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免费建幼儿园,是馅饼还是负担?
导读
2020年8月15日,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朱竞翔和北京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王丽惠秘书长在B站分享了童趣园公益网络的形成,以及第三位教师是如何助力偏远乡村的学前教育。他们分别阐述了自己对乡村教育的理解以及童趣园对西部乡村的影响。
上期分享了朱竞翔教授的观点。本期主要分享王丽惠秘书长的观点。
文章略有删减。
王丽惠
■北京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秘书长
文字图片皆来自作者
大家好,在2015年,第一所阳光童趣园在会宁建成的时候,我就作为一名志愿者去到现场,第一次认识到这个房子。
在城市中,甚至北上广,我们从来没有见到过这样的建筑。
今天我希望和大家来分享,在阳光童趣园这个建筑本身带给人的力量和启发以外,它在乡村社区里面存在的意义。
为什么做这么奇特的小房子?
为什么西部阳光会选择朱教授以及他的团队作为我们的合作伙伴去做这件事情?
当然不仅是我们的阳光童趣园项目设计,更重要的就是我们发现这里三方:朱教授的团队,西部阳光基金会,还有乡村社区中,存在一个联系点。
乡村社区可能不是所有的人都了解。费孝通老师在《乡土中国》这本书里提到过差序格局,这也是他独创的理念,广泛被整个国际社会、学界接受的观点。
在西方是以个人为本位,人与人之间就像一捆柴,把他捆成一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条理状态,非常清楚。
但在中国乡土的社会中,是以宗法群体为本位的。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这个石头扔到水里之后,水波纹就会散开一样。
在这样一个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当中,村落里的学校与社区天然比城市里的融合性会更强。
但在现在的乡村中,并没有一个比较合适的差序格局,能够做到非常紧密的联系。
被忽略的乡村儿童成长的硬件
1. 乡村家庭缺少细分的阅读空间
在很多乡村家庭里,并没有特别的去区分每个人的空间,比如给刚出生的小宝宝的房间,或者那间是已经上了大学的姐姐的房间,都没有明显的区别开。
对于处于一个相对混龄阶段的孩子来说,更没有一个适合低幼龄儿童的阅读空间。
在乡村里面很少看到有阅览室,当然比较好的社区有,比如说村委的图书室,但他可能提供的书,也不会偏重于低幼龄儿童适合阅读。
2. 乡村缺乏固定的,适合儿童的游戏空间
其实孩子们除了在户外玩耍,他也需要一个室内的游戏空间。
比如城市家庭,会有起居室或者专门游戏室。一些小区有专门的社区活动室,来给孩子们玩耍。
但是乡村家庭中,其实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空间给孩子们玩耍使用。
可能很多人会问,乡村每一家门前的院子就可以呀?
其实中国的乡村的户外空间,更适合整个家庭一起以劳作为主。
相对而言,阅读,以及玩游戏的空间在细分上并没有。
我认为这个方面有些不足,孩子们可以在院子里的土地上跑,和小动物玩,但土地并不适合孩子搭建积木,也会受到一些自然条件的影响,更没有益智类的游戏。
同时社区里也缺少孩子们的游戏空间。
我看到一个东乡族孩子们的学校中,孩子们在拍画片。他们就在学校的范围里找了一棵树底下,就开始玩。
孩子们在树下拍画片
虽然他们也享受到游戏的乐趣,但是这样的游戏是不是足够满足这个年龄段孩子大脑发育的需求?
是不是足够满足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各种生理发育,手的发育,小动作和大动作发育的需求呢?
事实证明,这其实是完全不足够。
3.乡村里缺少以家庭为单位辅助儿童学习成长的空间
城市家庭经常会父母一起为孩子制定一个学习计划或者读书计划,规划了书目、读书时长、读书方式,读书反馈和阅读空间。这对于我们乡村的家庭来说会比较困难。
这是我们观察到乡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一些区别。
这就促成了我们整个以项目的方式来合作的一个起始点,就是我们看到了这些的需求,然后才会有一个一个阳光童趣园的投放。
我们有什么样的建筑需求?
1. 地形特点
地形特点是什么概念?
