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爸爸去哪了 ——《摔跤吧!爸爸》家庭教育启示

2017-06-07 邵长宇 校长传媒

点击上面↑↑↑蓝色“校长传媒”免费订阅

【邵长宇专栏】

爸爸去哪了

——《摔跤吧!爸爸》家庭教育启示

文|邵长宇(山东临沂半程中学副校长 七年级二班班主任)

 

近期,《摔跤吧!爸爸》像风一样席卷了当下的中国朋友圈,引发了中国爸爸的反思,也触动了中国家庭教育的神经。


这部印度电影源自一个真实的故事:爸爸如何把两位女儿,培养成全国冠军和金牌获得者的艰辛历程。父亲马哈维亚·辛格·珀尕曾是印度的摔跤冠军,因生活所迫放弃摔跤。从此他希望有一个儿子可以帮他完成梦想——赢得世界级金牌。但命运跟他开了一个玩笑,他连续得了四个女儿。原本以为梦想就此破碎,却意外发现女儿身上的惊人天赋。他不愿女儿像其他女孩一样只能洗衣做饭过一生,于是跟妻子说:给我一年的时间,如果不可以,我就放弃。妻子答应了,从此以后,他严格按照摔跤手的标准训练两个女儿:换掉裙子 、剪掉长发,开始进行魔鬼式的摔跤练习。训练过程很辛苦,女儿几度反抗无果,甚至对父亲怀恨在心。


孩子的无奈反抗、家乡人诧异的眼光、封建的世俗观念,在爸爸的坚定的梦想前面不堪一击。


冷眼、嘲笑、质疑、侮辱,没有让父亲退缩,他迎着风雨向前跑,他坚信:不经历磨难怎能看到生命的广阔,命运无法让我们跪地求饶,与其苟延残喘不如尽情的燃烧。这就是一个爸爸的追梦赤子心。


电影已经上映有一段时间了,引发的热议却持续不断,人们围绕着家庭、教育、梦想在比较在议论,我想我们更应该看到摔跤背后的爸爸。


“爸爸”,一个世界发音相同的称呼,在国内,为何喊出了不同“声音”?


爸爸去哪了?


重庆晨报舆情调查中心,对2180名重庆市民进行了一项有关家庭教育的调查,结果显示,81%的受访市民感觉当前社会父亲教育缺失现象普遍,其中,24%的人觉得非常普遍,57%的人觉得比较普遍。


这样的调查结果并不偶然,从许多专家观点和调研结果来看,在家庭教育方面,父亲参与程度都非常有限。以开家长会为例,“来的七八成都是妈妈,很少看到爸爸的身影。”一位小学班主任说。而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父亲的缺席更为严重。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数据显示,在被问到“心情不好时,谁最能理解、安慰你”时,仅有10%的少年儿童选择了父亲,排在第四位;在被问到“空闲时间,你和谁在一起的时间最长”时,仅有6.9%的少年儿童选择了父亲,排在第五位。


新浪网曾经就亲子关系问题做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在1988名被调查者中,60.7%的网友认为“现在的孩子缺失父教”,26.3%的网友觉得“不好说”;在回答“你的成长过程中,谁承担了更多教育责任”时,46.9%的网友选择了母亲,28.7%表示“父母均担”,11.4%选择其他,仅有13%表示是父亲。


“尴尬的排名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父亲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折射出父亲远离孩子情感中心的实际。当孩子需要一个人的陪伴,而父亲的形象不是让他心生暖意的感觉,他自然会选择别的对象加以替代。”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


近年来,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一些案例更值得我们深思。


台湾一位16岁的向姓少年向其母索讨6万元不成,竟伙同17岁李姓少年痛殴母亲,持水果刀朝她颈部划去,致母死亡,随后逃跑。


福州警方发现一女被害人谢某死在一所中学教职工宿舍内,其22岁儿子吴谢宇有重大作案嫌疑,警方悬赏缉捕。


肥城市汶阳镇发生一起惨剧,两少年当街打死一位70岁的流浪老人。警方通报称两个少年一个是2002年出生的,一个是1999年出生的,目前,因涉嫌故意杀人被刑事拘留。


……


数据显示,有关学生伤害欺凌杀人的案件成上升趋势。这类事件大多发生在初高中学段、案件性质比较恶劣,社会关注度较高、社会负面影响大,教育破坏力强,个体成长影响深远。一类是学生对父母,一类是学生对学生,一类是学生对老师。同时,随着自媒体的快速发展,这样的事情一旦发生,传播速度极快,造成的社会影响极大,衍生的社会效应极坏。这时候,学校和家庭,教育和老师也被快速的拽到暴风舆论的中心,一堆堆力如钢刃的问题直刺心脏?


