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精神消费「降级」?为什么年轻人爱看“琐碎无聊”的vlog

2018-03-15 华映资本

“乘火车、打出租、一个人回家蜷在沙发看电影、吃饭……”根据预设好的时间轴剪辑,10分钟内展示独居生活的不同场景,B站UP主“llliudang”去年末上传的视频日志《独居少女Vlog》——一个看似琐碎的“流水账”式生活记录,获得了9万次观看,而这仅仅是她发布的第二个vlog标签视频。



什么是vlog?还记得“古典时期”的blog吗?不同于blog文字记录的形式,简言之,vlog就是创作者(vlogger)通过拍摄日常生活片段,将其拼接而成的视频日志。作为展示生活和表达意见的一种方式,它要比单纯的文字或图片更加直观,但又不同于明星网红分享的“生活”。vlog充满“人间烟火”更为真实,吸引着拥有同样生活方式、兴趣相同的年轻人关注。


如今,在Youtube上以“vlog”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已经有9000+万条视频,国内在百度指数上显示,自2016年以来,Vlog的搜索指数逐步上扬。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vlog为何会触动年轻人的“多巴胺按钮”?看似“降级”的视频内容,中间藏着怎样的“致命”吸引力?


IP即“自我”,个性与小圈层文化崛起


在知乎上,有这样一条问题:普通人拍摄vlog有什么意义吗?点赞最多的回复是“通过对自己的关注和督促,成为更好的自己。”


“举着摄像头对着空气自言自语……”对于含蓄的中国人来说,在10年前或5年前,可能仅仅是“叛逆者”的壮举。但千禧一代们的想法截然不同。澳洲专注于视频传播与制作的Deli广告公司曾基于千禧一代做过调查发现,这一代人更为“自恋”:不屈从规则、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站出来发声,比起成为追随者,标新立异的千禧一代,则更喜欢成为趋势的“话事人”。而vlog以其独特的内容形态成为了他们追求自我表达,凸显个性最便捷的方法之一。


基于日常生活的分享是vlog的核心内容,但作为中国vlog第一人的“冬瓜”孙东山曾在采访中称,vlog有极强的用户粘性并不只是因为内容,更多在于“人设”,在更为真实的分享中,塑造自我IP标签,是个人气质的展示,同时也可以借助符号化的象征物来加以突出。在他自己的vlog中,就常佩戴一个黄框眼镜,强化“幽默”的标签。



在B站中,“活蹦乱跳的肥曈”则是一个用搞怪日常来吸引粉丝的高颜值美女,以“撒泼起来没形象”而获得了大量粉丝追随,打破了人们对美女的刻板印象,“真实、反转、不造作”成为了她高颜值下的独特之处。


“活蹦乱跳的肥曈”


在微博上拥有28万+粉丝,作为目前中国最火vlogger之一“大概是井越”也曾表示,虽然自己的vlog都是基于简单的日常或旅行分享,但他其实一直在思考如何在极短的vlog中,让观众感受到一些东西。“深沉、思辨、忧郁、安静”,有哲学博士背景的他,正是在这样“真实且不刻意”的日常记录中,传递着个人在哲学,艺术与政治上的见解,表达自我的同时,获得了数十万粉丝关注。


 

情感联结,启动年轻人“多巴胺按钮”


2017年,青年志发布的《年轻人趋势报告》指出,如今年轻人在追求自我的同时,丧、孤独、抑郁也是真实强烈的内心感受。个性化一定程度上削弱年轻一代的群体归属感,在保持独立与自由之中,如何获得一种独儿不孤的体验则更为重要。


不同于明星网红通过分享以取悦大众,大多数vlogger的分享生活日常并非追求流量,他们更多是希望借由自由的表达与创造,吸引同圈层人群,引领他们的生活方式。对于同好者来说,这些走心的日常更具启发性,“像有人帮你划‘to-do-list ’一样”,看着别人吃喝玩乐,好像自己也体验了一遍。”


llliudang在自己的vlog留言中与粉丝互动


"vlog可以缓解压力, 最重要的是, 它让年轻人与他们的同龄人保持联系和融合。通过追随自己喜欢的vlogger,你感觉认识他们,甚至是他们的家人、朋友,突然间你也觉得他们是你自己的私人朋友。这是非常令人上瘾的。”当被问道为何要沉迷于陌生人的日常时,既是vlogger同时也是粉丝的Emilie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与许多“名人”不同,vlogger们实际上也乐于与粉丝互动,甚至一些vlogger会因粉丝留言而制作后续视频选题。


