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大毕业生拉黑父母6年令人深思:你饶不了父母,良心也饶不了你!

槽值 萍老师 校长传媒 2021-09-22

点击上面蓝色↑↑↑“校长传媒”免费订阅

北大毕业生拉黑父母6年,12年春节不归,背后的原因让人深思

原创作者|槽值 新东方家庭教育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槽值”(ID:caozhi163),版权归原创作者槽值所有


近期上映的《神秘巨星》获取了许多观众的眼泪,与其说它是一部励志片,不如说它是一部温暖的家庭片。


电影里爱唱歌的女孩,最后获奖时,却说了这样一句话:其实真正的神秘巨星,是我的母亲。



为什么这样说?


女孩的父亲和母亲,恰巧是家庭教育的两极,父亲想立威信,稍不顺意,就要打骂家人;


母亲让家人快乐,给孩子自由,为了女儿的梦想,她敢挑战丈夫的权威,偷拿他的钱给女儿买吉他,为了送女儿电脑,她卖掉了唯一的项链。


而许多中国父母,中和了影片中的父母亲的形象。


他们爱自己的孩子,却没有掌握良好的方法,不敢鼓励孩子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舍不得打孩子,不敢轻易砸碎孩子的东西,却常用语言作武器,每一句话都打在了孩子心上。


北大毕业的留学生王猛(化名),最近写了篇万字长文,发给了要好的朋友,告诫年轻的父母“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从小到大,他连按自己意愿选择衣服的权利都没有,几乎所有的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和审美来置办。


五六年级时,王猛参加完奥数考试,发现自己的文件夹被人涂抹、被人划坏,满腹委屈。但回到家后没人给他安慰,母亲反而说:现在你知道外面世界的精彩了吧!


小时候,他因不会剥鸡蛋遭到同学取笑,后来亲戚知道了,自己又被嘲笑N次,父母的反应总是:这有啥大不了的。


但这些都成了王猛心里过不去的坎儿。


在外求学过程中,王猛有段时间总会想起这些事,注意力难以集中,于是他去心理咨询。


第一次咨询,他足足讲了6个多小时,“咨询师说我几乎有了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所有症状”,但父母一直不以为然。


从12年前开始,他不再回家过年;6年前,他写了封“决裂信”给家人,并拉黑父母;他甚至准备去念心理学的博士,好解决自己因长期压抑产生的心理问题。


在采访中他说,自己的性格弱点“内向,敏感,不善交际”。“父母的爱其实是伤害,过去的经历无法与我的认知调和。”


父亲也说,过去自己在任何事上都一律以大原则来要求儿子,要求他对任何人都该与人为善,却忽略了凡事都有不同。


有人在新闻的评论区说,现代教育的误区是,体罚教育减少了,语言暴力却增加了。


很多父母都不知道,那些脱口而出的话,可能对孩子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我这都是为了你好


这是父母强迫孩子的“黄金理由”。


无论要求有多过分,只要苦口婆心地说出这一句,就占领了道德的制高点。


大学不让谈恋爱,是为你好;毕业之后就催你结婚,也是为你好。


小时候,让你努力奋斗是为你好;长大后,让你回家找安稳的工作也是为你好。


父母认为的好和孩子认为的好,可能差了半个世纪。


傅首尔在《奇葩说》中讲到,自己给儿子买了两千多块的鞋,儿子说丑。还质问她为什么没有铠甲勇士的图案,那是世界上最帅的鞋,最帅的鞋35块钱一双。



教育专家孙德萱也讲过这样一个例子:


孩子的母亲成长在单亲家庭,非常渴望家庭完整。


丈夫有了外遇,她坚持不离婚。


每当孩子不听话,她都会把这件事拿出来说:“都是为了你,我才没和你爸爸离婚,都是为了你,我把自己的爱好全放下了。”


听到这样的话,女儿总是很内疚,只能乖乖听话。


怨怼和指责中成长的孩子,对别人愧疚、抱歉、自己却没有主见。


家长都会带有这种逻辑: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为什么不领情?


