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改变你对孩子的语言,你就会成就一个完全不同人生的孩子

2017-11-10 陈虹 家教问诊 校长传媒

点击上面蓝色↑↑↑“校长传媒”免费订阅

【陈虹专栏】

改变你对孩子的语言,你就会成就一个完全不同人生的孩子

原创作者| 陈虹

本文为陈虹原创,首发微信公众号“家教问诊-ID:jiajiaowenzhen”,校长传媒获得原创作者授权发布


嘉宾简介

陈虹,女,1995年开始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编审,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曾主持教育部重大调研项目“我国六省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及“我国十省市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状况调查”。


很有趣的是家长们聊起自己的孩子时,通常一下子想到让自己“着急”的地方。但事实上,孩子的优点和缺点一样,都是他们品质的一部分。通常家长更容易关注孩子的缺点,更注重矫正这些也许对孩子的未来有伤害的弱点。但孩子的优点与这些缺点一样真实,优点也要家长们重视。


比如:爱玩、管不住自己、学习不是很好、不如小时候听话、快考试了没紧张感、眼高手低的小捣蛋、学习上有点不积极、有时感觉都是缺点,这很正常。但我们现在提出,更多去从“双方面”去看孩子:就是对待孩子的一件事情,从两个方面去看,结果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和结局。因为,如果能从事件中激发出孩子好的行为,愉快的体验,孩子好的品行容易形成。如果家长们一下子想到孩子们“自理、孝顺、敬老爱幼、懂得分享......”,这就很好。


当孩子做不该做的事情时对他说“不、不行或不好”,这通常是大人的第一反应。这是设置限制的表现。让孩子处在被批评和贬低中,对孩子有破坏性影响。把一点儿差错放大,会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失败或可能失败的打击,产生低自尊倾向,毁掉孩子享受快乐的可能性。然而,家长常常对孩子的低自尊不能察觉,还在使劲说孩子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在低自尊的状态下,孩子是无法真正感受到力量的,甚至是无法感受到“爱”的。


过多关注孩子做事情的结果,然后又对结果中失败的关注远远大于对结果中成功的关注,紧接着是不满意,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导致孩子感受不到或没有机会享受学习过程和生活旅途的快乐。


学生如果形成习惯,眼里看到的永远是结果的名次、奖项、被批评还是被表扬,或是结果本身,也就是当结果成为孩子心中的中心时,拖孩子后腿的将是孩子内心对结果失败的极度恐惧。孩子很难真正享受做这件事情的过程,如懂得越来越多知识的乐趣。每当要去争取这个结果时,孩子都会感受到过度的压力,而无暇顾及点滴的成长和进步。


与大家一起来分享下面一个小故事:


凯文今年1岁5个月,妈妈抱着他进电梯。刚进电梯,凯文就伸出小手去按电梯钮。通常在国内大人的反应是,拉住小孩子的手说“别动”,结果小孩子吵着非要动,大人说“不听话就不带你出去了”,小孩就叫起来,或踢腿踹脚,大人便训斥说“你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有的家长甚至还打孩子的小手。孩子吓得够呛,大人也不高兴,觉得孩子不听话,场面很尴尬。


而凯文妈妈却不然。凯文小手一伸,妈妈就把他的小手停在快要按着钮的位置(但碰不上钮),说出那个钮的数字,如“10”。凯文小手一换位置,妈妈就随着凯文指向的数字而说出另外一个数字。凯文有时会在一个数字上指好几次,妈妈就重复说出那个数字,凯文高兴得嘎嘎笑,妈妈也快乐地抚摸凯文的小手。结果,凯文很满足地“按”了按钮(但他实际没按到),满足了好奇心,妈妈很欣赏小凯文,因为小凯文增添了对周围东西的兴趣。


从上面故事中得出:对待同样的事件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方式,“不”的方法只会使孩子知道这个“不行、不可以和不好”,结果可能是“孩子的小手被打”,很尴尬;而后面那个“可以怎样”的做法,不仅能使孩子知道这个“不行、不可以和不好”,更重要的是它能引导和告诉孩子在“不行、不可以和不好”的情况下“可以怎样”就能“行、可以、好或更好”,结果是孩子的“小手被抚摸”,很快乐。


凯文不但知道了这个钮不要按,而且还知道了这个钮有更多的意义。所以,他将对钮的意义产生兴趣,而不是按钮本身。在这种积极情感下,孩子的智力资源得到了智慧的开发和有效的积累。


