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拉粑粑这件事情上,水獭对石头尖尖有一种近乎偏执的喜爱|韩雪松 一席第1023位讲者
如果做貉的保护,你问一个人说你知道貉吗?他可能说他不知道。但你说一丘之貉,他一下就能联系上了。但当你说出水獭的时候,那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没有什么人们能够想起来的俗语是与它相关的,甚至连一个糟糕的刻板印象都没有。
大家好,我叫韩雪松,是一名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现在是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一名博士生。
2018年初,我加入了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三江源办公室,负责一些物种的调查研究和保护工作。今天的故事也是关于我在这一时期的一个主要的研究对象,叫做欧亚水獭。
关于水獭这个物种,我猜大多数人目前的了解都是来自于社交媒体上这些非常可爱的视频。
有在水族馆里颜色发白,还会鼓掌的。
▲ 来源:Youtube/Tea store
还有在街头闲逛到处械斗的。
▲ 来源:Youtube/Storyful Viral
还有这种躺在人怀里“嘤嘤嘤”,被称作嘤嘤怪”的。
这些视频的标题或者评论都在说:水獭好可爱啊。但它们都是水獭吗?“水獭”这两个字究竟指的是什么动物?
“水獭”其实是食肉目鼬科水獭亚科13种动物的统称,它们生活在淡水或海水中,以鱼类为主食,包括我们刚刚看到的三种,分别是海獭、江獭、亚洲小爪水獭。
中国一共是有欧亚水獭、亚洲小爪水獭和江獭三个物种的记录。
亚洲小爪水獭现在在国内还有一定的种群,仅仅分布在南方的热带雨林中,主要以虾、蟹类为食。可能是为了方便抓螃蟹,它的爪就退化了,变得像人的手指一样。
江獭则是在南方的大型河口地带去围猎鱼类的一种水獭,江獭在我国原本的分布区已经有差不多30年没有过记录了。
而欧亚水獭是分布范围非常广的一种水獭,几乎遍布整个古北界,就是从北非到欧洲、中亚,然后到东亚以及东北亚的这么一大块区域里都有分布。
在过去,欧亚水獭几乎遍布全国各地。欧亚水獭主要吃鱼,也没有什么天敌,所以基本上是河岸生态系统的顶级捕食者,也常被当作河岸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的一个指示物种。
这些关于水獭的知识,其实我在2018年初是完全没有概念的,因为我之前本科和研究生阶段一直在青藏高原研究黑颈鹤。
后来我到山水工作之后,领导觉得黑颈鹤在水里,水獭也在水里,就安排我来做水獭的工作了。
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内蒙人,我也是上了大学之后才见过几次大的名水面。当时对于水獭其实是一头雾水,什么都不了解。
所以到了玉树后,看着波涛汹涌的巴塘河,我能做的也就是按照前人的经验,沿着这条河走下去。
走着走着我就发现,原本以为行踪隐秘、昼伏夜出的水獭,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神秘。它们好像一直都通过自己的方式在宣告它们在这片领地里的存在。
我们发现欧亚水獭在玉树这个区域其实非常活跃,接下来我讲到的水獭指的都是欧亚水獭。这当然得益于玉树地区非常好的环境和水质,另外当地的藏族是不吃鱼的,这让水獭可以拥有丰富的食物资源。
我们观察到了大量水獭活动的痕迹,比如说这些细软沙滩上的刨痕,干涸泥地上的足迹,随处可见的粪便,还有红外相机能拍到的一些影像。
大家可能会觉得,通过红外影像就可以知道很多有用的信息,但其实在水獭这里不太好使。红外相机是通过感知有热量的物体而触发的,但水獭刚从水里出来体表温度很低,实际上经常是拍不到的。
水獭作为鼬科动物,经常动来动去,就算拍到也老是一些模糊的残影,在晚上几乎拍不到一张清楚的照片。
