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
【冯卫东专栏】
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
原创作者|冯卫东
课堂是教育教学最重要的现场,如何让自己的课堂更优化、更高效,从而真正实现为“真学”而教?以下18条建议相信会给你带来答案!
确立三个重要的“真学”理念
建议一 真学,从儿童立场出发
“儿童立场”是什么?弗洛姆曾说,他只有用他人的眼光看待他人,而把自己的兴趣退居次位,他才能了解对方。它不是别的,就是适当隐退教师“自己的兴趣”,更多用儿童眼光看待儿童,了解儿童,从他们那里出发,让我们的教更好地帮助学生的学。
建议二 真学,在质量与效率的和谐共生中发生
要处理好质量与效率之间的关系,使两者和谐共生,“合作”双赢。希望、倡导更多教育同人能兼顾两者,走好平衡木。如此,才能为学生真学创造有机、有益而又能满足大众合理功利需求的学习生态。
建议三 真学,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学生的获得来衡量
假学盛行,真学难觅。是不是真学,要依据教师教学所遵循的一定标准和学生经由学习而实现的获得来衡量。认真观照和考量教师的“标准”和学生的“获得”,将使我们心头变得明亮,意志变得坚定,脚步变得稳健。
追问六类典型的“假学”情形
建议四 带得走的错教有存在合理性吗
错的对立面是对,假的对立面是真,错与假或对与真都不在同一个言说维度和事理层面上:错的有可能真,有可能假;假的也有可能对,有可能错。错教亦可以使学习主体在心智等方面产生一定变化,在这个意义上,它似乎符合真学之定义,也是一种真学。
建议五 “多多”就能“益善”吗
多多未必善,过多则一定不善。很多教学弊端最终都可以归结到一点:人们把太多信息、知识、技能等贪多求全、一股脑儿地教(交)给学生,结果让他们不知所措,让他们疲于奔命,让他们所学不少,所获不多。
建议六 碎问而闪存的能不是惰性知识吗
在知识习得上,不宜太碎片化,要不然,学生便成了无所不知而又无所能的“新新人类”,既走不远,也不能把一个完整而和谐的社会带向远方。碎问之下所学信息或知识就是散珠和乱兵,它们缺少关联,没有整体感,也没有灵魂。
建议七 立竿见影能有续航力吗
教多则易碎,多、碎则显快,它巴不得竖起一根竹竿便能立马见到影子。既如此,那么,把“立竿见影”及其引发的来去匆匆、即生即灭情形单列为一种病象,并逼问它可否生成较强续航力,是否多余?
其实也不,因为立竿见影的课既可能内容偏多、提问过碎,也可能不是这样的:有时,所问、所讲、所学内容未必很多、很碎,容量基本恰当,或以“组块”呈现。
此时,它在内容方面没有不合理、不妥当之处,而问题出在教学速度过快、节奏过频、行为发生方向过于单一(师授生受)等形式方面。
建议八 行云流水能打开思维的通道吗
行云流水指课上得很顺畅,要风有风,要雨得雨。而这往往是花拳绣腿,或如银样镴枪头。行云流水的课堂很可能是“预演”过的,因而是“伪课堂”;行云流水的课堂很可能思维含量不足,使学生课堂前后落差(发展)不大;行云流水的课堂还有可能是教师一己才情的尽情展现,是他一个人的“知识叙事”。
建议九 圆满真是一种教学功德吗
课上得圆圆满满,这有什么不好?
然而,不少教师却为教而教,因教蔽学,甚至以教害学。为学而教,这是教学行为的原点,是教学哲学的真义。回到这里,假教就将遁形,假学也将匿迹,质朴的教风和学风就会弥散开来,传导开去。
践行九种有效的“改课”举措
建议十 激发情意,充满想学的能量
没有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不从优化情感的动力机制入手,以情促学;没有一个真正的名师、大家不把对学生情感的激活、调动与发展作为一项责无旁贷的责任。
建议十一 培植自觉,共建会学的良方
学习情感与学习方法是学习赖以运行的双引擎,其中前者为主引擎,后者为副引擎。副引擎未必处于次要或辅助地位,一旦良方能致优效,那将反过来进一步激活、强化学习者的情意力量,如此良性循环正是我们所向往的理想的学习境界。
建议十二 引导倾听,凝聚静学的内力
每个人都是倾听者,也都是言说或表达者;亦即,他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在主客体交互作用中,营造彼此尊重、多向沟通、相互理解、共同促进的氛围,进而趋向或达成和谐教育或教育和谐的境界……
建议十三 发生经历,展开“让学”的旅程
“学生参与是成功教学的主要指标”,要“不断地把学习过程更多地交给学生”。让学就是教师分权,使学生从获得走向更多的参与和创造,即把学习过程交给学生,让他们更多经历知识发生的过程。
建议十四 改造问题,渐入深学的幽境
问题问对了,教学一般不会有错,正如西方学者德加默所言,“提问得好即教得好”,也如教学评价专家吴举宏所言,“一个好问题带来的课堂效果能够弥补教师专业技能的不足”。而一旦问错了,则绝不可能上对课,上好课。
建议十五 设置障碍,撩拨“强学”的欲望
高质量的挑战性问题或挑战机会需要教师用心设计,还要把握好度,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努力意志,主动去强学(勤勉学习)。那么,这度在哪里,又该有多大,李吉林老师提出的一条教学原则回应和回答了它:“只要是可能的,就是合适的。”
建议十六 用好错误,鼓舞敢学的信心
学习必然伴随错误;学习在“犯错—改错—再错—再改”中螺旋上升,而新错不等于旧错,其间差异不仅是学生学习的量变,也蕴含着质变的可能与能量。新错为创新过程中生成的错,那么犯错本身即为创造之举。教育理当呼唤与礼遇更多创造的学生、更多创新的作为……
建议十七 变组结构,放大活学的功效
学习要活化,要活起来,只有通过教学变革这条路径。教学一变,活水自然来。特别在今天这个信息渠道四通八达的“泛在学习”环境下,更没有理由让教学机械执行,让课堂因循守旧。
建议十八 卷入“玩—动”,走向乐学的胜地
郭思乐教授在《改革核心:课程与教学的再造》中指出,课程再造的路径是把教转化为学,再把学转化为玩。转化殊属不易,我们能做的是,在不断攀登的过程中,让学校教育生态和学生发展质态改变一点点,一点点改变。如此,我们就没有白玩!
作者简介:
冯卫东,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著有《今天怎样做教科研:写给中小学教师》《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等。
本文综合整理自源创图书《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冯卫东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20年一线教学经验,15年专业研究经历,33年教育智慧积淀,成就18条“改课”建议,助力教师真正上出好课,让学习真正发生。
延伸阅读: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