再来分享这一个小故事:


前天,我在商店,看到一位妈妈和儿子,儿子大约十几岁,儿子说:我想买这个饼干,妈妈说:不行,这个太硬,有什么好吃的。儿子又转了几个柜台,说:我想买这个水,妈妈说:不行,这个水没营养。儿子又走了几步,说:那这个肠能买吗?妈妈说:不能买,因为我们应该吃鲜肉。结果,妈妈脾气上来了,说:都是为你好,结果你还什么都不要。孩子说:我想要的你不同意,我为什么非得同意你给我买的。结果儿子和妈妈都不高兴了。各走各的。这时,孩子爸爸替孩子说了话:行了,让儿子自己挑吧。妈妈说:你别瞎说。


我们提出,如果孩子的需要没有本质的错误,你尽量答应他。而不要一上来就不同意,等孩子大吵大闹时你再同意,让孩子形成了二种意识:一种意识是:爹妈老是不同意我,我怎么做都不对;一种意识是:我得和他们“干”“争”。不干不争,是得不到的。所以,建议家长们,如果孩子的要求没原则上的错误,不要老是说:不行。你不对。这样做不对。因为,这种说法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积极情感,不利于促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这是今天强调的培育积极情感要注意的重要方面。


5岁孩子在晚上20:30大哭,原因孩子没穿鞋在地上玩球,妈妈非要让孩子穿鞋,结果两人出现矛盾引发孩子大哭,妈妈大叫。妈妈一直说:穿不穿?穿上!不穿是不是?不穿就不让你玩球。你老是不穿鞋,你要是不穿鞋,以后白天也不带你出动玩,在外面你也不穿鞋。你这是什么坏毛病呀。孩子说:妈妈,我一会穿行吗?妈妈怒呵:不行,马上给我穿上!妈妈不停地大声说,孩子哇哇大哭。


在此情境下,我对孩子父亲说:你过去,别让妈妈大叫了,越叫孩子越怕,而且大晚上的,孩子就要睡了,难道你们想让孩子哭着睡着吗,那孩子一定是在噩梦中睡去,实现不了积极心理学希望的让孩子带着美好的记忆入睡,她醒来时才会憧憬美好一天的到来,也才会觉得总会有好事发生。你走过去这样做,用眼神或动作示意妈妈别再出声,然后,你用手拿起孩子的脚,帮他把鞋穿上,如果他争执,你可稍侯一会,用手抚摸孩子的腿和脚,让孩子感到有安全感,然后再给他穿,如果他还争执,只需轻轻说:“穿上鞋,孩子,穿上鞋脚不会冷,而且有礼貌。穿鞋是个好习惯。”当孩子以后在某时刻能主动要求穿鞋,或他自己主动穿鞋时,家长应立即给予肯定和鼓励,鼓励这个家长所希望的行为,孩子就会逐渐形成穿鞋是个好习惯、有礼貌的概念。


建议大家

1.不说的语言层次是:讨厌,淘气,捣乱,烦人,累人,罚站(抄),笨,傻,蠢,差,窝囊,马虎,浮躁,骗人,撒谎,蔫坏,让人失望,老失败,拖后腿,很糟糕这个语言层次的特点是:负向肯孩子,降低孩子自尊。


2.禁说的语言层次是:混蛋、滚出去,不要脸,让警察抓你,抽你,打死你,不要你了,都不理你,把你扔了这个层次的特征是:属于恶语,是剥夺孩子的爱和归属的。


3.少说的语言层次:不行,不好,不是,不对,别动,没长性,没出息,不听话,不努力,不求上进,不认真,不专心,不细心,不检查,不争气,考不上,没救了,不理想,不能做,不想干,不愿意,做不了,搞不好,一天不如一天,都不会其特征是:误解、制止孩子的行为,表现为不相信孩子、否定孩子。


4.建议家长们多说:行,好,是,对,可以,试试,能做,想干,认真,努力,做得了,能坚持,会成功这种语言层次的特征是:先正向肯定孩子,再指出“NO”的原因,并提出建议,让孩子感到我是有希望,我是被认可、被肯定、被尊重的。


