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暴力教育是最失败的教育

2017-02-14 贾容韬 校长传媒

【贾容韬专栏】

暴力教育是最失败的教育

文|贾容韬(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中国家庭教育十佳公益人物,家庭教育畅销书《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作者,和润万青首席专家)

   

2008年,我对家庭教育中的体罚现象做了调查,被调查的128名未成年人中,86人遭遇过家庭暴力。也就是说,按此比例,67%的中国父母动手打过孩子。


和我的调查结果相印证的,是2007年中国政法大学做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近三分之二儿童曾经遭受过家庭暴力。至于媒体频频曝光的因家庭暴力使儿童致死致残的报道,更是让人震惊和痛惜。


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儿童的生存现状仍然存在如此触目惊心的事实,的确是一种悲哀。


为什么针对未成年人的家庭暴力能在如此广泛的范围、如此长久地存在?


家庭暴力对孩子、对我们社会和民族究竟能够造成多大的影响?


如何在家庭教育中避免暴力?


带着这些思考,我对家庭暴力这个现象给与了关注。


行为是观念的产物,根深蒂固的中国式传统思想是滋生家庭暴力的土壤。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孩子是父母的私有财产,父母对其享有绝对的支配权;在美国人的观念里,孩子是社会的独立的人,父母只是受上帝的委托履行养育的责任。这是东西方对教育理念的本质差别。正因为觉得孩子是私有的,中国人普遍认为“打人犯法,打自家孩子不犯法”。所谓 “棒下出孝子”,“打是亲、骂是爱”,“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从这些耳熟能详的口头禅,就足以看出“打孩子”是一件多么“正常”、多么“必要”、多么“理直气壮”的事情。


在旧中国的宗法时代,父为子纲,孩子必须绝对服从父母。更有甚者,父叫子死,子不得不死。父母可以随意打骂孩子、体罚孩子。孩子身体致残、甚至致死,不会有人告官,官府也不会受理此类案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陈腐的教条已经被摈弃,但是,其遗留的观念仍然颇有市场,父母对孩子的支配欲丝毫没有减弱。


进入二十一世纪,保护人权的呼声越来越高,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孩子们接触的是多元文化,接受的是民主式教育,维权意识也强了,父母再用散发着霉变气味的陈旧理念对待孩子,就显得与时代极不合拍了。难怪有的家长对孩子动粗时,孩子会说:“爸,你这样做是家庭暴力,我要起诉你!”“妈,这是侵犯人权的行为,我到妇联去告你!” 一个十三岁的孩子质问打他的父亲:“因为你是父亲,就可以随便打人吗?谁给你这种权力?怎么没见你在外面打人呢?就知道在家行凶!”这个孩子的话,其实正中许多家暴父亲的死穴。静心想一想,你理直气壮打孩子,就因为他是你孩子吗?就因为你生了他、养了他吗?为人父母,我们就可以为所欲为吗? 


除了观念,家庭暴力往往是由一个为人父母者的修养和性情决定的。在存在暴力教育的家庭中,有文化程度低、法律民主意识淡薄的父母,但也不乏学历层次高、社会地位优越的父母。这些成功人士之所以也采用暴力教育,不是不懂得教育原则,而是做不到控制自己的情绪,缺少良好的修养,缺少耐心和爱心。


对待弱者的态度,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性情。很多人在外边和家里是两副面孔。他们在领导和同事面前彬彬有礼,显得极有教养;但回家后是另外一个人,暴露在孩子面前的更多是野蛮和粗俗。有一位父亲,在外人、同事面前唯唯诺诺,在领导跟前大气不敢出一声,回到家对待孩子却瘟神一般,动辄吹胡子瞪眼,挥拳动脚。这样的父亲其实是心理有残疾,在外面比较压抑,在家就要彰显“父亲”的权威,展示自己高大的一面。一次,我被邀请到某地作报告,接待我的一位先生西装革履,举手投足谦逊文雅,让我对这位先生不免高看一眼,也对这家公司印象颇佳。接下来却出现了很不和谐的一幕,这位先生对餐厅服务员颐指气使,吆三喝四,命令训斥,服务员稍有辩解,这位先生就大发雷霆。我给服务员解了围,也对这位先生有了另一种看法——恃强凌弱,标准一个“两面人。”


