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抵制天价彩礼的武器?
辛辛苦苦干一年,不够女方金耳环!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大部分农民已经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然而,高额的结婚彩礼又让好不容易脱贫的家庭债台高筑。昨日(8月10日),澎湃新闻刊发《宁夏农村高额彩礼吞噬扶贫成果,20万婚礼费用涉纠纷返还难》的调查性文章,再次把农村的天价彩礼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
虽然农民对天价彩礼深恶痛绝,但近些来来却有愈演愈烈之势,一些地方党委政府甚至发布红头文件,抵制天价彩礼,反对大操大办。例如澎湃新闻报道的西吉县,就在今年三月初,由民政、团委、妇联等七部门联合发出了倡议,号召“当地青年树立新青年、新风尚的婚姻观,在全县营造一个简朴、文明的婚嫁氛围。”
彩礼之风在农村盛行,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有互相盲目攀比的成分,有女性向外流动的因素,亦有性别比失衡的缘故。然而,这些都不是重点。在我看来,像西吉县这样的贫困地区之所以彩礼一路水涨船高,是没有真正理解并落实性别平等的真谛。
彩礼在中国至少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早在周朝的《仪礼》中就有详细的规定,属于六礼中的“纳征”。传统意义上的婚姻,是女方脱离原生家庭进入另一个家庭,而彩礼某种意义上说,是男方家庭通过金钱和其他物质对女性做得等价交换。目前,中国绝大部分农村还在延续这种男娶女嫁方式,形式虽然与以往略有不同,但其实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从以往一些地方治理天价彩礼的经验来看,虽然有所成效,但总体而言收效甚微。根本原因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没有触碰彩礼存在的坚实基础——男娶女嫁制度。虽然婚姻法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夫妻双方可以互为家庭成员,但实际上,绝大部分地区还是延续的从夫居与随父姓。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大部分农村,不给出生在本村闺女村民资格与待遇,是在强化这一制度安排。
我曾仔细研究过这些地方出台的红头文件,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会提到移风易俗和倡导婚育新风,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无所作为。他们不知道移什么风易什么俗,不知道婚育新风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一些具有性别平等意识的本村闺女主张村民权利,一些政府工作人员甚至会以尊重村规民约为由搪塞。
文明新风吹不到这些地方,传统陋习的壁垒又没有突破的途径,一些农民把到女方家当上门女婿当成奇耻大辱,即使砸锅卖铁身背巨大债也要把媳妇娶进家门,延续自己的所谓血脉,传承自家的所谓香火。而一些女方家庭自然知道自家女儿的“价值”所在,知道自家女儿结婚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前去给别家生儿育女。
风俗与观念,文化与陋习,传统与现实,各种因素紧紧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彩礼压弯农民脊梁的中国式困境。而破除这种困境,则需从最细微的地方下手,让那些有女儿的家庭觉得,自己不是结婚吃亏的一方。
(作者系女权主义时评作者,精卫鸟女性文化评论机构主笔,著有《另一种美》,新浪微博@高富强)
相关链接:娶妻成本高昂的背后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与出处
打开阅读原文可微店购买小编的新书
来稿请至:nvbao110@qq.com
本微信公号:nvbao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