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减负”是穷人孩子的海洛因

2018-03-18 张都现 校长传媒

点击上面蓝色↑↑↑“校长传媒”免费订阅

【张都现专栏】

“教育减负”是穷人孩子的海洛因

原创作者|张都现(山东省新泰一中科研处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今天(3月16日)10时,十三届全国人大组织教育部长陈宝生答记者问。有记者问,近期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了中小学生减负的通知,国家也先后发布了多个减负令,怎样才能真正为我们的孩子减负?陈部长洋洋洒洒回答了5个方面,具体内容感兴趣的可以上网查看。


这是一个盛产专家的时代,似乎谁都可以成为教育专家,谁都可以对教育指手画脚,谁都可以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孩子抒发教育情怀大讲特讲“教育减负”。“教育负担”是这个时代最模糊、最具有欺骗性的一个概念,问一个最简单的问题,老师布置1道家庭作业,孩子的负担沉重吗?如果1道不沉重,3道呢,5道呢?到底布置几道作业题才算“负担不沉重”?不同的孩子本身基础不同,接受能力有高有底,做题效率千差万别,布置作业以谁为准?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教育主管部门发布的冠冕堂皇的红头文件“三、四年级家庭作业不得超过40分钟,五、六年级家庭作业不得超过1小时。”有没有可行性?怎么落实?如果连“教育负担”的内涵和外延都搞不清,我们讨论“教育减负”难免“鸡同鸭讲”, 云山雾罩。


人是天生有惰性的动物,离开了必要的要求,甚至一定的强迫,天生痴爱学习的有几人,没有了负担,没有了压力,现代教育活动还能正常开展吗?我们经常见到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以其精湛的技艺和卓著的绩效赢得人们的尊重,获得在这个社会的立身之本,不要忘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任何技艺的精进都离开背后的付出,这就是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一万小时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成功跟天分无关,只是练习的问题,需要练习1万小时——10年内,每周练习20小时,大概每天3小时。


上世纪90年代初,瑞典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在柏林音乐学院也做过调查,学小提琴的都大约从5岁开始练习,起初每个人都是每周练习两三个小时,但从8岁起,那些最优秀的学生练习时间最长,9岁时每周6小时,12岁8小时,14岁时16小时,直到20岁时每周30多小时,共1万小时。顶尖的运动员、音乐家、棋手,需要花一万小时,才能让一项技艺至臻完美。比尔·盖茨13岁时开始学习编程,7年后创建微软公司,学习程序设计的时间已经超过了1万小时。请问,花费一万个小时学习一项技艺,苦不苦,累不累,负担重还是不重?


学习的果是甜的,可是学习的根是苦的。对大多数人而言,任何时候学习都是一件苦差事,不过,有人愿意吃苦,就像有人享受吃苦味的苦苣、苦菜,大快朵颐,乐在其中;有人对苦味不那么敏感,比别人更耐苦;有人对苦味特别敏感,吃不得一点点的苦。然后,有人成功了,有人出局了。


为什么那么多人鼓噪“教育减负”呢?解剖一则个案有助于我们了解更多信息。


2017年10月,清华附小 6 年级 4 班发布的《当小学生遇上苏轼》火遍朋友圈。在苏轼诞辰980周年之际,该班完成有关苏轼的课题研究报告23份,其中有一份用大数据对苏轼的3458首词进行了定量分析。其初我很怀疑这则新闻的真实性,于是我百度了“清华附小”和“清华附小招生”,得到的信息量不大:清华附小成立于1915年,现任校长是著名特级教师、全国十杰教师窦桂梅,该校有特级教师5人,硕士生导师21人,硕士以上学历50余人,博士生导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清华附小招生条件》要求父母有一方为清华大学事业编制教职工(工作证号S开头),户口本上家庭住址在清华园内、蓝旗营、荷清园、东南小区、西北小区,年满六周岁,身体健康的二代子女。


清华附小的课程设置怎么样?雷军的孩子就读于清华附小,他说,“清华附小倡导“1+X课程”,我原来还不明白是什么,后来我就发现她上了健美操班,上了合唱团,前段时间还加入了班级的足球队。”健美操、合唱团还有足球队,哪一项活动都需要时间保障,这是一个学生的个案,清华附小的社团有多少个,感兴趣的可以到该校官网 “社团风采”栏目浏览,本人孤陋寡闻,很多社团名字是第一次听说。


刚才说的还仅仅是在学校里参加花样繁多的学习活动,当然,作为国内最高端的知识分子团体,清华附小的家长教授怎么也得跟孩子谈谈心,聊聊天,拉拉当代科技的最新进展,交流交流读书心得,甚至普及一下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和研究性学习一般方法和资料搜集与整理的要求吧,这些活动没有时间保障也不行啊!