那我们的实际工作是怎么做的呢?就是找水獭粪便!很多时候我们判断一个地方有没有水獭,就是看能不能在那里找到水獭粪便。
新鲜的水獭粪便是深墨绿色,因为水獭几乎只吃鱼,所以粪便里面会有大量的鱼刺、鱼鳞等等,跟其他动物的粪便很好区分。
另外,水獭粪便的味道很独特,书上说是鱼腥味。我自己觉得像有机胶水一样。
从我们找到水獭粪便的这些地方,可以总结出一个很有趣的特点:这些粪便都被排在了最醒目的地方。
在排便这件事情上,水獭对石头尖尖有一种近乎偏执的喜爱。无论是石头的小尖尖上:
还是河道中石头最尖的尖角上:
即使在平坦的河岸上,也要找一块石头。
没有石头,找一个鞋也行。
水獭作为鼬科动物的一员,有很强的留下自己气味的需求。它们个体之间的交流,几乎都是靠粪便来实现的。
2012年,英国有一个博士研究发现,欧亚水獭粪便的气味会随个体的家族、年龄、性别与繁殖状态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且其中这些信息并不会受到食物的影响。
这就很厉害了,意思就是水獭之间闻一下粪便就几乎能知道对方的所有信息了。比如一次典型的水獭之间的交流是这样的。
这只水獭到了这里,首先一般它会到处闻一下,看有没有人跟我说什么,老谁家的小谁又怎么着了。拿微信举例,这就相当于已读。
闻完之后,会留下自己的粪便,这就相当于我回信了。
最后一般还会回头再闻一下,确认自己的气味盖过了其他水獭的。就好像我们发完语音,要再听一遍自己讲了什么。
水獭粑粑里的放生鱼类
当然我们不是水獭,我们也很难像刚才库里克先生(Don Kulick:雨林里的消亡)讲的那样,去抓一只水獭问,你拉的这个是什么意思。这个事情不太现实,所以水獭想传递的全部信息,我们显然是不能完全知道的。
但是通过人类的视角去观察,我们也能发现一些问题。比如下面这四张图片,大家可以看出差别吗?
其实就是,左边两张图,鱼刺和鱼鳞非常明显。而右边两张几乎看不到什么明显的鱼刺和鱼鳞。
这是因为从左边两张图片的粪便可以看出,水獭主要吃的是放生鱼类——鲤鱼和鲫鱼;而右边主要吃的是本土鱼类——裸裂尻、高原鳅等等,因为本土鱼类的刺通常比较细小。
从这些粪便中,我们也就明确了这条河道中存在着大量的放生鱼类。后面的社区访谈和野外观察也印证了这一点。
这是拍到的一只欧亚水獭,正在很享受地进食放生的鲤鱼。
▲来源: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那放生鱼类对于水獭或者对于河岸生态系统来说,会有什么影响呢?
首先把外来鱼类放到青藏高原的河流中,它们不能够存活的话,大量的尸体就会积累在水比较缓慢的地方,造成一定污染。
如果能够存活,对于水生的本土鱼类,还有一些底栖动物或者河流中的植物,可能都会有不好的影响。
所以我们去进行了大量的关于放生鱼类和放生行为的调查,向有关部门进行了一个政策建议。
最终玉树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在三江源头水域禁止外来鱼种随意放生》的一个通告。
从2019年1月1号开始,禁止在玉树州所有公共水域内放生外来鱼种。
水獭不喜欢去拉粑粑的地方
这张图是玉树的地图,我们每发现一处水獭粪便,就去打一个点。不同颜色的点是我们走的不同样线。
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河道都被水獭粪便覆盖了。仔细去看可以发现,有的地方似乎密集一点,有的地方似乎稀疏一点。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放大来看就发现在天然河段和人工河段当中,水獭的排便密度是很不一样的。
左边是天然河岸,非常漂亮而且多样性很高。植被覆盖很好,有平坦的大面积石滩,也有冰川运动遗留下的巨石,河流也是曲曲折折的。右边是人工河岸,经过人工改造后的河岸就变得笔直通畅。
在天然河段中水獭的活动痕迹就非常多,人工河段中就很少,有的地方甚至没有。人工河岸和天然河岸对于水獭来说有什么区别呢?水獭为什么会偏爱天然河岸,不喜欢人工河岸呢?