这四个语言层次,家长可对照自己的语言风格,看自己常说属于哪个层次的话,将来希望自己提高哪具层次的话,如果更有心的家长,建议总说下面这个层次的话:我同意,我欣赏,我尊重,我期待,我相信,我理解,有道理,有新意,有收获,有希望,有提高,有进步,有本事,有能力,是有原因的这个层次的话充分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正向期待,对孩子的信任,而且这样的家长总是能给孩子提出指向未来的建议和有目标效果的行为,总是能帮助孩子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上起到作用。达到激励、引导孩子的目的,能够有效引导孩子去自我实现。因为孩子的成长,还是要靠孩子自己,我们家长只是助其一臂之力。今天的重点是:语言的五个层次,总说、多说、少说、不说、禁说。


一位家长常常描述自己的儿子(儿子现在30岁,已经结婚,并已有了一个2岁的儿子):“我儿子小的时候,周围邻居都喜欢他,他特别爱说话,是人见人爱的类型,可长到七八岁。上了小学,却不爱说话了,见人也不爱理,变得不听话、没礼貌了。”儿子变得“不爱说话,不爱理人,不听话、没礼貌”的原因,这个家长从来不曾想过,在孩子六七到30岁这将近25年的成长经历中,就是因为自己对孩子的几次语言羞辱,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可怕的记忆,导致孩子再也不敢“爱说话,人见人爱”了。


儿子回忆说,一次,他和邻居小朋友一起玩摇控电动车,小朋友把自己的电动车天线给拔出来了,车不受摇控,所以不能动了,他告诉了小朋友妈妈,说:阿姨,他把的我天线拔出来了。小朋友妈妈批评小朋友,结果小朋友哭了。妈妈一看,不分青红皂白,把我一拖,大声斥责:“什么时候学会告状了,该学的不学,坏毛病倒学得挺快。以后,不该说的别瞎说。”我当时不知我错在哪里,心理特别不明白,我的车天线坏了,如果告诉妈妈,妈妈会非常生气,说我玩什么都不小心。所以,我选择去告诉小朋友妈妈,没想到告诉小朋友妈妈也是不对的,我为什么不能告诉小朋友妈妈呢?那么,这个天线坏了我应该怎么办呢?我当时感到既莫名其妙,又不知所措,害怕极了。我特别希望,妈妈可以告诉我,我当时应该怎么办,比如,你可以和小朋友一起试试,也许天线只是虚着,还可以连上,或没关系,天线坏了,还可以用手动推着玩,或你先和小朋友一起玩小朋友那个,妈妈看看能不能帮助你修好,总之,家长给我一个下一步怎么做的指导,我会清楚要做什么,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困难。但我太小,不知道怎么问,也不知道问了之后会得到妈妈什么反馈,所以,把不解和害怕压在心里,一压就是二十多年。


还有一次,几位叔叔阿姨来我家里做客,我听说有人要来我家串门儿,特别高兴,在屋里跑来跑去。妈妈为了迎接客人,边收拾屋子,边对我说:你就是人来疯,这人还没来呢,你就疯起来了,待会儿人来了,不知你怎么疯呢。我可告诉你,如果客人来了,你别闹,到一边呆着去,大人说话,你别往前凑。可我心里还是很高兴,因为我非常喜欢有客人到家里来,尤其里面有一位叔叔,他每次来都抱着我转圈,给我讲笑话、讲故事,还给我带非常好玩的小礼物,我特别喜欢他。


当门被敲响时,我飞奔过去开门,没想到和妈妈开门的时候撞到了一起,我的头被门撞了一个大包,疼得差点哭了,本来被撞就被吓了一跳,还没缓过神儿来,就被妈妈往边上用力一拽,又差点摔倒,只听妈妈对客人说:“我这孩子就是人来疯,家里一有人,就不知天高地厚了,别理他。请进请进。”结果大人们呼啦啦地进了屋,而我一人孤伶伶地被冷落在门角上,为了迎接客人头上撞了个包,还被妈妈羞辱(当着众外人面被拽和被说)。满腔的热情、友善和快乐顿时化为乌有,心里像被泼了一瓢冷水,冷冰冰的。虽然我当时只有五六岁,但这种感觉却难以忘记。