如果孩子们为了开阔视野需要到科技馆、博物馆、艺术馆或大学的实验室参观游览,没有时间保障更不行啊。


当我们还在纠结暑假是否到离家30公里的某六线小城一日游的时候,清华附小热爱足球的孩子们已经在阿根廷安营扎寨紧张集训,普通人的孩子与这些孩子所受家庭教育、家庭的文化氛围和教育资源相差何止千万里。网上有人戏言,这些孩子生下来之时,就差不多决定了以后进清华,唯一没把握的事是:到底还要不要考虑一下北大或哈佛。


对清华附小的学生而言,教育不减负行吗?减负,必须要减负,狠狠地减,要把孩子们解放出来,要晚到校,早放学。(2016年6月,长沙市教育局发文把小学生的到校时间调整为8:30,比此前推迟半小时。2017年10月,江苏省教育厅规定学生到校时间,小学控制在8:00以后,初中控制在7:40以后,高中控制在7:20以后。2018年2月24日,黑龙江省教育厅规定全省小学生、初中生早晨到校时间不得早于8:00,高中生早晨到校时间不得早于7:30。贵州省教育厅规定小学生到校不得早于8点,初中生不得早于7点50分,各校可适当调整,但不得早于上述规定时间。)当然,还要严格控制老师统一布置的家庭作业,要保证孩子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拓展视野、自由阅读或者参加综合实践活动。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颜色在第75期鸿儒论道上作了一个报告《中国社会阶层固化有多严重》,其中讲到:“搞素质教育,这一点中国正在走上美国的歧途,美国的歧途是什么?就是公立教育缩短学时,一点半就放学,黑人的小孩一点半以后在街上玩儿,慢慢拉帮结派。那些有钱人家的小孩一点半以后干什么?是家长带着上各种培训班。现在据说有精英学校,一定要爸妈都参与,这个是很奢侈的,普通工薪阶层爹妈都得上班的,哪有功夫管,所以就变成精英教育。中国现在也有这个趋势,讲素质教育,比如说要弹钢琴,几个农村家庭买得起钢琴?”


电影《黄金大劫案》中,小东北最爱说一句话:“上流社会,天天疙瘩汤。”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一碗酸菜疙瘩汤是当时社会环境下一名穷屌丝的最高追求,今天,民工的后代还要继续做一辈子民工吗?


2017年9月,美国经济学家、斯坦福高级研究员罗斯高教授在郑州考察苹果公司的代工工厂调研发现,流水线工人们每天高强度、长时间的机械作业,下班后在嘈杂、凌乱的居住地满足于吃吃喝喝、休息睡觉,常见的娱乐方式是电玩、赌博等,他们没有任何追求和进取心。工资不多,日常开销后所剩无几。没有技术,也没有勇气,更没有眼光去构想,所以也没有更好的地方去求职——只能是从一条流水线换到另一条流水线。重复着周围人、前辈的生活轨迹,草率结婚、早早生养孩子、把孩子丢在老家,自己再出来打工。攒了钱盖房子,为了是给自己的孩子娶妻生子。孩子们长大了没有别的出路,只能接着做农民工。这就是典型的“民工的孩子还是民工。”其实,民工的孩子还是民工,这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民工的孩子,如果因为没有接受好的教育,缺乏高技术、高学历,高水平,无法胜任专业性强的工作,同时,在“教育减负”的纸醉金迷里一路狂欢,没有养成吃苦耐劳的意志和品质,最后因为拈轻怕重,害怕吃苦,惧怕劳动,连民工都做不了。


吃苦是一种资本,一种历练,一种宝贵的品质。“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排除掉封建社会严重的功利主义和学而优则仕的实用主义倾向,没有人能够否认学业的进步和学术造诣超越别人必须建立在苦学的基础之上。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高考是这个社会提供给穷人孩子为数不多的出路之一,别让“教育减负”幻化成穷人孩子的一剂海洛因,让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飘飘然,晕晕乎,暂时的愉悦换来一生的卑微。

2018年3月16日

作者简介:

张都现  山东省新泰一中科研处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多篇文章在核心期刊发表,目前系山东省教科院访问学者。

(本文为张都现老师原创投稿)

延伸阅读:

穷养儿富养女都不如好教养:这10个气质传给孩子,胜过10栋房子!

日本教育减负30年反思:我们的孩子有没有“减负”呢?

《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火爆朋友圈!中小学减负,怎么了?

别带着误解看“减负”!听听5位专家怎么说

上帝为每一只笨鸟都准备了一个矮树枝

教育焦虑背后:学校减负最终还得学生和家长背起来

为何赢在起跑线上往往输在终点线?

郎咸平:我为什么反对教育部减负令?

杨东平:我们的学校教育最令人痛心的是, 对孩子太狠、太敢下手

独家对话 | 杨东平:“疯狂补习”真的是一道无解的教育难题吗

杨东平:我们的孩子是怎样被撕裂和掏空的

好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家庭是成长之源

如何把孩子教好?李瑞老师现身说法倾吐肺腑之言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教育圈兴趣部落”轻松交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