基于在玉树进行研究和观察,我觉得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就是天然河道中,有很多转弯之后形成的洄水。这种洄水区域在长期的冲刷下会比较深,流速较慢,适合鱼类夜栖。
所以这种洄水的地方也特别适合水獭抓鱼,它晚上去那边很容易就能抓到很多鱼。我们在这边做鱼类调查的时候,放一个小小的地笼,五六个小时就能抓到11斤鱼。(当然称重测量完之后就放归了。)
另外一点就是,水獭在繁殖或者躲避的时候很喜欢打洞,因为它的打洞能力很强。但人工改造之后的河岸,没有什么地方可以让它打洞。
再一个就是,水獭虽然叫水獭,但它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岸上活动。人工河岸下面平坦的水泥道在夏天被淹掉之后,水獭想要通行就只能在斜面上跑。但这个斜面上面覆盖了一层铁丝网,水獭的小短腿基本没有办法在上面跑。
我觉得基于这些原因,或者还有更多的我没有想到原因,水獭是不愿意在这种人工河岸里生存的。
我们看一下整个玉树人工河岸和天然河岸的分布状况,粉色表示人工河岸,蓝色表示天然河岸。几乎只有在远离城市的地方是纯粹的天然河岸,在靠近城市的地方都或多或少存在人工河岸。
那么玉树市中心是怎样的状况呢?从这张照片可以看出,玉树市中心的河道是人工改造痕迹很重的,一般有河流穿过的城市都是这样。河道是加固后的人工河段,下面是铁丝网、岩石,另外一边是木栈道。
另外,我们在玉树市区也确实看到了有水獭的活动和痕迹。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会想一个问题:如何给穿过城市的水獭创造一些安全的空间?
要做这件事的话,就得先对水獭习性有一些基本了解。首先水獭是一个很胆小谨慎的物种,而它的感官非常敏锐,嗅觉、视觉、听觉都非常发达。
其次水獭是鼬科动物,好奇好动,经常动来动去的,喜欢到处蹭一蹭。身形比较细长,我们在野外发现的水獭洞,都是那种入口很小的看起来比较逼仄的空间。
基于水獭的这些特点,我们设计了一款巢箱隐蔽所。大概长这个古怪的样子。
之所以设计成这个样子,是因为我们要求它的顶部和两端要收窄一点,来满足水獭对逼仄空间的喜好。
另外就是,我们没有把后部完全封死,而是留了一半的开口。水獭如果看到这个奇怪的东西,它是能够一眼看穿的,应该就不会那么担心,也比较利于散掉钢材的味道。
另外就是在巢箱的内部,留了一个放红外相机的卡槽,方便之后的监测。我们在巢箱顶部做了一个盖子,只要把这个盖子掀开就可以拿相机收数据,不用每次都翻过来。
最后考虑到水獭喜欢到处蹭来蹭去,我们在内壁附了两种材料,一边是非常廉价的地毯,另外一边是PVC的塑料软垫,想看它们会喜欢哪种材料。
设计好之后我们就在玉树找了一些材料手动建模,就是用细铁丝和胶条先大概搭一个样子出来。然后用山水的小藏狐玩偶来模拟水獭,看拍到的角度合不合适。
最后花了好大力气才找了一个焊工,因为没有人愿意接这种活儿。当地也没有工匠见过这种形状的东西,觉得做起来很费工。还好我们找到了一个做炉子手艺高超的工匠,焊出了这么一个铁箱子。
而且考虑到河道里风比较大,水又经常溅来溅去的。我们怕拍到箱子上产生奇怪的响动导致水獭不敢进去,所以整个箱子是用2.4毫米的厚钢板来焊接的,做好后一个大概有100多斤,非常重。
当时很多也是做水獭保护的朋友都不相信,跟我说,你这个东西水獭不可能用的,拿来做烧烤箱还不错。
但是已经做了四个出来,我们就还是决定在玉树城区三条河流每一条都放置一个,以及靠近三段河流交汇的地方也放一个。
最后选了这四个地方放上了巢箱,都是我们发现有水獭粪便的地点。
放完之后就是比较漫长的等待,在拍到水獭去使用之前,我们先拍到了老鼠。
除了老鼠,还有家猫以及被家猫吃掉的老鼠。
▲来源: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豹猫、鼠兔等也都会进去,看来大家都很喜欢这个巢箱。