孩子则想,我为你的要求努力了这么多,你为什么还不满意?


你看看人家孩子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


尽管心里总认为宝贝还是自家的好,言语上却不肯让孩子骄傲:


别人的孩子学习好、长得美、会乐器、会舞蹈,是完美的白天鹅,你看看你。


吃穿和差的比,学习和好的比;


自己这辈子没多大成就,总让孩子以后争口气。


从没要求自己升职加薪,却把精力都放在催促孩子年级第一上面。


考到第一也不苟言笑,更不会对外夸耀一句两句,继续保持不能骄傲。



在父母的比较中,孩子会自然地产生一种逆反情绪,为什么妈妈会更喜欢别人的小孩?


安徽的小韩非常不满妈妈总是夸奖别人家的孩子小蒋。


“你看和你一起上学的小蒋,脾气好、成绩好,工作也好……”


妈妈本是想让孩子增加一些紧迫感,没想到小韩却生气地要到小蒋家里去闹事,直到警察来了才拦住。



比较,是最容易让人产生自卑感的行为。在一条育儿话题微博下,有无数网友的留言:


“在外人面前父母从来不夸我,我爸妈总是对所有人说我成绩一般,即使大家都知道我小升初全校第一。那时候我11岁,不理解为什么我的第一名在他们眼里属于一般。”


“他们只告诉我,人应该谦虚,万一你读中学的时候成绩下降了,原来的第一就显得丢人。”



没错,我的第一越来越少,最后永远都不会得第一了。”


别听你妈的,她不懂


性学专家潘绥铭在十多年的调查中发现,夫妻爱情在持续减少。过去那种“两只小白兔相拥互暖”的夫妻恩爱,越来越多地走向“两只刺猬被塞进一个洞”的“窝里斗”。


激情如同烟火般易逝,生活磨碎了所有光鲜亮丽后,剩下的就是柴米油盐。


往往有人沉迷于爱情的亢奋,接受不了这种常态,开始互相指责、互相埋怨。


“晴格格”王艳带着儿子球球,参加真人秀。球球对妈妈的无礼,叫人惊讶。



球球和妈妈顶撞,骂妈妈是猪头,十一岁的孩子了,稍不顺意还只会用哭闹来解决。


球球说妈妈,唯一的优点就是长得漂亮。并且认为妈妈小气,爸爸每次零花钱给到两到三万,妈妈却只给一千。


这些话不像一个七岁孩子的原创,更像是夫妻间相互指责的用词。通过球球对妈妈的吐槽,不难想象王艳在家中的地位。


在孩子面前,父母的教育理念应该保持一致,当着孩子面指责对方,会在孩子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


久而久之,孩子能够意识到家里谁说了算,而父母中稍微弱势的那一方也会失去在孩子心中的权威。

 

我是你爸(妈)!


有些爸妈认为,家长的责任来源于父母的身份,权威也得来源于“父亲大人”“母亲大人”的身份。


《爸爸去哪儿》第三季中,林永健和夏克立要带着几个孩子排练节目,四岁的大骏没有及时执行林永健的指令,林永健当众训斥了他。



大骏反问道:“你是魔鬼吗?”林永健则更加高声地批评道:“我是你爹。”



之后林永健愤然走出屋子,留下夏克立带着孩子们排练。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是因为许多道理他自己是不会懂的,需要父母去引导、去纠正,告诉他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


但当偷懒似的喊出“我是你爹”,父亲温暖的部分已经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是一个严厉冷酷的命令者。


中国式亲子关系里讲究“孝顺”,“顺”的精髓就在于父母无上的权威。


把“我是你爹”挂在嘴边也是为了时刻保持这种不平等关系。


中国式孩子从小就很怕父亲,听到父亲叫自己的名字,总是颤抖着过去,看到他发的微信和短信,心里会先一惊,做事情的时候首先会想到,会不会惹爸爸生气。



有人认为,我养着孩子好吃好喝,他就必须听我的话,不听话,我就应该打他。


可仔细想一想,这不是驯化动物的逻辑吗?