比如说我们在不同的地方,对于建筑一定要有不同的需求,然后针对需求去做调整的。
比如我们在新疆吉木乃地区,房子的墙体很厚,因为冬天会下一米多厚的雪,所以屋顶的斜度非常大。同时针对当地的沙地情况,我们会专门去把整个地基要挖得更深一些。
这些都属于地形的特点,包括朱教授也提到特别的蒙古包似的童趣园。
2. 社区和街道的联系
可能在很多日本的建筑中,我们可以看社区和街道的联系非常紧密。
对于中国乡村的社区来说,建筑应该和社区是相互融合的,又相互促进。建筑的颜色以及整体的风格和学校的氛围,都是要能够融合在一起的,这才是我们需要的一个建筑的形态。
3. 建筑的外形
我们大部分的建筑都选择方形的结构,设计成凹凸不平,有进有出,有上有下,来符合当地的需求,符合孩子这个年龄段发展成长的活动空间,让孩子可以有空间去爬,去玩耍。
这其实就是我们的细节,对于整个项目的考量,设计成这样的造型来吸引孩子们进入到这个空间,来适合儿童参与。
4. 内部装饰
对于这个项目,投放的内部装饰就是配置图书绘本,玩具和教具,以及系统性的适合孩子在这个阶段、需要的游戏。
很有意思的是我们当时2015年4月做的第一所阳光童趣园,后来我们再去回访的时候,发现老师把它装饰得非常好。他在屋顶角落上用树枝去搭了一个鸟窝,和村落随处可见、平常的鸟窝一样,把它浓缩到了室内,就变成了他自己的校本课程。
现在的阳光童趣园是我们委托深圳元远为我们专门设计的3.0版本。这个商标和外观我们也都申请了专利。就是希望专业持续做公益。
原来我们把它漆成了各种颜色,但是现在是原木色,是希望最大限度的给使用者有一个创造的空间。
3.0版本的阳光童趣园
阳光童趣园在不同的地区,它的外观和内饰都会有非常大的不同。
我们在材料上采用木质,很容易贴,相比于现在的钢筋水泥,在木头上完全可以很容易去实现装修的理念。
以上都是我们在乡村社区里去实践的一些阳光童趣园建筑方面的内容。
给村民的负担?NO❌
通过我们的实践,发现阳光童趣园本身在社区中发挥的阅读、游戏、学习成长空间外,它能够在乡村社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 自行发电
在陕西省的一所阳光童趣园,它的特色在于屋顶搭了光伏板,这也是一个一体化建筑。
这不是我们传统看到的热水器那样的光伏电板,而是每一片瓦片都是一个小的光伏发电的工具,以瓦片的形式,一片一片贴在屋顶上。
这可以用于发电,照明,我们阳光童趣园3.0时代以后,照明就不依赖当地集体供电系统。
起初,可能一些学校、村落的用电也比较紧张,村民们会担心童趣园成为当地的一个负担。现在,我们自己就能够产生经济价值。
2. 环保型的功能空间
不仅是电,阳光童趣园整个使用功能的可塑性非常强,它可以外挂厨房厕所。
在乡村地区,我们尝试使用环保型厕所,沼气池,那么这个房屋就不再是一个负担,更容易让村民们接受。
这也是我们认为为未来可以拓展的方向。
3. 临时安全避难屋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城市里都在提的一个概念,阳光童趣园可以作为临时的安全避难屋。
比如当村里停电时,它可以承担更多的社会功能,作为临时集合照明点。
这些都是阳光童趣园,无论是从建筑本身,还是从整个的功能以及公益项目的设计上,带给社区的非常不一样的作用。
和谐社区从一起搭建开始
除了建筑本身,其实大家在实践过程中也会发现阳光童趣园的落成促进了共建。
所有人都可以参与到建设当中来,搭建、维护、使用的过程都是一个共同参与的过程。
这就构建和谐共处共担的社区,也是我们理想的社区。
在陕西的这所,就是一个例子。
所有的人都被调动起来了,有老师、有志愿者、有村民,还有学生,包括城市里的学生,共同见证这样的一个场景,共同参与到劳动的过程中。
这其实是阳光童趣园延展出来更多的意义。
我们希望达成什么?
听到这,大家可能觉得这个房子听起来和我们的项目目标不是那么接近。我们也简单阐述一下项目目标。
项目是为了探索一种低成本的易复制的可持续的幼儿园运营体系,来保障这些处境不利的幼儿,让他们可以享受到优质的学前教育服务。
这个体系它肯定是需要一个空间承载的,也需要一套运营内容。
房屋不仅是低成本可复制的,还需要可搬迁,可持续运营。
老师们需要培训,了解到如何在这样的空间里面去进行生活教学,了解如何围绕这些处境不利的幼儿,保障他们享受到优质的学前教育服务。
从任何一个角度上来说,公益项目的可持续可发展,很重要的就是在每一个环节上都逻辑通顺,同时可循环。
这才是一个比较优质的公益项目的评判标准。
好奇现在的成果吗?
我们非常幸运,在按照这样标准去做之后,确确实实也有一些成果可以展示给大家。
比如说在前期,我们去阳光童趣园里刷漆,粉饰一新的去迎接孩子们。可以看到志愿者,社区的老师,还有村民,整个社区都能够参与进来。我们也会在户外去设置一些大型的游乐设施来给到孩子们。
志愿者们在刷漆
截至 2020年 7月,我们已在甘肃、云南、重庆、新疆、河南、 河北、陕西、四川、青海等 14 个省份、20 多个行政区,建成150所小微型幼儿园(直接受益儿童22857名),并完成20多场教师培训、800余次家园活动,以及800余次入园指导。
这个过程中其实可以发现,乡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没有区别,他们唯一缺少的就是机会。
我们只需要把这样的机会提供给他们,每一个孩子都具有无限可能性。
建筑大咖跨界公益 | 做孩子的 “ 第三位教师 ”
助行社工毕业季 | 30位后浪的临别谏言
互动有礼 | 爸爸节,说出你最想和爸爸说的心里话!
想了解更多小房子背后的故事
戳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