哪里的?哪个学校的?学校是怎么教的?老师是怎么管的?学生天天在学校里,老师不好教育教育吗?我们上学时哪有这些事情?教育的失败?……面对这些疑问和质疑,学校教育成为众矢之的,广大教师备受指责。


案例的教训是惨痛的。不可否认,当前的教育存在一些问题,改革滞后当前生产力的发展,学校教育的部分功能出现了缺失,教育在某一方面可能走偏了。

    

我们也看到,如今,学生可以反抗教师,家长可以批评教师,社会可以质疑教师,对于教师自身来说,有苦说不出,被太多人误解。看似平常的常规管理都被学生和家长贴上体罚变相体罚的标签。教育显得无能为力,教师更是束手无策。


但是,透过每个案例的脉络都清楚看到事件的发生不是无缘无故的,它的背后都存在一个问题孩子,而问题孩子的背后都会牵出一个问题家庭。

    

第一个案例,生父从小失联,和母亲一起生活,单亲家庭。

    

第二个案例,父亲病逝,和母亲相依为命。

    

第三个案例中的两个孩子都成长在单亲家庭。14岁的孩子,父亲和母亲离婚已有十年,和奶奶生活。而另一位16岁的惹祸少年,“他奶奶80多了,他妈改嫁了,他爸去世了。”


如果说,我们要追问事件发生的根源的话,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就是问题的源头。


这些孩子大多生活在一个不幸的家庭——单亲家庭。


且看,这些家庭中父亲是缺位的,父爱是缺失的。父亲不管不问,要么一走了之,要么长期失联,哪里有关心关爱,何谈成长期、叛逆期的正确引导?这种现象,在农村更难以想象,父母的文化水平低,不知道去和子女沟通交流,造成孩子爱钻牛角尖,性格内向极端。如果家庭中充满了暴力、冷漠,孩子们也更容易具有攻击性,更有一部分家长忙于工作生计,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管教孩子,这些孩子沉迷于网络,各种青春叛逆题材电影、网络游戏为日后的成长埋下苦果。


从三个案例来看,他们的家庭教育是失败的,这样的孩子是可怜也是可悲的。


美国哈佛大学有一个对单亲家庭的研究,表明90%以上的儿童问题与父亲教育的缺失有关。而美国父道组织的调查数据则显示,70%的少年犯出自单亲家庭,美国60%的强奸犯、72%的少年凶杀犯、70%的长期服役犯人来自无父家庭,90%的无家可归和离家出走的孩子来自无父家庭,戒毒中心有75%的青少年来自无父家庭,80%的强奸犯的动机来源于无父家庭转移的愤怒。


山东省高院的一份数据显示,2012年到2014年,全省法院共判处未成年罪犯6169人。据统计,在山东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服刑的未成年犯,主要涉及三种犯罪类型,分别是暴力型、淫欲型、财产型。暴力型犯罪主要包括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抢劫、敲诈勒索等;强奸、强迫卖淫等属淫欲性犯罪;而财产型犯罪主要是指盗窃。每个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犯罪形式、动机不尽相同。但有数据显示,八成青少年犯罪案件都属于“问题家庭”。


单亲就意味着缺失,这种缺失不仅仅是父亲角色的缺失,更重要的是他们生命成长元素的缺失。他们的童年被雾霾所笼罩,生活被溺爱或者无爱所浸染,心灵被孤独侵蚀 。幼小的生命是灰色的,不是多彩的;他们的生命与完美无缘,他们的成长与残缺相伴。


专家认为90%以上的儿童问题与父亲教育缺失有关。

   

很多研究和事实都表明,缺乏父爱对孩子的成长极其不利。美国的两位学者曾经合作主持了“全国青年纵向研究”,该研究对6403名14岁至23岁的男孩进行连续追踪,直至他们30岁。研究发现,与单亲母亲一起生活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暴力行为。


学校教育弥补不了家庭教育的失败,更不应该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尤其是把家庭教育失败后的责任全推给学校。学校教育应该有自己的底线和界限,应该让那些失败的家长承担他应该承担的责任。


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父亲的味道是苦涩的,不要让父亲的背影,成为孩子生命中的阴影。


《摔跤吧!爸爸》,一部电影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摔跤的背后站立着一位执着爸爸,奖杯的荣誉承载着一个家庭的梦想。正是有了这样一位爸爸,教育才呈现的如此斑斓;正是有了这样一个梦想,生命才变得如此灿烂。


爸爸在哪儿?


爸爸就在家庭的正中间,就在教育的正前方,就在生命的正中央。

(本文为邵长宇副校长原创投稿)

延伸阅读:

孩子,考好考坏,妈妈都等你回家吃饭!

人生的结果,都与童年相关!

校园的芦苇

24个培育孩子的机会

教育就是唤醒智慧

激发孩子内驱力的三重境界

打“龙”记:别让孩子的心灵里结出了伤疤!

教师不妨看脸色“行事”

万祖婵:坚强的阿妹

中国教育的希望,取决于能否留住35岁以上的这批教师!

反省自己——家长要补的功课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