“我是你爸(妈)”这句话隐藏的潜台词是,我是你的主人,你的老板,你的饲养者,而你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听话。

生你有什么用?


某位网友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她小的时候爸爸出轨,抛弃了她和妈妈。


她妈妈好像变了一个人,从那时起,她对于妈妈唯一的价值就是去向父亲要钱。


要不来钱的时候,妈妈就会说“生你有什么用”“和你爸一样没良心的东西”。


她说,每次听到妈妈的训斥,都认为自己的生命毫无意义了。


“生你有什么用?”,俨然已经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工具。


沈阳拘留中心的几名青少年在接受采访时都提到了被父母骂的经历。



“妈妈每天骂我,经常让我去死。”


“说我没用,说我是废物。”


“从来都没夸过我,他骂我最多的就是猪脑子。”


恶语是一把钝刀子,割一下不觉得疼,可当你发现疼痛时,已经遍体鳞伤。


看过胡适的一段话,可以送给这样的父母:


“我想这个孩子自己并不曾自由主张要生在我家,我们做父的不征得他的同意,就糊里糊涂地给了他一条生命。况且我们也并不曾有意送给他这条生命。我们即无意,如何能居功?如何能自以为有恩于他?”

为什么他只欺负你


孩子受了委屈,想对父母倾诉,结果却被父母指责,“为什么他只欺负了你?”、“你怎么这么没用?”


当孩子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很多家长会习惯于从自家孩子身上找原因。


知乎上有位家长在评论区写下了一个故事:


女儿最近总是对好朋友发脾气,每次那个小女孩都很委屈地去找妈妈求安慰,看着非常让人心疼。


所以这位家长每次都批评自己的女儿,并让女儿向朋友道歉。


结果有一次亲眼见到,女儿很高兴和她分享自己的玩具,可是当女儿想要玩她的球时,小女孩却坚决不给,还说“就不给你玩”。


女儿大哭起来,她才知道自己错怪了女儿。


父母这样对待受伤的孩子,只能让孩子认为父母是不可靠的、不值得信赖的,渐渐地,亲子之间的距离也会越来越疏远。



正如某些性侵事件发生时,父母没有去关心,反而指责孩子,是不是你穿的太暴露,是不是你勾引了他?


本以为家是遮蔽风雨的地方,没想到最大的风浪都是爸妈亲手给的。如果说来自社会的羞辱是女生自卑自闭的起点,那父母的若无其事则封死了孩子和外界沟通的最后一丝可能。


受到伤害不是最可悲的,最可悲的是父母逼着孩子去为伤害道歉。

你个小孩,懂什么?


小时候我常被亲戚问“爸爸妈妈你喜欢哪一个呀”“如果爸爸妈妈不要你了你怎么办呀”,一度令年幼的我为父母离开而崩溃大哭。


长大了和别人聊起这些事才发现,我不是一个人,十个小孩少说有八个被问过这样莫名其妙的问题,而亲戚的初衷竟然只是开开玩笑,“逗逗小孩而已”。


再后来,看了新闻,发现养尊处优的明星家孩子也不能免于这些不怀好意的玩笑。


郭德纲在颁奖典礼上,当着安吉的面,开胡可沙溢的玩笑。说安吉是胡可和自己的儿子,还说胡可“好客”。


事后接受采访时,胡可说安吉其实知道郭德纲什么意思,但即使不知道,小安吉多少也能判断出周围大人的笑容并非出于善意。



认为小孩什么都不懂的父母,注意不到孩子的敏感和脆弱。


有位女生说,自己的妈妈过年过节的时候,总喜欢当着众多亲戚的面拉住她:“你过来,给叔叔婶婶们讲讲你那件糗事。”