我怯生生地走过去,走到我喜欢的叔叔那里,边走边小心观察妈妈的表情,生怕妈妈再说我,果然,还没等我走到叔叔身边,妈妈就嘱咐:你这个小人来疯,别捣乱啊,大人这都在说话呢。然后又冲着所有客人毫无顾忌地说:你看,我这孩子小时候挺招人喜欢,越大越招人烦了。越来越没礼貌,大人说话他总插话。哪里不让他去,他非去哪里。什么不让他做,他非做。你看刚才还撞了大包,说完随手撩起我的头发,让大家看。引得全场的人哈哈大笑,只有我一人感到无地自容,羞辱万分,我感到自己是一个坏孩子,不但不招人喜欢,而且还招人讨厌,简直像个小丑;头本来撞了大包,心里就挺伤心,多希望大人们安慰或抚摸一下,他们不但不安慰和抚摸我,却还拿我的痛苦和难堪当成快乐的事。好在,那个叔叔还搂了我一下,让我略微解脱了一点尴尬。我伤心地想:我再也不和大人们在一起了,我再也不那么热情地迎接你们了。那个场景我永远不能忘记,大人们的笑声是我痛苦的回忆,那一幕引发了我后来在大人面前和在众人面前的自卑感,只要有大人在身边看着我,或让我在众人面前做什么事,我都会感到无地自容、束手无策。


久而久之,这位儿子就变得“不爱说话,不爱理人”了,更显得“不听话、没礼貌”了,因为,来人时他就躲进自己房间,生怕再被批评或再被取笑。试问:是孩子不想说话、不想理人、不听话、没礼貌了,还是有什么原因让孩子变得“不说话、不理人、不听话、没礼貌”了,是孩子“自己变坏”了,还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变坏”了?这个“变坏”的过程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们应该警醒,不能口无遮掩,随便乱说!

这个案例中儿子的可怕记忆,是妈妈的话“你是人来疯、你老是闹、你不知天高地厚、你越大越招人烦、越来越没礼貌”等导致孩子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孩子,更倾向于抵制自己的情绪反应,尽管这些孩子有时看上去战胜了早期妈妈“羞辱性”语言带来的创伤,能够看上去挺好地学习、生活着,也会客客气气地接人待物,但是,那些隐藏的记忆继续纠缠和折磨着孩子,那些创伤性经验给孩子们的情绪上带来烦恼,这些创伤压抑着孩子们,难以愈合。


这位儿子说:现在,我有了儿子,刚刚2岁,他很幸运,他爸爸懂得了要用积极语言养育孩子,我一定不要让我儿时心灵上的痛苦重演。从这话可以看出,儿时的创伤一直埋在他的心里,他在“在大人面前说话,或在众人面前做事”这个事情上,产生了神经质。神经质也许是一种条件反射,产生于几乎不可能做出区别判断的情况下,比如上面这例中儿子不能预测母亲变化无常的反应,如果孩子不能确定应该期待表扬还是惩罚的时候,孩子们会感到失望、焦虑和抑郁。自我惩罚的方式可以是感到羞耻(变得在大人面前和在众人面前感到自卑、无地自容、束手无策)或自我厌恶(感到自己是一个坏孩子,不招人喜欢,招人讨厌,像个小丑),也可以是剥夺自己渴望的东西(比如不去和那位自己喜爱的叔叔亲近,不再热情对待他人)。

神经症源于惩罚的教养方式(因为“不良行为”而惩罚孩子)。惩罚是指那些用来降低将来行为出现的可能性事件,惩罚可以减少“不良行为”,但是效果是暂时的,斯金纳强调成功的行为塑造和控制应该使用潜在的强化,而不是惩罚。


更何况,有时,在成人眼里的“不良行为”换个角度看,也许就成了孩子的优秀品质。如我们试着把孩子“在来人前来回跑、高声说话”定义为“愉快”,把孩子“冲过去给客人开门”定义成孩子是表达“热情”,把孩子“想和他所喜爱的叔叔说话”看成是“会表达爱及友善”,那么,孩子就是一个“快乐的、热情的、内心有爱的、友善的”孩子。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待孩子,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将会完全不同,家长的语言也将会完全不同,孩子也将会有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


因为这个父亲曾经被骂成人来疯,所以,他作父亲时警醒了,不再想让孩子成为自己小时候那样的孩子。我们其他的家长们,也要体会到孩子的内心。千万别用自己小时候被别人“骂”的经历去“骂”自己的孩子。

延伸阅读:

怎样做父母

怎样做好初中生家长?她的演讲让万千父母豁然开朗

情绪要管理,生活在继续

父母这样说话,孩子一天比一天优秀

爸爸妈妈这样说话,孩子肯定会很懂事

父母这样跟孩子说话,孩子才会更聪明!

教师和学生说话的艺术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