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要培养好习惯

2016-05-03 吴非 校长传媒

教育要培养好习惯

文|吴非(著名杂文作家,江苏省特级教师)


教育要为人的未来着想,笼统地谈“教育培养好习惯”,而不关注人的命运,人的生存价值,那样的“培养”有可能流入功利的泥淖。哪些习惯会对人的一生起作用,哪些习惯符合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教师应当关注学生什么样的特征,“好习惯”如何出现,如何发展,这些,都和教师工作有关。


我观察到的都是平凡小事:

做事有计划,想好了再做;讲话前能迅速拟出简要提纲;

生活有规律,按部就班,能从容应对意外事件;

零碎时间不浪费,有统筹意识;不迟到;

记忆力强,不完全靠天赋,使用记事本,有随手记录思考碎片的习惯;

东西摆放有规律,使用草稿纸也整整齐齐;总是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

尊重他人,有倾听意识;说话和写作,有听众和读者意识,考虑对方的接受程度;

遇事做决定之前能三思,尽可能周密地考虑细节,预见有可能的突发情况;

遵守公共规则,在有可能发生危险和伤害的地方,小心谨慎;

不做有可能发生危害他人的事;对妨碍他人的行为表现出厌倦,对破坏规则的行为不宽容;

言而有信,不拖拉;

……

 

有些好像微不足道,但由此而形成的习惯受益终生。比如,不随便扔掉自己写的东西。“扔”或“不扔”,对学生而言,是个问题。我注意到有些学生会把以前的作文扔了,他认为不过是一次作业,而且得分不高,没有“价值”;但也有学生会保存,他认为这不仅仅是“作业”,更是自己的一次心灵活动,保存下来,在以后的年代能形成“比较”,能看到自己幼稚的当年,也看到自己的纯洁的心,为自己童年时的情感思想而感动。不止一次听到学生说起保存二十多年前的作文,教育,对他们而言,是幸福记忆,是享受。

 

儿童时代,如果缺乏有理智的教育,争强好胜,长成后一般急功近利,性格急躁。有个高一新生,开学不到一个月,全班侧目,教师也感到麻烦,他没有一节课不弄出动静,或是嘲笑同学,或是不顾教学秩序与教师纠缠,他认为这就是“霸气”。原来家长听信社会“励志”演讲,助长了孩子的张狂,他眼里没有了“同学”和“班级”, 他的小学和初中教师也许一直容忍他,不良习惯影响了性格。


一年之后,他在这个班感受到孤独,才慢慢懂得守规矩,才知道要尊重他人。一年间,班上许多学生的沉静和谦虚“镇”住了他,他才发现读书多不是用来炫耀卖弄的,不是要把大家“比下去”。他转而变得自卑,毕竟高中教学群体不再想容忍他的“习惯”,先前的张狂没有了,但同学们又觉得他很“可怜”,错误的教育让他丧失理性判断,争强好胜最终让他变得鄙俗。


这类教训,学校中太多,教师要有“未来”意识,不能让学生在学校养成不良习惯并带进社会。教师的教学应当与人为善,然而我常看到一些教师没有原则,姑息学生的不文明言行,或是推卸教育责任,把学生破坏班级规则和学习纪律说成是社会问题,这样的“教育”,不如没有教育。

(本文选自吴非的博客)


作者简介:

吴非,原名王栋生,南京人,著名杂文作家,江苏省特级教师,首批教授级中学教师,南京市名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笔名吴非。1950年出生,1968年下乡插队,1982年春毕业于南京师大中文系,进入南师附中任教至退休。主编《高中文言读本》、《初中文言读本》(江苏古籍出版社)、《古诗文诵读》、《现代诗文诵读》(江苏教育出版社)等20多种教学用书,为《中学语文(必修)》(苏教版)、《新语文读本》编委,发表教育教学论文20篇;1988年起在教学之余从事杂文写作,发表杂文、评论、随笔2000多篇,获杂文界最高奖项林放杂文奖,出版杂文体专著《中国人的人生观》《中国人的的用人术》,杂文集《污浊也爱唱纯洁》等。2004年在《南方周末》上刊发的《不是爱风尘》引发了社会上对中学教育的大讨论,出版教育随笔集《不跪着教书》《教育参考-吴非视线》在教育界影响颇大。

延伸阅读:

做作业与阅读没有好习惯,可能影响孩子一生!

吴非:只看学生的考分,这是落后的文化!

为什么这么恨自己的孩子?

林嘉文弃世给社会的警醒

教师也需要“非专业阅读”

老师好好学习  学生天天向上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