她被迫一遍遍重复自己最丢人的经历,换来亲戚们的哈哈大笑。


她私下里央求妈妈别说了,却被训斥“小孩子,怎么那么好面子。”


很多时候,小孩子不是不懂,只是不太会表达。在成长的过程中,大人曾是唯一的权威。


多希望家长别滥用这种权威。

本文转自网易新闻公众号“槽值”,情感八卦吐槽,能走心也能讲道理的妹子,既能提笔写文,也能教你把妹撩,关注槽值寻找共鸣,治疗你所有不开心。公众号:“槽值”(ID:caozhi163)微博@槽值。


【邓艳萍专栏】

你饶不了父母,良心也饶不了你!

原创作者|邓艳萍老师

本文为邓艳萍老师原创,转载自邓艳萍老师的微信公众号“萍语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最近,一封长信火了。信是北大毕业的美国留学生王猛(化名)写给父母的,他用15000字历数了父母对他的种种伤害。

 

王猛是谁?


如假包换的学霸!他从小成绩冒尖,四川某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被北大生物专业录取,本科后又成功申请了美国一所名校的研究生……可是,12年来他不再回家过春节;并且从6年前,拉黑了父母。

 

父母犯下的错


王猛所讲述的父母,是这样的——


王猛上小学时参加文艺汇演,老师要求全班统一服装穿短裤。但母亲执意要王猛穿着长裤上学。


王猛上奥数班,当他的文件夹被同学划坏,母亲对他说: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了吧!


当王猛在学校遭遇霸凌,母亲要求他“去给老师讲,而且要哭着讲”。


王猛随父母旅行的路上,妈妈对导游反复炫耀自己家的孩子多么优秀。


当王猛因为不会剥鸡蛋被二姨取笑时,父母未曾阻止。


王猛去美国读书时,父母委托一位朋友照顾他,并要求他经常与这位朋友联络。

 

……

 

不得不说,王猛的父母在为孩子包办人生的过程中,的确显得狭隘又世俗,他们企图把孩子驯化成他们想要的模样,且不断逾越父母与子女本应有的边界。

 

可是,即便如此,透过这封信,我还是能窥见典型中国式父母的苦心和善意。


我想起一部自己不愿鼓掌的电影《摔跤吧爸爸》,为了让女儿成为摔跤冠军,马哈维亚不惜剥夺女儿所有与生俱来的柔弱。戏中姑娘的命运,比起王猛,惨多了。

 

没有全错的父母,也没有都对的孩子


世界上所有的争论,站在单个的角度和立场来看,都是对的。对于王猛来说,他记得的是鞭子,父母记得的是糖。所以,没有全错的父母,也没有都对的孩子!


可是,有哪个原生家庭是十全十美的?又有谁家的父母之爱堪称绝对正确的教科书呢?


当然没有!许多父母都还保留着一生难改的习性,或贪便宜,或爱炫耀,或碎碎念。


既然如此,执着地向父母问对错,本来就是一件无趣的事。以父母为镜,成为更好的父母,比这件事要重要得多!


豆瓣上有个拥有10万多名成员的网络讨论小组,名字叫做“父母皆祸害”,我相信他们讨论的话题也并非是不肖和忘本的,可是,这个名字确实让人不寒而栗!


毕竟,父母已老,他们对你犯过的错,看在岁月的份上,就饶了吧!


