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兴才:关于教师读书那些鸡毛事

2018-02-26 陈兴才 校长传媒

点击上面蓝色↑↑↑“校长传媒”免费订阅

凌宗伟推荐语:兴才兄此文刊发于某刊,但删节多了些,可以理解。这是原文,似乎更有味道。兴才兄外表温和,不像本人那么毫无顾忌,但骨子里属于另一类的直率,本文即是如此。记得有一回,我与他同在一读书群扒皮,结果同时被踢了出来,蛮有意思的。


【陈兴才专栏】

陈兴才:关于教师读书那些鸡毛事

原创作者|陈兴才 

本文为陈兴才老师原创,校长传媒获得授权转自微信公众号“宗伟在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去年下半年连做几件与教师读书有关的事,一是参加上海教育科研举办的长三角教师阅读主题征文策划会,又在学校的年度青年教师征文与演讲活动中,把主题定为教师阅读,然后索性把当期校报的主题也定为教师读书,又请来著名的读书名人和教育行者凌宗伟老师专门给老师们谈读书。区教研员,一直和一批语文教师共同读书,办会雅集,在书店,在茶馆,编读书札记,分享读书成就,然而,我没有一次躬逢其会,他数次相邀写点关于阅读那点事的文字,新旧不论。其实在我,做那些工作基本是应景,更很少谈读书那点事,是因为一个感觉,本来有意思的事,一谈也许就着相了,格调走低。如一个农民,你让他谈种粮食的意义,基本是废话,除非他们都不在种粮,而是大炼钢铁。教师,就是要读书并教学生读书的,把天经地义的事反复说,就不仅是着相,而是装相了,当然也有“除非”的,那就是都在赶着学生刷题。从这个意义上,假设可以以一点说面的话,咱们的教育问题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不读书,包括语文学科。记得早年,孩子到上学了,相应说法是,“到读书年纪了”,很纯粹,而现在这个说法不大听到了。


池莉说,生命在阅读中优雅和高贵,这样的话不要听。首先什么是优雅呢,它不一定是个很好的生命状态,因为我们有时更喜欢跟没心没肺质朴真诚的人相处,总面对一个优雅的形态,会不自在——我是个早上出门衣服和发型过于整新就要特地弄出几处褶皱以图自在的人,所以更相信大雅与大俗不可分,俗,只要不是低俗、粗俗、恶俗,也许比雅更让人舒服,所谓浑然者也,比如郭靖就很得黄蓉芳心,而风雅如欧阳克、高贵如杨康就从没得过出身名门、娇俏一流的小黄姑娘的一个青眼。至于高贵,那背后的逻辑是相对于低贱的,有歧视因子,倘是为高贵而做什么,这动机让人怀疑。何况,史上太多读书人做了应声虫的,失节的,智慧地充当沉默者的,优雅地玩着艺术吃饱老庄哲学的,他们都并非是不读书者,比如钱谦益老先生就比青楼出身的柳如是差太多,所以这读书,与优雅高贵没什么关系。


又有人说,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实让我说起读书的事生出警惕;至于“刘项原来读书”,道理虽有,但因为有不好的“成功观”在里面,我就不好意思引用了。


