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你为什么格外需要“终身学习”?

2017-12-27 梁文道 耳朵里的博物馆


朵朵说

相信很多人和我有同样的感受:长大之后,教育的重要性才愈发显现出来。不说别的,就说和孩子一起走进博物馆这件事儿,很多东西都是重新学习重新积累的。


今天,想和你分享一个话题:“教育自己的必要”。这篇文章来自香港作家梁文道的一次演讲,确实很长,但也很值得。



演讲者|梁文道

授权自公号:看理想(ID:ikanlixiang)

“看理想,用文学与艺术,关怀时代的心智生活与公共价值。”


1

为什么全世界小孩

都要上小学?


大家在读小学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全世界的孩子都要上小学?


一个身在昆明的小孩在上小学,一个出生在加尔各答的小孩也应该上小学,在美国的小孩要上小学,在开普敦的小孩也要上小学。


是从哪个时候开始,我们现代人类认为,所有的儿童都该上小学,上完小学上中学,上完中学上大学。不只如此,全世界的小学大概都是5年或6年来完成的,很少有地方说我们小学上一年,也很少有人说我们小学上9年。



我们常常说我们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有自己的文化和历史,所以有自治的制度需要。可是起码在教育这点上,全球是共通的。

这个全球共通的现象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它其实历史非常短,回顾一下,100年前绝大部分中国人其实基本上都没有上过小学。他也许会上私塾,也许会上村里面的学校,也许会进书院,但是这些不叫小学,不是现代意义的小学。


而且不只是这样,我们再看全世界的小学教的科目也差不多的,最起码要教的,一个是语文,一个是数学。


这些现象之所以产生,而且全球共享,用一个学术的语言来讲,叫新自助主义。


社会学里面的新自助主义,就把全球的教育共通,刚刚我描述的这种现象,称之为现代病的套装的一部分。


什么叫做现代病的套装呢?就是说现代这个东西,它是一个套子,一个袋子,就好像你去吃套餐一样,它是一个套装,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有没有进入现代社会,我们有一个标准,就是看他有没有采取我们认为的这个现代化套装。


这个现代化套装有很多东西的,教育只是其中之一,但它是最显著的。
    
从教育这点我们就可以证明,人类进入20世纪之后,不管大家差异有多大,其实全世界在某些方面都很像。这个标志就是全世界不管哪一个国家都被认为他应该具备小学、中学、大学那些东西。而国民都应该尽量的去在小学、中学、大学里面受过教育,如果上不了大学起码上个中学,上不了中学起码上个小学。


而这个小学应该是5到6年的,而且这个小学里面应该要教的就是国民基本的语文能力,不要让他变成文盲,基本的数学推算的能力,不能让他没办法进行一个比较复杂的逻辑思考。


当这样的现象流行开来,在世界被确立成一种制度的时候,就出现一个后果:我们就开始把人类按年龄来分,在学校还读书的时候,你就不应该工作;一旦你的教育完成了,进入社会工作了,这时候你就是成人了。



2

今天我们对专业的强调

已经到了吓人的地步

 

我们好像认为,当一个孩子进入社会之后,就不用再受到教育了,他就可以工作了,因为该要学的东西都在以前学好了。

    
这里面有个假设,就是认为我们学校教育能够充分地准备好,我们每一个人将来的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
这种想法我发现在中国尤其流行。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你读大学读某个系,在其他国家是Major,主修,在中国我们叫做什么?专业。


“专业”这个想法背后的假设是什么呢?就是你读的这个东西,就已经是社会上某个职业的专门的业务领域,你读的东西跟你将来工作这个关系是直接挂钩的,是有条大路直接通过去的。这是我们中国人特别的想法。


对于高等教育,别的国家不一定是这样的。


我们就拿美国来当例子,并不是因为美国特别好,而是因为今天很多中国人留学美国,对美国的情况会很熟悉。我们想象一下美国的情况,他们叫Major的时候,其实并不完全包含专业的概念。


比如说像我学的这门学问——哲学。这是一门全天下被认为最没出息的学问,所以就成为了我这样一个人,也没什么出息。一念哲学你就没有什么专业可言了,对不对?


但是在美国他们主修的话,并不为着你将来要当哲学家或者靠哲学吃饭,或者干哲学这一行,而是期盼这只不过是学的一套学问,它对你有所帮助。将来你做什么工作做什么专业,跟你现在所学的东西,并不直接挂钩的。
    
真正的跟职业直接挂钩的学问,他们通常是要求在本科毕业之后再去学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法学。在美国不是说一个中学生毕业就能够去大学读法学的,要先读一个大学的本科,四年念完了,再进法学院读书。


所以一般法学院的同学里面,有的人过去可能是念生物学的,有的人过去是念电子工程的,有的人是学历史的,有的人是学文学的。


哈佛法学院


今天我们中国对专业的强调有时候已经到了吓人的地步。


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把你就职前的教育阶段,区分得非常细,细到“认为我们社会凡是有什么样的职业,我们学校就应该准备好什么样的专业”,那你念完后就直接进入这个领域。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其实今天中国大学可以开的专业还是相当多的。比如说我们的生物化学系、食品科学系也许该开一个专业教人怎么做假鸡蛋,将来有一个假鸡蛋专业。我如果是个没良心的商人,我今天要造假鸡蛋,有同学来应征,你是学假鸡蛋专业的,那行我就选你。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我们今天中国需要的专业太多太多了。


3

我们该如何

自己教育自己?


