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林柯:课堂上,掌声因何而起?

2017-07-04 杨林柯 校长传媒

点击上面蓝色↑↑↑“校长传媒”免费订阅

鼓掌是一种群体压迫下的传染病,要让学生自然发出掌声,教师就要打开课堂,以心换心,用生命讲课,甚至完全交出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内心的共鸣——

【杨林柯专栏】

课堂上,掌声因何而起?

文|杨林柯(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语文高级教师)

本文为杨林柯老师原创,首发杨林柯老师微信公众号“柯语-ID:yanglinke029”,校长传媒获得原创作者授权发布

 

在我近三十年的课堂上,有过无数次掌声,但学生为什么鼓掌,大多忘了,能够记起来的有那么几次。


一次是在上课后,我发现后面站着一个女生,我问她为何站在后面,她说迟到了,按照班规,班主任让站一节课。我问学生:班规是班主任和你们商量后共同确定的,还是他自作主张订立的?学生们不吭气了,大多只是在摇头,有个别学生低头抿嘴浅笑。


我自然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在一种特定制度下,班规和纪律法规一样,往往不是“约法”,而是由长者、尊者制定的“王法”,它的运行并不需要经过公众的表决同意,其目的在于培养威权下的顺从意识,约束人的个性,培养人的群性,而群性天然鼓励奴性,并把它作为一种美德去培养。所以,这种垂直压力下的“规定”往往对管理者有好处,而不见得对学生有好处。


于是我就说:“如果没和你们商量,那就不算数,请回到座位上!而且,这是我的课,我可以做主。”刚一说完,没想到全班孩子就鼓掌。


另一次是给高一新生上课,好像是第三节课,我讲课已经几分钟了,可还有孩子陆陆续续才进来,而且每个孩子进门必喊:“报告!”很影响我的注意力。因为他们前一节是信息课,学生要到另一栋楼去上,下课后有些孩子还要上厕所,或者办其他事情,这样就来迟了。等孩子们全部坐定,我就给孩子们讲:以后迟到不要喊‘报告’,因为这不是军队,这是学校;另外,迟到了,为不影响课堂其他同学,请不要走前门,悄悄从后门进来即可。孩子们被规训成这样,大概是新生军训后遗症吧,当我说完“这不是军队,是学校”这句话后,瞬间就爆发出一阵掌声。


还有一次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了深入理解这首诗,在辅导课上我就讲了徐志摩与张幼仪、林徽因和陆小曼三位女性之间的爱情故事,也顺便说到他和美籍华裔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之间也有一段短暂的恋情。


我说:“徐志摩是一个情种,他把感情当做宗教,是一个为感情而生,也是一个为感情而死的人。”还没等我进一步升华到“支撑你的东西往往也是绊倒你的东西”这一句,一个男生嘴里突然冒出一句:“真是个禽兽!”


一说完,有学生就笑。


我只好停下来追问:“刚才有个同学骂徐志摩是个禽兽,请大家想一想,一个爱女性的浪漫诗人是禽兽,那么世间的禽兽男人是不是太多了?”


许多男孩子凝神沉思。


我停了一下接着讲:“世间各样事物,唯有生命是最可宝贵、也最值得赞美的,如果一个人,不管男人女人,对生命之美都无动于衷,我们就要怀疑他(她)生命的成色,人性的饱和度。况且,对于诗人而言,许多灵感就来自于生命之爱的触动,写作要好,首先要爱生命,这是书本上不会讲的。从《诗经》上的《国风》民歌到‘古诗十九首’,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明清诗歌以至于当代的许多流行歌曲,许多优秀作品都是在写爱情,都是因为爱触发了灵感才创作出来的。爱,是生命的源头,甚至可以说,世界源于爱,世界发端于爱,世界的本质就是爱。有人说:‘灵感离不开性感,才情与爱情齐飞。’许多艺术华章就是爱的产物,生命也是爱的产物,任何创造都和爱有关系,对爱的否定其实也是对生命的否定,是对真理的否定。如果有同学认为对生命的爱是一种非人性的行为,那么只能说明你们接受了错误的教育,接受了错误的价值观。爱是两情相悦,是自然的本能,世上的男人就爱女人,这是天意,但爱首先需要学会尊重,不能强制,你看强奸犯也讲爱,他们说,只是和人家没商量。我们说爱是伟大的、神秘的、甜美的,但爱也是严肃的、庄重的、有边界的、要学会尊重的。徐志摩的滥情,对爱的不严肃、不慎重,也让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下课铃打过了,我没有按既定程序说“下课”,只是说:“这一节课就到这里。”其实还有很多话没说。没想到,孩子们自觉起立鼓掌,我只好鞠躬致谢。


