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它制造一种动荡不安的经验,让你开始反思那些司空见惯的合理性|​问眼记 一席会员13

一席 一席 2023-01-22



上周我们更新了《问眼记》的前两集,邬老师探讨了观看的起源和焦点透视法。这周我们更新最后两集,分别是“造型与再现观看”和“突破尺度与距离的艺术创作”。



【免费试看】




【课程大纲】


《问眼记》一共分为四节:
第1课  天在看与鬼在看
第2课  焦点透视与神圣的观看
第3课  造型与再现观看
第4课  突破尺度与距离的艺术创作


【精彩提要】


本周更新的两节课将涉及十余位艺术家和他们的艺术创作。我们分别选取了用大笔画细节的卢西安·弗洛伊德、将常规尺度无限放大的让·穆克和创作巨型雕塑的克莱斯·奥登伯格。



第三课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张绘画是英国当代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卢西安·弗洛伊德的绘画。

我们看这一张肖像和明代的容像真的有什么区别吗,在绘画的品质上面、技巧的把握上面,真的有什么区别吗。

这张绘画表现的人的精神状态,人的目光,人的刻画的那种深度,我觉得一个水平,甚至有可能中国的容像那个画家水平更高。

▲ 《少女与绿叶》,卢西安·弗洛伊德,1948


但是,我们这样的绘画为什么没有价值,或者说好像他们的价值和弗洛伊德这样的一种绘画的价值相比实在差距太大了,是什么因素造成了这种差异,大家可以去想这个问题。

▲ 明代肖像画,刘伯渊像

弗洛伊德到老了以后,常常用大笔画。这画的是英国女王,画很小,但是笔触显得很大。

▲ 《英国女王》,卢西安·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在这些绘画里面真的找到了一种艺术家的精神力量,也就是说人人都知道用小笔再现观看更好,看见一根皱纹就画一根皱纹,用小的点小的线来描绘。但是弗洛伊德一定要用大笔画细节,用大笔去再现观看,所以他遇到了许许多多他画不出来的地方。

这个时候艺术家感人的那个东西就出现了,其实这也是人类生存境况的一种写照,就是这个困难你解决不了,但是你也要这样做,这才是人。

人并不是要投机取巧,人并不是为了那个结果而存在,人实际上是为了充满了困难但是我们永远去面对困难克服困难那个过程而存在的。

这就是弗洛伊德这些绘画最打动我的地方,他故意地给自己制造难度,用大笔画细节,这么一张小画要翻来覆去地画很多很多遍,画很久很久。


我们今天有太多的艺术作品,其实都在想着怎么样能够尽快地把那个效果实现出来,尽快地把那个作品给完成出来。我们可能正好想错了,想反了,因为艺术真正打动人的可能根本不是那个所谓结果的东西,而是艺术家在这个过程里边注入的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那种精神力量。



第四课


澳大利亚的艺术家让·穆克(Ron Meuck)做的都是一些用硅胶制作的高度仿真的这样一些人像,有的时候是裸体的,有的时候是穿衣服的,但是他常常去改变这些人像雕塑的尺度。

比如说这件作品是一个大胖子,这个大胖子坐在这个展厅里边,当你走近他的时候你会觉得非常地不对劲,觉得很不正常。他的身体表面的这些细节让你觉得太像一个真人了,尽管他没有呼吸,但所有的细节,皮肤的质感,毛发,甚至皮下血管的颜色,都让你觉得太像一个真人了。但是这个真人的尺寸怎么那么奇特呢,他怎么那么奇怪呢。

Big Man,Ron Meuck

使用类似的这种经验的还有美国波普的代表性艺术家克莱斯·奥登伯格(Claes Oldenburg)。


他的很多雕塑都是以日用品为基础,然后把日用品的尺度放大。

比如这件作品就很有趣,它是一个大的牙膏,他抱着这个牙膏走在纽约的街头,这个会让人产生非常奇怪的感觉,这种感觉有的时候你说不上它到底是什么,但是它会带来一种不安,它让你开始思考一些问题。


在常规的尺度范围里面,我们在这个安全的世界里面似乎待的时间太久了,我们认为这个世界好像一成不变地按照某种规则在运行,按照某种秩序,按照某种原理,按照某种逻辑在运行,我们只要遵循它的原理,遵循它的逻辑,似乎我们的一生都在我们眼前慢慢地能够被看到。

但是奥登伯格的这种作品,或者刚才我们说的让·穆克的这种作品,其实它告诉人们一种潜在的危险、一种不安就隐藏在我们身边——只要那个尺度经验发生一点点变化,我们就会开始思考新的问题,这就是我们人类。

其实我想这可能也是艺术最有魅力或者最打动人的地方,它制造一种动荡不安的经验,这种经验让你开始反思你认为是日常、你认为是司空见惯的那些东西的合理性。


▼ 我们在安全的世界里,似乎待得太久了


观看完整课程,请扫二维码。




【加入一席会员】



《问眼记》与之前发布的王南《建筑八讲》曹天元《物理之美》麦高登《我们为什么活着》梁永安《梁老师的小班课》姚博《大脑的本质》等万象课程,均在一席会员权益中免费观看。加入一席会员,观看不断更新的万象课程并获得一席红本,请点击 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