▲一只优雅的豹猫路过(来源: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最后水獭也进去用了,它不但用,而且用得很享受。在箱子里面一直蹭地毯,说明它们不太喜欢那个PVC软垫。
▲来源:邓星羽
有时候,只是跑进来撒个欢儿。
▲来源: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当然它们也会在巢箱里释放属于自己的信息。
这就是我们在玉树给水獭做的巢箱,但是玉树离得可能比较远。如果大家想近距离看这个巢箱的话,可以去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
那边本土区的水獭馆是红山和山水一起来布置的,里面1:1还原了我们在玉树做的巢箱。
还有很多其他有意思的小设计,特别是最下面那个亚克力盒子里放的是我们2021年在玉树收集的水獭粪便。
2023年5月份,水獭日那一天,我去红山做了一个直播。当时还特地闻了一下,在两年之后,气味依然非常醒脑。所以当我们经常说人类的互联网没有记忆的时候,水獭这个是真有。
水獭粪便里的“记忆”可以持续很久,甚至一只陌生的水獭来到这个地方翻聊天记录,看一下过去五年之内发生了什么事都有可能。
做完这些事之后,山水在开始去想,包括我自己也开始好奇,水獭过去在世界上有那么多,现在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呢?除了我们在玉树发现的水獭面临这些威胁之外,还有其他什么威胁呢?它们的处境是怎么样的?
所以在2019年的时候,我们联系中国所有在一线进行水獭调查研究和保护的机构和个人,一起写了一本报告。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扫二维码下载。
今年又以这个报告为蓝本,补充了更多的信息,出版了一本书叫《中国水獭:在人类的边缘复苏》,也可以扫二维码购买。带个货,不好意思。
通过这一系列信息的整理,我们把视角放大到了整个中国,然后时间尺度拓展到了整个能追溯的历史里面,我们发现了一些什么有意思的事呢?
首先现在除去水獭在玉树的这些威胁外,水獭还面临着很多其他的状况。所以我们基于从文献中获取到的信息将中国水獭当前面临的威胁总结成了个体水平、栖息地水平和政策与认知水平这三个维度。
我们联系全国所有进行水獭调查和保护的人给这三个维度中的各项威胁打分。从0到10,威胁越严重,打的分越高。结果就是大家都觉得,越到政策和认知的层面,威胁越严重。
个体损失与死亡
在个体水平上,水獭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是非法贸易。在非法贸易这个问题上,亚洲小爪水獭是最严重的,现在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的“水獭好可爱,好想养。”
很多人就会问,我能不能养?但其实真的不能养。亚洲小爪水獭现在已经是CITES附录I物种,是严格禁止国际贸易的。
现在绝大多数被当作宠物饲养的亚洲小爪水獭,都是来自于野生种群。这就意味着一只被饲养的宠物水獭背后,可能有9只、10只甚至更多的野生水獭在抓捕、运输、贩卖过程中就死掉了。
水獭个体面临再一个问题是可能存在报复性猎杀,这个主要发生在渔业比较发达的地方。
水獭跑到人家里偷鱼吃,造成损失比较严重,然后人类就想要把水獭打掉。在我们国家五六十年代那会儿,甚至把水獭当作害兽去处理了。
现在随着水獭种群逐渐回归,很多地方也重新开始有这种苗头,包括山水也在四川跟因为水獭吃鱼造成损失的村子一起商讨对策,比如说成立一个水獭肇事基金等等。
除了这些,还有一些偶然性因素,比如说有人电鱼,正在河里的水獭就会被误伤。像这张图片展示的,广东惠州西子江自然保育中心救助的一只因为电鱼受伤的水獭。(图源:李成)