一个习惯于武力征服孩子的人,无论地位有多高,学问有多深,打孩子的理由有多么充分,都是素质低下、教养不够的表现,都是缺乏智慧的表现。在孩子面前,你扮演了救世主的角色,你自以为是正义的化身。你口口声声爱孩子,对孩子负责,在爱的名义下,堂而皇之地对孩子施暴,其实是你自己在对孩子施暴的那一刻,怒气得到了渲泄,征服欲得到了满足。你可能没想过,你这样做是在向全世界宣布:我是缺乏智慧、缺乏教养的人,我是不称职的父母,没有能力教育孩子。我拿孩子没有一点办法了,只有压制孩子,对孩子动粗的份了。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说过:“打骂孩子可能会解决眼前的一个小问题,却给孩子的成长留下大隐患。暴力教育能让孩子变得顺从,不会让孩子变得聪明和懂事;能让他们变得听话,不会让他们变得自觉和上进——暴力教育能得到一些暂时的、表面的效果,但它是以儿童整体的堕落和消沉为代价的。”


在拳头和巴掌下长大的孩子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呢?能忍人之所不能忍的往往是两种人,一种是扶不起的懦夫,一种是打不垮的硬汉。打骂教育也会出现两种结果,也就是说能造就两种人。一是会使孩子成为唯唯诺诺、言听计从、没棱没角、任人宰割的小绵羊;二是会成为心理阴暗、性格偏执、充满仇恨、人格残缺的精神畸型儿。无论孩子成为哪种人,都不能不说是人生的悲剧。后者很好理解,对于前者,试想一下,一个缺少主见、不能独立的孩子,对父母百依百顺、甚至逆来顺受,肯定不是好事。一个人习惯看别人脸色行事,怎么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一个人连自己的正当权益都不能维护,受到怎样不公正待遇都不敢抗争,你还指望他能在社会上坚定地立足?你还指望他会有多大作为?


我接触过一个初二男孩,和我一见面就习惯性后退两步,有一种手足无措的感觉。交谈中,他一直低着头,不敢正眼看我一眼,明显看出他有严重的自卑感和一定的心理障碍。我推荐他参加“中学生英语沙龙”,他说要问爸爸才能决定;我送给他两本书,他说妈妈不让随便接受别人东西。从这个孩子的诸多反常行为看出,他的家教环境一定不理想。经过调查,果不出所料,爸爸脾气不好,从小经常打他;妈妈没有口德,骂他是家常便饭。他是在爸爸的身体暴力和妈妈的语言暴力下长大的,人格和性格均不健全。


我还认识一个高二男孩,厌学、沉溺网络游戏,抽烟、汹酒,经常滋事生非。一次他和女友闹矛盾,盛怒之下,一拳把女友门牙打掉了四颗。女友父母告到学校,他被开除。刚开始,我以为这孩子从游戏中接触了暴力,经过了解,原来他是受家庭影响。他家先辈三代都有打老婆、打孩子的传统。曾祖父打曾祖母、打祖父;祖父打祖母、打父亲;父亲打母亲,他也不能幸免。他还没有成立家庭,就开始打女友了。可以预料,他将来打孩子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一个孩子的精神和情感世界是一张白纸,你给予他爱,他传承爱,也会爱别人;你给予他恨,施加于他暴力,他也会恨别人,施加别人于暴力。不难看出,打人的恶习也会成为传统往下传承的,也会成为一个家庭不用申请的专利的。什么人都知道打人不好,孩子并不是有意要学父母。孩子有过挨打的经历,有过刻骨铭心的屈辱体验,从主观上讲,他肯定不希望他的孩子再挨打。可事实是怎么样呢?家长的粗鲁行为潜移默化影响了孩子,在孩子心灵打下了比较深的烙印,孩子有意无意就接过了父母递过来的暴力接力棒。经常挨打的孩子潜意识里已经形成一种思维定式,他们遇事不会理性思考,不善于摆事实讲道理,而习惯于用拳头解决问题。再者,这类孩子都有一定心灵创伤,心灵创伤造成性格缺陷,比如焦虑、急躁、易怒等。他们把握不了自己的情绪,自觉不自觉就对他的孩子动了武。


教育的目标,首先是让一个孩子成长为人格健全的人,其次才是拥有一定技能的人。和技能相比,人格更重要。但是现在许多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急功近利,为了让孩子有出息,步步紧逼,层层施压,一旦离愿望有距离,就惶恐不安,甚至自觉不自觉就动用家庭暴力。殊不知,在精神暴力和拳脚暴力下成长的孩子,会丧失自尊、自信,人格的残缺,不但不会造就家长愿望中的“功成名就”,而且往往会事与愿违,误入歧途。当然也有成功的,考了名校,为父母争了光,但是,这种孩子往往会离成功很近,但离幸福很远,一生都找不到心灵的安适感。


有一件事,时隔多年还让我内心隐隐作痛。


大约是1996年。我遇到一件烦心事,心境特别不好,我想一个人静一会儿。儿子和女儿在家里玩,说话声音很高,还弄出了不小的声响。我制止他们未果,就顺手在他俩身上各拍了一把掌。“出去玩吧,没看到大人心烦吗?”虽然手劲较轻,但孩子一天情绪低落。