竖冰不能融化,那是因为温度不够


对于王猛这件事,有人说父母罪大,有人怪孩子心小。其实,最大的问题不是人,而是人与人之间!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的管道,芝麻小事也可以化大。


而最易造成猜忌与隔阂的便是:第一,你不问我不说;第二,你明明没有领会,我却以为你已收到。


比如,在美国读书的第二年,王猛曾经和一个咨询师聊了约6个小时,得到咨询师的反馈是——你几乎具备了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所有症状。然后,王猛将这份诊断报告发给了父母,父母却不以为然。

 

于是,王猛就将这纸报告当作对父母的最后通牒,痛下决心和父母决裂,并从此删掉了父母的联系方式。


天啊,与亲生父母恩断义决,这最后通牒,岂是一纸充斥着诊断术语的心理诊断书能够送达的?这时,哪怕一个越洋电话,也要温暖得多。

 

破冰是需要温度的,有时,坚冰不能融化,是因为你的温度不够。


我想起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的感人一幕,当一心想当摄影师的米尔汉,跪求父亲允许他放弃当工程师时,最后父亲只说了一句话:儿子,买一部专业摄影相机多少钱,钱不够的话我再给你!


很多时候,不要轻易猜忌父母的心,它本来离你很近!如果你觉得很远,那是因为你还没有找到抵达的途径。

 

父母等你来报恩,你却等父母说抱歉


有人说:父母是我们终生难以摆脱的命运。


我承认,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也是毕生的!可是那又怎样?就要相爱相杀吗?


王猛的父母固然有错,但当他们供养你上完北大,又送你去美国留学,这时,向风烛残年的父母追问对错真的比反哺更重要吗?他们还在等你来报恩,你却在等父母说抱歉,一等十二年,半生已过……


我想,一个真正顶天立地的中年儿子,不必回去通牒父母,因为他们早已虚化成你的人生背景。

 

歌德有一句话——人类凭着聪明创造了很多界限,最后用爱把它们全部推倒。是啊,还有什么是爱不能推倒和消融的呢?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带锁的盒子


其实,我很担心的这个越洋声讨父母的王猛,一个已过而立之年还在执着等待父母认错的人,怎样过好这一生?如果父母都不能宽恕,生命中半路相遇的夫妻,商场上狭路相逢的对手,你又能如何安放?


督促父母痛改前非,绝不是人生必须完成的任务!王猛能做的,就是重塑自己的生命,不要将父母的错转嫁到下一代啊!

 

我听说,汶川大地震后,有一种灾后心理辅导是这样的——让经历灾难的人在心中想象一个盒子,把所有与地震相关的影像资料通通装进去,然后,锁起来!


每个人的人生,都需要这样一个带锁的盒子。

 

你饶不了父母,良心也饶不了你


我看过王猛父母接受采访时的陈述,不为人父母,很难读懂其中的凄凉。

 

比如,每年春节前,无论儿子能否收到,王猛的母亲都会给儿子发去短信,询问他是否回家过春节。然而几乎都没有回应,几年来仅有的两次回复也极简极冷,分别是“有事,不回”和“不”。我难以想象,12个春节,王猛的父母是如何在别人的热闹里煎熬过来的!


又比如,王猛不曾回来的这些年,父母搬了四次家,他们丢掉了所有与自己大学相关的书籍或笔记,但唯独没有丢弃的是王猛从小到大的所有物品,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手工,都视若珍宝。


听得出,渐渐老去的父母,在用所有的寂寥时光等他归来。对于他们,没有任何一种囚禁之苦,比得过被儿子冷落12年,又拉黑6年!

 

其实,父母子女,到了最后,都像王朔作品里的那句话一样简单——马锐对爸爸说:“我想告诉你,你是我爸爸,我是你儿子,别的想是什么也不成。”


归来吧王猛!你若饶不了父母,总有一天,良心也饶不了你!

延伸阅读:

北大毕业生拉黑父母:我同情你的遭遇,但憎恶你的残忍

为什么一定要考好学校?一张“乌镇饭局”照告诉你真相!

孩子将来不孝顺的4个信号,第二种必须立即纠正!

不做这7种父母,才能养出孝顺孩子!

一个家庭幸不幸福,取决于这一点

10个经典家庭传统仪式,让孩子一辈子幸福满满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