另外还有散养犬只和流浪狗,像我们在玉树州的时候就见到过,一只散养的家犬叼着一只水獭在岸上走。虽然不太能够确定是真的捕捉了一只水獭,还是说看到一只死掉的水獭就把它叼起来了,但终究是个隐患。
栖息地退化与丧失
在栖息地这个层面上的威胁,现在的中国已经好了很多。如果我们退到上世纪去看,人来活动导致水獭失去家园的情况比比皆是。
湿地被抽干改成农田,修建水坝后,河流中的水獭也会失去原来的栖息地。
还比如说过度捕捞导致食物资源减少,像这张照片是嘉道理在珠海那边拍到的,我觉得很有代表性,一只水獭站在层层叠叠的地笼前面。
因为水獭主要吃鱼,在食性上跟人有很大的重合。我们不可能听说屎壳郎哪天灭绝了,因为资源不重合。
还有塑料垃圾对于栖息地的污染,像这个图中展示的粪便就是我们当时在玉树发现的一块里面有塑料包装的水獭粪便。
还有一些更直观的个体水平的伤害,这是嘉道理在广东那边拍到的一只水獭脖子上套了一个塑料圈。从这个形状来看,可能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套上去了,因为水獭很喜欢到处钻。
以及还有其他的一些威胁,包括栖息地的破碎化,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等等。
政策与认知不足
最后就到了第三个层面——政策与认知的不足。首先在我们国家,科学家或者科研工作者,对于水獭这个物种或者类群的关注和投入就不太够。
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或许有点太极端了,但是我觉得比较能说明问题。这个是中山大学的张璐老师在2018年发表的一项研究。
截止到2018年,国内研究者发表的有关大熊猫的学术论文有862篇,水獭截止到2018年一共是39篇。其中大概有1/3是在上世纪发表的,关于如何去杀掉和驯养水獭的。
另外关于大熊猫的博士论文有89篇,水獭一篇没有,硕士论文大熊猫有231篇,水獭就两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大熊猫有64个,水獭只有两个,所以这个差距是非常显著的。
水獭不单是被科学家或保护团体遗忘了,它是系统性地被所有人忘掉了,这个其实挺触目惊心的。
我们如果在上海的城区里去做貉的保护,你问一个人说,你知道貉吗?他可能说他不知道。但你说一丘之貉,他一下就能联系上了。或者我们去保护豺,虽然大家都不知道豺是什么东西,但你一说豺狼虎豹,对方就能知道。
但当你说出水獭的时候,那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没有什么人们能够想起来的俗语是与它相关的,甚至连一个糟糕的刻板印象都没有。
我们怎么就一步一步到这儿了呢?这个物种怎么就被我们忘了呢?在古代水獭真的是随处可见,而且是古人非常了解和熟悉的一个物种。
知道水獭能够捕鱼,湖南湖北四川一带的渔民会驯养水懒来帮他们捕鱼,一次一只可以抓几十斤,在明清的时候相当成规模。
少数民族地区会用皮来缝制衣服,我们的中医还认为水獭有一些特殊功效,会拿水獭来入药。甚至说古人会把水獭当成一个物候,来掌握节气到没到来。
《逸周书》里写,“雨水之日,獭祭鱼,后五日,鸿雁来,后五日,草木萌动”,就是古人发现春天的时候,水獭就会把鱼从水里抓出来放到岸上,摆得整整齐齐,感谢老天爷赏我鱼吃,所以古人也觉得水獭是一个特别明理懂感恩的小动物。我们在野外确实见到过类似的现象。
甚至还写道,“獭不祭鱼,国多盗贼”,意思就是春天如果没有发现水獭祭鱼,那说明今年盗贼可能会比较多。
这听起来比较离谱,但仔细想也有点道理。如果獭不祭鱼的话,说明春天到得比较晚。春天晚的话耕种也比较晚,导致收成不好,最后会盗贼横行。
但是獭祭鱼这件事情,现在有几个人知道呢?可能知道的人里面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这款酒吧。
我觉得这个现象很有意思,但是结果大家不觉得有点令人伤心吗?