号称凌扒皮以搅人家名利之局自乐的宗伟老师,有时让某些人嫌,老是撕扯某些名师名家的优雅高贵的外衣,他读书与我等比,可叫“多得太多”,他说读书,是为了走出洞穴,甚得我心。我有时也感慨两句,说,读书,让我对某些事不相信了,也对某些事更相信了,长了脑子,有了眼光,大概就是我认为的读书的意义。德国学者某贝格引用200多年前的一位无神论者的话:许多人读书只为了有权不去思考,以此来批评某些读书人。某教育大咖,以中国的苏某斯基自号,言教育总拉苏某斯基来站台,我就有点不懂,这位苏联体制里的学术红人的思想真有那么好用?是他中毒呢,还是我太不把大师当回事?前几日,南京的一位年轻教师,杨赢,读书很多,甚至跑到日本旅游也把时间泡在人家的图书馆里,他在微信圈发一句也甚得我心,叫“没看你,对我很重要”,我以为经典,正好可以用作我对那位教育大咖的简评。好朋友余党绪,从没见他有意无意的显示过读书多,但他的《中学生思辨读本》系列百万字,虽说从出版定位上是给学生看的,但在大中学老师中,有几人能把书读到那种程度的,他不仅是读,更是解读。如果读书无解,读了何用,以余老师那种读法的效率,我觉得与一般人比起来,可能是以一当十吧。有老师读了余党绪的思辨系列,感慨过去自己读的是假水浒、假三国。有一位全国语文专业委员会的老大权威在年前推出“XXX的年度书单”,说实话,那些个书单,从其表述和书单本身看,我并不觉得他的推荐有多少意义,更不觉得他读过,但似乎读不读都不妨碍名家们诲人读书。又不惮以恶意猜测,诲人读书者,如果不是出于职责,那就可疑,必欲分享读书心得于身边人的,恐不在于让别人分享有所得,而只为展示自己是个读书者。所以我实在怕被人如此看作,就不去凑读书会的热闹。读书在自悟,书中物依赖分享其实是没多大价值的,你的享受不一定能享于他人。又,读书在床头,在马桶上,在公车上,自读,何必要弄成群体行为。诲人读书真的不必要,人是讲究需要的,他觉得读书可以满足其内需,自然读,否则,与劝人做个道德高尚者是同样的把自律误会成他律,当然,学生除外,组织他们的读书会,那是老师职责中的事。也有真正的为了大众趣味,为了多开启几个榆木的脑袋而作读书布道的,我内心钦佩,但确实做不到,有点汗。我也试图找出他们与爱分享的读书人的区别,前者读书以及告诉我们某书某人说过什么,是为了证明或揭示问题的,目的在于“布道”,而后者几乎就是为了显示,显示自己读得多。


至于常听些读书多的人说些貌似深刻的话,我就对这种牙慧式表达嫌弃。有次我对一个微信群里的人说,我真宁愿某卡尔没说过我思故我在、某某卡尔没说过人是会思想的苇草、某尔德林没说过诗意的栖居——因为我明明知道说这话的人昨天还在为当不成行政任命的名师而忿忿不平,又为前天有人质疑过他的鸡汤而恼恨,还明明知道他为名利钻营十多年如今名利双收却来教育别人淡泊名利做个眺望诗意的远方的人——这些话被读书人玩得太滥、宠幸太频、咀嚼太多,几乎成了古装戏中读书人出场必摇的一把折扇——当戏看可以,如果真是饱读者,我估计是不太好意思老拾着别人牙慧当折扇摇的。


又有人翻出杨绛老先生的话:你的问题是读书太少,想得太多。我是不同意的,如果是为了批评某个特定的人,自然有其道理和出发点,但若这话用于普遍,我就觉得杨先生狭隘了。怎么才算读书多,非要像钱先生那样?他是个学问大家也不见得是个杰出的有担当者啊;为何一定是读多了之后才去想事呢;还想问,苏格拉底和孔子是不是在读多了之后才想问题的呢?他们读的啥书?


我在高二任课,主动到新的高一年级的六个班开阅读课,课时少,自然做不成课上带大家读书,就把内容定为讨论一本书,碍于阅读经历不同,众口难调,只好选最入门的普通的,就定《水浒》吧,因为它是本市中考的名著必考篇目。结果是没跌了眼镜,却跌了眼珠子,他们能在考卷上做出名著题的满分,而全班通读过《水浒》的只有三、四个人,我的学生还是本地生源优秀的一类;又他们都知道李逵是一等一的好汉,却不知道李逵的吃相极为野蛮难看,把狄太公的与人幽会的女儿剁成肉酱,把小衙内的脑袋劈成两半,我说了这些,他们恍忽如感觉过去读的是假《水浒》。问他们为何这样,他们说,老师印考点知识,我们背。名著进入中考高考,多有唱赞歌者,以为就如何如何了,而我要说的是,名著进入考试,初衷自然好,但龙种常异化为跳蚤,甚至,凡与考试沾上边的,就被糟塌了。我又想问,老师们啊,你们自己在教学生读名著考名著时读过名著么?