“不同于短视频记录一个故事,vlog更像是记录一个灵魂。重要的是,当制作者们在好好的用内容来讲好一个故事的时候,许多vlogger在不知不觉间便已经完成了用灵魂去叙述一个故事的壮举。”孙东山在知乎上的回答,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了vlog不同于其他形式视频内容的独特之处,“灵魂”背后所指向的是“分享”与“秀”的本质差别,“秀”更多的是“博得眼球”,“分享”能够完成情感联结,形成独而不孤的情感体验。


因此,比起网红或明星担心影响力“稍纵即逝”,vlogger与粉丝更易形成“亲密关系”,虚拟社交与现实的界限逐渐模糊,粉丝成为长期追随者。


 

不怕因挑战失败而“丧”,就怕“没激情”


人格测试与咨询机构Disc insights曾经通过调查千禧一代,试图揭示他们看似“什么都不在意”的背后,实施行动的驱动要素。最终结论有些出乎意料:比起前几代人,千禧一代更为复杂而敏感。


过往,人们付诸行动的动机主要是金钱或地位, 这是一个极为简单的晴雨表。但千禧一代并非如此,对于让他们来说,从事一项能够表达他们隐藏的激情的任务时, 才会表现出"良好的态度" ;相反,如果一个人任务与他们的主要激情或行为偏好不一致, 无论回报会多么丰厚,许多人仍然提不起"兴趣"。


从这背后,或许可以找到vlog备受关注之因。“单纯从感受上来说,打个比方,看抖音就像快餐文化像吃汉堡王、KFC这样速度快当然味道也不错的快餐,人人都愿意了解参与;玩一闪,更像是去比较高档的餐厅吃饭,会有更多品味的地方,因此也不是人人都会热衷研究。“2017年底,国内唯一一款专门做vlog的工具和平台——一闪成为App store年度精选应用。与绝大多数其它App不同,为了在初期创造一个更好的社区氛围,一闪上线之初并不开放注册,拍的好的人才有邀请码,因此积累了一批原始高质量的摄影爱好者用户。


“有社群,内容优质,用户体验棒”,既有工具属性,又有社群属性,满足了千禧一代最热衷的“表达”与”挑战”,自然而然地也吸引了他们参与进来。



在被问到为什么喜欢看vlog时,多数用户表示,基于两大要素:“喜欢博主的性格,剪辑风格合自己心意”,走心的内容分享完成了第一步吸引力法则;基于创造力的技术流剪辑则更好地挖掘了年轻人的参与动机。拍摄内容的选择、剪辑的过程、配乐的选择,这些都必须通过vlogger的创作过程得以成型,也正是他们进一步表达自我意识的过程。


属于vlog的商业想象空间


当直播、短视频的发展陷入胶着,属于vlog的商业想象空间有多广阔?在Youtube上,拥有900万粉丝的vlogger Casey Neistat已经成为广告商的宠儿。在一次旅拍中记录独特的飞行体验,正是阿联酋航空在Neistat vlog中的高价植入广告,目标是推广其价值14万的豪华舱行程体验。目前看来,与短视频、直播等形式相同,vlogger的变现手段主要也是广告植入与原生广告创作,但似乎更强的粉丝粘性与更垂直的影响力,能够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



国内外也有不少人美妆、时尚、饮食领域的vlogger通过制作好物推荐以及拆箱等类型vlog,完成商业变现。根据thinkwithgoogle.com报道,这种形式已成为千禧一代决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观看拆箱的人群中,有62%的人进行了购买。在Youtube上,平台方也会根据vlogger影响力为其匹配合适的广告商。


基于以上,如何在商业化道路上保持vlog作为个人生活记录的“纯粹性”,也正在成为vlogger要面对的重要挑战。



▲ 华映资本「新兴消费品牌」升级趋势报告

▲ 创始人一周该花多少时间找人?19个精英捕手策略

▲ VC界2018最值得收藏的一份书单

▲ 8000字解读“00后”:扩列交友、语C表达、同好圈层与兴趣社交

▲ 为什么这个年头的创业者,必须学会「延迟满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