水獭明明过去是这么常见的一个动物,被拿来当物候它得多常见。但我们怎么现在就把这个物种忘了?在整理了一系列现在的、还有过去的那些东西之后,我觉得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就是明星物种的光芒,我们国家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太高了,我们有太多有意思的、奇怪、威武和吸引人眼球的物种了,比如说虎、大熊猫、雪豹。跟它们比的话,水獭好像不是那么有排面。
但是在大型食肉动物已经消失的欧洲,水獭就变成了一个特别吸引人的、特别重要的明星物种了。我们这边的话,可能就水獭不能享受到这种因为别人缺位的福利。
另外一个原因是上世纪晚期,一大批毛皮兽的引入和繁殖,比如说海狸鼠、北美水貂、麝鼠等等。水生哺乳动物的毛皮一般都很细密、光滑、防水,所以被经常拿来做衣服。
这些物种被人工繁育,然后拿它们的皮做衣服,因为那个时候皮草比较流行。后来皮草行业衰败了之后,这些物种大量逃逸到野外,最后人们就搞不清楚这是水獭,还是别的水生动物。
比如说现在,我们经常能看到哪里又发现水獭了或者说出现水獭糟蹋庄稼的新闻。但是这些新闻主角一般的都不是水獭,水獭是食肉动物,食肉动物显然不太会糟蹋庄稼。
最后一个原因,也是我认为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水獭自然种群的消亡。在18到19世纪的时候,动物毛皮是国际贸易当中最为主要的货品之一。
随着近代中国国力的衰微等一系列复杂原因,在20世纪初,我国从毛皮最主要的进口国转变成为了出口国。1929到1933年间,四川省一个省每年输出野生动物毛皮大概数十万张,其中水獭皮就可以达到四五万张。
这个趋势也一直延续到了建国之后,比如说在1950到1961年间,全国累计收购水獭皮将近19万张,而湖北、湖南、广东这些省份,一年收购的水獭皮就可以超过万张。
在这么长时间的人为捕杀以及栖息地破坏之后,到上世纪末,全国很多地方,比如说吉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地水獭皮的产量——我不喜欢这个词,但是确实也没有想到更合适的词。水獭皮产量降低超过90%,而像北京等地方的水獭种群已经彻底灭绝了。
▲20世纪50-80年代水獭产量曲线图(来源:夏武平, 张杰. 1994. 人类活动影响下兽类的演变.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也许这些原因综合起来,就造成了水獭在我们的记忆里面的消失,我觉得是一个很可悲的事情。
但是后面有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就是1998年,那一年中国的南方和东北地区发生了全流域型的特大洪水。在这些水患的背后,全社会都在反思究竟哪里做错了,要如何才能根治水患。
当时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一个32字治水方针,这32个字我个人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国家从那一天到现在,这25年来环境政策和环境本身的样貌。
封山植树, 退耕还林
退田还湖, 平垸行洪
以工代赈, 移民建镇
加固干堤, 疏浚河湖
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开始对水环境进行一个综合治理,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比如说天然林保护、水十条等等,特别是近年来长江十年的禁渔计划,我觉得是非常非常关键的。因为在禁渔的同时,还伴随有各地渔业渔政部门的增殖放流活动。
这些政策加起来就基本上解决了水獭在生存环境和食物资源上的一些问题,所以从2000年之后,特别是2018年之后,水獭开始在全国的各个地方冒出来。
当然这个地图比例比较小,然后点又比较大,所以显得特别多,实际上还是比较稀疏的。但是不可否认这是一个可喜的现实,说明水獭正在重新回到它们的家园里面。
但是我在想的问题是,它们何时才能回归到我们的记忆中呢?因为我觉得一个物种的灭绝可能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它被人忘掉了。就跟电影《寻梦环游记》里面讲的一样,死亡不是终点,被忘记才是终点。
▲有獭有獭,在河之涘。凌波赴汨,噬鲂捕鲤。——《补亡诗六首·南陔》
水獭不但没有灭绝,还正在回到它们的栖息地里面,正是需要大家的关注和关心的时候。如果说听完今天的讲座大家能记住什么的话,我希望大家可以认识并且了解到有这么一种可爱的动物,在我们身边的河流里面凌波赴汨,噬鲂捕鲤。
最后的最后,感谢所有伙伴机构为中国水獭保护所付出的一切,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水獭的人,谢谢大家。
除单独注明,本演讲中使用的图片均来源作者本人,文字内容根据讲稿和试讲有所增补。
▼ 看看其他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