然而,老师除了教材教辅之外不读书虽是事实,但我也不责怪他们。有次有位校长跟我说,很是痛心于老师们虽敬业,但就是不肯在研究和读书上下功夫。我说,诚然是事实,但不要对老师要求高,现在的学校教育,基本就是把老师当个农夫或机械操作工来用的,勤快,刀耕火种,起早贪黑,一心扑在工作上,甚至忘我而累倒在讲台上,就是好教师,至于读书,你学校没提供必要性,即使是语文学科,从老师做出成绩即教出学生的高分来看,实在看不出读书与不读书的区别,遑论其他学科;再说可能性上,如果不是个人痴迷者,那种鸡叫忙到鬼叫、据说夫妻之间都没空相互阅读的工作状态,让他们读书,还真的是奢求之一种了。现生态之校园,对于学生和老师都存在一个难以放下一张安静书桌的问题。即使是科举功名的应试,也是有个逻辑含在里面的,饱读才能考中,而当我们的教育旨归于考试时,与读书多少实在没多少关系。所以,有时我觉得,厚着脸皮一直教导老师去读书的,差不多就是“何不食肉糜”的变种。


有人老批评现在的阅读太过碎片化,离经典太远。这话我同意又不同意,离经典太远是事实的问题,但不一定是碎片化阅读造成的,你以为,不读碎片的人就去读经典了?相反,爱读者,不管是经典大作还是零碎小阅读,都会有收获。因为那个碎片化阅读,也看你读什么关注什么,养生、养心的鸡汤是很多的,而众多敢言能思的微信公众号文章同样极有价值,而且,就目前出版管理来看,这些小号里的文字比正式出版的书或许更有力量。所以碎片有无价值,还是在于你的收藏里关注的是啥圈啥号。


作为教语文的,我也有自己的阅读口味,文艺青年时,也自诩或他诩过诗人,那时就觉得天下最好看的莫过于诗作。年纪长了后,或许是情枯才尽,或索性是羞于抒情,懒得写几句诗,连带着抒情文字越来越不爱看,宁愿有时读或看到动情之事,深惋至于落泪的常有,但绝不用文字在人眼前抒情,算是去尽柔婉只如粗石了,尽管石上常因天气返潮甚至长出厚厚的青苔。那读些什么呢,教育名家的美丽哀愁或是教育幸福也懒得看,哲学的,中国的确实没多少耐看,西方的,看得吃力,一般是瞄几眼,有所入眼再入点心,想想好有道理,甚至会心一笑或者惊出一激灵,就掏出手机,在记事本上记下下一二个词,就算读了,所以我与人说读书事,确实没办法如数家珍,没本事诲人读书或是做个PPT参加分享会。实在要问这些年我的所好,在于书信类和历史类作品,我也不知为何对这些情有独钟,甚至怪某编著者把胡适书信只编到1927年为止,也怪蒋某人写中国近代史竟然只有薄薄十万字。可能这个爱好,合于我所说的“读书,让我对某些事更信了,对某些事更不信了”的精神吧。其实,我想去教历史,但教科书的智慧又告诉我,教历史的最好不读书,不然会没法教的。所以,读书的意义,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都有些尴尬和纠结。


又,可能读者奇怪,此文字中有好多处人名我都是用某斯基、某卡尔的方式,说明一下,有的真的记不住,有的是故意记不住,因为我有想法,读书,就读吧,入于心的不用记,入不了心的记了又没多大意思,除非你读书不是为了长心长脑子而是为了广告。读书,能内化的不用留着形式,不能内化的,留也白留,所以读了就忘,不见得是坏事。


既如此,读者读,不读者不读,愿者上钩,只要不是为了装点生命——而是饿了想吃,碰巧又是自己喜欢吃的——就好,这就是我对于教师读书的态度。


算是一地关于读书的鸡毛。

延伸阅读: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

读书:教师成长的航船

吴非:校长为什么会反对教师读书

爱阅读的教育局长:当下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教师不读书

老师不读书,怎么可能教好语文?

读书,让容颜和灵魂变得优雅!

各领域教育名家联袂推荐的这本书,是什么书?值得读一读

请告诉孩子:读书和不读书,过的是不一样的人生

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上了中国第三的学校才知道,读书无用论都是骗人的!

班主任:你读书虽苦,但父母更不易!感动无数学子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