。
这个流行故事是真的吗?假的。
真实的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郁金香泡沫。没有人破产,没有人跳河,更没有经济危机。郁金香事件对荷兰经济的影响微不足道,以至于那些权威的经济史著作如《剑桥欧洲经济史》对此毫无记载。
专门研究郁金香事件的历史学家安妮·戈德加在她的《郁金香:荷兰黄金时代的金钱、荣誉和知识》一书中告诉我们:
参与所谓郁金香狂热期交易的人数,只有350人。这些人都是商人,没有一个平头百姓。整个交易期间,支付超过300荷兰盾的,只有37人。——300荷兰盾相当于现在的六万人民币,这个数目,还不至于让当时的荷兰商人倾家荡产。历史记录也看不到有任何一个荷兰人因为投资郁金香而破产。
商人们投资的,并不是郁金香花朵,而是少数极其稀缺和珍贵的郁金香球茎。这些球茎因为感染了病菌,开出的花朵异常美丽。珍稀的郁金香球茎作为一种潮品,价格剧烈起伏,乃至于后来不再流行,地位被风信子取代,本来就很正常。
那么,我们平时听到的郁金香泡沫的故事是怎么流行起来的呢?
当时的荷兰非常富有,经济发达。一些基督教作者担心人们被财富冲昏头脑,忧虑人们竟然愿意为了一朵花而付出不可思议的高价。于是编写了一些故事小册子。在这些故事里,整个社会为郁金香而陷入了疯狂,连扫烟囱的工人都参与了郁金香投资,某个水手因为不小心吃掉了郁金香球茎而被关进了监狱。这些故事都是假的,但非常具有传播性,以至于在后来的历史中被以讹传讹,成为了一个市场失灵的经典案例,被无数经济学家翻来覆去的分析。
故事永远被真相更具备传播力,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比如“市场失灵”“非理性繁荣”也永远比简单的经济规律更能忽悠人。
物以稀为贵,哪怕是到了当代,某些新品种的花卉球茎,依然可以卖出天价。比如1987年的成交记录显示:一些非常特别的郁金香球茎新品种,可以卖到每公斤5000荷兰盾,少量的原始百合球茎,售价100万荷兰盾,也就是1987年的48万美元。——这个价格,至少相当于一套房子。
这样的“天价”,对于缺乏投资经验的知识分子和普通人来讲,是难以理解的。
陈兴杰说:知识界看不懂商人一掷千金的消费和投资,拼命攻击“市场疯了”“贪婪让人失去理性”。
——不仅郁金香,每当人们理解不了某些商品价格的剧烈波动,比如房价、股价、比特币,就会将其称之为泡沫。这其实是一种智力的懒惰。
你明明不理解,却假装知道答案。
彼得·加伯说:“(泡沫的)这种定义不过是表明,发生的某种事情我们不能解释。“
02
南海泡沫
当人们不想承认错误,就让泡沫来背锅
金融史上的“南海泡沫”也非常有名。
1720年,南海公司揽下英国1170万英镑的国债。这些资产由英国在南海贸易的垄断特权等组成。根据约定,这些特权包括:英国在南海进行小规模交易、特别是奴隶贸易。
南海公司通过炒作它在西班牙南美洲的殖民地贩卖奴隶的垄断权(当时贩卖奴隶是热门生意)来抬高股价。
但问题是:当时的西班牙正好跟英国在打仗,相关贸易受到西班牙政府的百般阻挠,奴隶贸易根本无利可图。
南海公司不仅购买国债为国分忧,还用股票向议会要员和国王亲信行贿,并且通过认股申购让众多议员和政府官员都参与其中。第三次认购时,参与的国会议员达352位,贵族达119位。
有了国家背书,加上疯狂炒作,股价自然一路飙升。从每股164英镑涨到775英镑,直到后来暴跌。
这次事件中有位著名科学家也参与了,那就是牛顿。牛顿因此亏的倾家荡产,后来还留下了一句被无数人引用的名言:
“我可以计算星球运动的轨迹,但是不能够预测人类的疯狂程度。”
和“郁金香泡沫”一样,“南海泡沫”也常常被用来宣传市场失灵,投资者的癫狂。
但南海公司并不是正常市场经济中的私人企业,而是一家具备垄断特权的“国企”,只有它才可以参与南美洲的贸易事务。这家企业当初由财政大臣哈利等人创立,1718年则由国王乔治一世任董事长。泡沫破裂后,南海公司岿然不动,屹立不倒,堂而皇之的继续存在着。英国18、19世纪的历任君主均是南海公司名义上的主管。
南海事件是“泡沫”吗?显然不是。而是一起明显的商业欺诈。是英国政府为了解决债务问题对人民进行的巧取豪夺。
牛顿的投资失败真的怪“人的疯狂”吗?呵呵。
对一贯自信牛顿来说,让“人类的疯狂”来背锅,显然是更划算的。否则怎么面对自己?怎么面对他人的质疑?