数年后的一天,我和孩子们拉家常。我开玩笑说:“爸爸整体素质也不算高,但有一条我认为做得还可以。爸爸心绪再不好,也没打骂过你俩,比起那些经常挨打受骂的孩子,你们算幸运了。”女儿一本正经地说:“话不能说那么绝对,那年你打过我们一把掌。”我顿时楞住了。虽然强作欢颜,但我内心很不是滋味。


这么善解人意的孩子,竟然还记得来自父亲的不算重的一把掌。如果不是给她心灵留下一定伤痕,她怎么会记这么多年?她怎么到现在还耿耿于怀?连时间老人都无法磨平她脑海中的印记,足以说明当年那一把掌对孩子的伤害程度。


由此我想到,那些被父母经常打骂的孩子心灵创伤该有多么严重?他们对父母的怨恨该有多深?他们的心灵会扭曲到什么程度?家庭暴力对孩子的人生将会有多么大的负面影响?我不愿再往下想了。


打骂孩子,孩子肉体的疼痛容易消退,伤痕也容易恢复,但孩子心灵的创伤就没有那么容易愈合了,甚至一生也愈合不了。即便是经常对孩子施暴的家长,你让他把孩子身体致残,他也不答应。但他们天天用错误的家教方式,在摧残孩子的心灵,他们却习以为常、视而不见。殊不知,孩子的心理早被他们致残了,他们还以为非常爱孩子。他们哪里知道,一个心理残疾的人远比生理残疾更糟糕、更可怕。


家长朋友,有谁见过用拳脚真正解决问题的父母?又有谁见过遭遇打骂对父母心悦诚服的孩子?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太阳和风比试能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外衣脱下来。风使出了浑身解数,试图把行人的衣服刮下来,结果是风刮得越大,行人把衣服裹得越紧。太阳露出了云层,微笑着把温暖送给行人,行人很高兴地脱下了衣服。


用极端手段解决孩子问题的家长就像风,他们用肆虐、摧残的方法对待孩子,导致孩子和家长越来越对立;以理解、尊重对待孩子的家长就像太阳,他们源源不断给孩子温暖和关爱,孩子越来越听话,越来越配合。


我用肺腑之言提醒各位读者,暴力教育是缺乏自信、缺乏智慧的表现。凡是通过打骂孩子能解决的问题,通过温和友善、和风细雨、循循循善诱都能解决。前者带给孩子的是自卑和屈辱,留给家长的是心痛和悔恨。(要说哪位家长对孩子动武后一点也不心痛孩子,没有半点悔恨、愧疚之意,那也不符合情理。)前者回馈给家长的是孩子逆反、滋生厌学情绪、亲子关系紧张、孩子性格缺陷、人格扭曲等等;后者报答给家长的是亲子关系不断增进、孩子学业不断进步、人格日趋完善、健康快乐成长。一句话,孩子收获到的是快乐、自信,家长收获到的是人生的无限美好。


暴力教育对一个孩子来说,是毁灭性的。一个国家,如果有三分之二的孩子都生活在暴力教育的阴影下,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该是怎样一个未来?为人父母者,当你面对孩子,想要举起拳头时,内心里要毫不留情地对自己断喝一声——住手!

(本文为贾容韬原创,节选自贾容韬新著《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好爸爸贾容韬教子手记》 )


作者简介:

贾容韬,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中国家庭教育十佳公益人物,家庭教育畅销书《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作者,和润万青首席专家。

      

2005年9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接受国家领导人接见,并被授予“中华世纪英才人物”称号。2008年11月,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12年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中国家庭教育十佳公益人物”。

      

贾容韬作为家庭教育的耕耘者、开拓者,投身家庭教育13年,不仅使自己上高中时倒数第一的孩子考入全国重点大学,而且帮助1000余名厌学儿童喜欢上了学习并进入优等生行列,900余名网瘾少年走出了网络虚拟世界,800余名网瘾少年戒除了网瘾,200余名辍学孩子重返校园。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好爸爸贾容韬教子手记》  贾容韬/著  作家出版社  2013.1)

延伸阅读:

教育如同喂鸡

你对了,又能怎样?

家是最好的学校

其实,教育可以像呼吸一样简单!

写给孩子,关于成长的九封信!

改变孩子,先要改变父母的十大理由

做称职的家长: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怎样做父母

怎样让孩子聪明能干?这些原则要牢记!

一位中学生给父母的十二条建议

一位考上清华的学霸,给中国父母的8个忠告!

你知道吗?孩子也在“望父成龙”“望母成凤”

一位副教授对刚考入大学的女儿提出九条忠告,感动千万父母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