还有许多掌声,有些是对学习内容的喜欢,比如放电影或视频短片;或者报告一个好消息,比如假期不补课之类,但更多的是,所讲的内容恰恰触碰到了学生内心的盲点或兴奋点,引发了他们的共鸣。


比如,一个课前活动,有位学生推荐了周国平的《灵魂只能独行》之后说:“每个人都独一无二,所以要学会面对孤独,学会自我成长。”


一般情况下,在学生的分享完成之后,我都要点评总结或者延伸发挥,这一次也是一样。


我说,对于心灵,没有比孤独更好的养料。孤独让我们对世界保持静默,让我们和自己亲密拥抱,因为每个人其实都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每个人的到来都毫无凭据,毫无理由,每个人都是孤独地面对这个世界,而孤独也给了我们自由。如果一个人不热爱孤独,那么他就不热爱自由。独处也是一种能力,不是每个人都具备。一个人只要独处一居就寻找朋友,寻找精神依托,说明他还没有真正长大。频繁生活在社交场合的人其实要牺牲许多自我,为了迎合他人需要经常迁就和忍让,这是对自我完整性的出卖,而且长期社交也容易枯燥乏味。富人喜欢过花天酒地的生活是因为他们企图把精神贫乏的悲惨生命变成物质的盛宴,这种炫耀性的消费过后,带来的可能是更大的空虚和幻灭。叔本华说;“我们承受的所有不幸皆源于我们无法忍受独处。”如果我们的所有快乐都要从他人那里获得,那么说明我们只是活在他人的世界里,也说明我们的自我并不坚牢,至于靠他人肯定才能确定自己。


胡适说:“世界上最有力的人就是那个最孤独的人。”因为他不需要外在的支撑,就像一个腿脚好的人不需要拐杖一样。其实,不管什么时候,真正的力量只能从内心深处获得,外界仅仅是一种背景。


精神人格最完美的人往往也是孤独的,因为他本身已经非常丰富、非常完备,不用外求。国学大师陈寅恪说:“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这是一种壮美的孤独。尼采说:“你飞得越高,在那些不能飞翔的人眼里越是渺小。”老鹰不会与麻雀一起飞翔,这就决定了真正的优秀者的孤独,而这种孤独是一种奢侈的精神狂舞。


当然,承受孤独可能要承受痛苦,但从自然界来看,生物在自然界中所处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是孤独。那些弱小的动物,比如牛、羊、鹿等等,喜欢群居,而凶猛的野兽比如老虎、狮子、猎豹则喜欢独处,因为他们自身足够有力,可以独自谋食。孤独、寂寞甚至痛苦也是高级动物的特性。在人类社会中,伟人常常孤独,而庸人就不会孤独,他们打麻将、下象棋、玩网游、煲电话粥、跳广场舞、频繁约会……孤独的人会痛苦,要化解痛苦就需要朋友分担,需要外界安慰,需要通过娱乐转移注意力,需要阅读来整理和平复自己的内心……因为人是社会动物,真正能够长期忍受孤独的人不是野兽就是天才。但普通人不可能长期过孤独的日子,也不可能频繁聚会,所以独处与合群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此看来,不仅要学会合群,更要学会独处,因为一个人最终面对的是自己,也只有自己是自我须臾不可分离的朋友。人的自我完成都要靠自身的内心修炼,如何处理好与自我的关系是重要的一门功课。


在这些话语中,我穿插了一句:“你看,庸才上厕所也要结伴而行。”没想到这句话让孩子们那么高兴,就自觉鼓掌。后来观察,这个班上再没有发现上厕所同去的了。


课堂上,常有老师鼓励学生鼓掌,甚至索要掌声,其实这是一种平庸的策略,学生的虚于应付只是一种礼貌性的行为,而且鼓掌也是一种群体压迫下的传染病,要让学生自然发出掌声,教师就要打开课堂,以心换心,用生命讲课,甚至完全交出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内心的共鸣。


当然,最热烈的掌声是发生在一个阴冷的冬天里,当我在高三的课前宣布“今天休整一下,去操场玩雪”时,才真正体验到了“雷鸣般的掌声”。

延伸阅读:

真正的老师,假期休息权谁来维护?

杨林柯:本土立场,人类视野

杨林柯:“比”风不除,教无宁日

这样执著,究竟为什么?——对各位家长的心灵告白

读书是放大心灵的半径

呼唤中国教育的良心

名师是被权力养大的还是自由长大的?

脑科学揭示的教育秘密,后悔知道晚了!

应试教育的根源及中国教育的出路

人格与习惯才是支撑一个人走得更远的根本

高考成绩出来了,请不要打扰别人的幸福!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教育圈兴趣部落”轻松交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