当专业的投资者、自信满满的各类不同领域的专家和普通人投资失败,亏损惨重。如果第一时间就自我反省,承担责任,是极其痛苦的,甚至会让人精神崩溃。
而且,专业投资人和其他领域的专家如果承认投资失败错在自己,会非常不利于自己的个人品牌,带来更多潜在的损失。比如我投资失败倾家荡产,告诉了读者,读者就会质疑:这个水平,还写经济评论?还教经济学?
相反,笼统的归罪于“市场泡沫“,就像项羽那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可以成功的甩锅,推卸责任,也让自己心里好受很多。
这也是经济学家和美联储领袖喜欢谈论“经济泡沫”和“非理性繁荣”的原因,不怪我没有预测到,工作没做好。怪市场非理性,大众太疯狂,无法预测。
03
密西西比泡沫
市场的泡沫,还是货币的泡沫?
1775年,由于路易十四发动的战争,法国政府已经破产。
国家急需一个能像变戏法一样变出钱的人。这时,理财大师约翰·劳出现了。他提出了一个我们后世读者都非常熟悉的解决方案:
印钞。
1720年,约翰·劳出任法国总审计长、财务总监,控制法国政府所有的财政收支、以及法国银行的钱币铸造。同时,他还是密西西比公司首席执行官,这家公司控制着法兰西所有的海外贸易及其殖民地的开发、征税、铸造硬币,还大量持有法兰西的国债。
约翰·劳
猜猜这家公司的大股东是谁?答案是国王。
再猜猜这家公司的商业计划是什么?答案是欺诈和印钞。
约翰·劳派人四处散布消息,说在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地下发现了大量金银,他们公司的使命就是去开采金银。
然后左手印钞,右手给股票购买者提供贷款。靠着这种神操作,股价一路飙升。随着通胀,社会上各种资产的价格也不断上涨,出现了大量的百万富翁。
百万富翁,就是在那时候第一次成为了流行词。
当然,不断新增的纸币并非真实的财富,货币戏法总有结束的一天。泡沫破裂后,约翰·劳成为替罪羊,逃亡海外。而国王早已在投机高峰的时候卖掉了他的10万股股票。
当时的人们把南海事件归咎于约翰·劳,认为他是一个骗子,并且因此非常警惕通货膨胀;后来的人们则把问题归咎于市场的非理性,归咎于泡沫。
但这起事件的本质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统治者制造的超级通胀。
04
结语:市场没有泡沫
市场没有泡沫。
我们所谓的泡沫,其实并不是泡沫。有些是人们难以理解的价格现象,比如郁金香事件、房价、比特币;有些是正常的价格涨跌,比如集邮这样的投资收藏有一天不再流行了,被其他新潮的事物取代了,于是价格大跌;有些是商业欺诈或骗局,比如南海泡沫;有些是通货膨胀,比如密西西比泡沫;有些是通货膨胀和信贷扩张带来的经济周期,比如美国的次贷危机,以及很多国家的经济危机。
这些经济现象的背后,有时存在着强大的非市场力量,但人们却习惯于让市场来背锅,来接受更多的管制与干预。
以泡沫的名义。
04.汪诘《一朵小花真能摧毁一个大国?揭开荷兰郁金香狂热的历史真相》
推荐阅读:那些如果我能早些明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