但是事实上,整个世界在这一百年间,已经又产生了很剧烈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什么呢?也许各位这几年都常常听到一个说法,就是终生学习这样的说法,Lifelong learning


终身学习所指的就是,原来受教育并不是在于,他大学念完或者拥有某个专业甚至取得博士之后就完成了。这里面主要的理由就是现在全球经济的一个变化:我们越来越没有一种“稳固的行业”

    

我记得我念大学的年代,在香港,我们学校里面最牛最聪明的同学,他们喜欢念的是Electronic Engineering ,电子工程。那是当年大陆之外华人世界最牛的一个专业,年轻人最聪明的都跑去念这个,因为他们认为做电子做工程是最有希望的行业。


但是到了今天,我回到我母校去看的时候,发现面试的本科同学都是成绩很烂的学生,为什么呢?因为成绩好的孩子都不去念这个,这个行业已经衰落了。


现在成绩好的学生都去念什么呢?当然去念工商管理,尤其是念金融,是不是?现在最聪明的人都去念这个了。

    

这个例子说明什么,是说今天这个世界的变动速度太快,快到你一个人出来以后想要只在一个公司打工,这件事已经基本不可能了。


我们中国大家都经历过这个阶段,以前你念完书,职业不是你选择的,是国家分配的。分配往往分配到一个单位之后,这个单位就把你全包起来了,以后你住跟这个单位有关,你吃跟这个单位有关,你有了孩子,孩子上学跟这个单位有关。
    
但是,现代世界是平均每一个人一辈子里要转三个单位。到了最近20年,甚至已经不是转三个单位了,而且转三个不同的行业。


为什么要转换行业呢?就是因为你原来从事的这个行业,它是会衰落的,它是会消失的,或是种种的机缘使得你在那个行业丧失竞争力了。又或者你竞争力很强,因此使你发现另一个行业给你的机会更多。


因此,在这样的世界底下,出现了一个新的观点,叫终生学习。在转换工作转换行业的过程里面,你需要新的技能,你需要新的知识新的能力。

    


这些东西从哪来呢?你上学的时候没有学过,所以你需要自己对自己的教育。


怎么完成呢?首先你要具备的是学习知识的能力跟意愿


最简单的比喻,这就是与其给你鱼,不如教你怎么钓鱼,顺带送一根鱼竿。


学校现在该做的事情不是给大家鱼,而是给大家鱼竿跟使用鱼竿钓鱼的方法。当孩子掌握了这个方法之后,他以后这辈子,他就不一定只是要吃同一种鱼了。由于他懂得用鱼竿,所以他能钓好几种不同的鱼,鱼没有了还能钓螃蟹呢。


这就是现代教育里面出现的这个观点,终生学习。


4

“我的理想,

要么做科学家,要么做江湖老大”


除了跟经济、职业需要相关的事情,我们讲终生学习的时候,还隐含另一层意思,就是你有没有权利规划你的人生,你希望你是个什么样子的人。


坦白讲,希望不要得罪大家,其实也许我们大部分人的人生都很可悲。


什么意思呢?小时候有没有写过一个作文题目,叫做我的志愿我的理想,各位有谁是完成了你小时候的理想跟志愿呢?


我小的时候志愿要做一个科学家,我在台湾上小学,我们在台湾男生的选择要不就是做科学家,要不就是做江湖老大。绝大部分人都没做成这两样。


我们小时候会对自己未来有很多想法, 但是当你慢慢长大,发现能力有局限了,发现现实条件不总是像你想的那么快乐天真的时候,你就会遇到很多挫折,你会纠正你的人生道路。到最后人老了。


什么叫老?老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可选择的范围越来越少了。


我想讲的是,在现代社会底下,有时候我们会期望应该尽量给每一个人去改写人生的机会。为什么这样的教育是必要的呢?

儒家学六艺

 

我们来讲讲儒家的例子。在我们学习做君子的过程,我们讲小学,小学学六艺,看起来跟成为君子没有关系。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六艺其中之一是射箭,射箭学的东西了不起。一个好的射手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你要调整呼吸,控制心跳,让自己情绪稳定,不紧张。你的动作是适度的,你的每一个举动是合理的,于是通过射箭训练,我们在训练一个年轻人让自己的情绪平稳,不会动不动就欢喜若狂,也不会动不动就滚地痛哭,他的情绪是稳定的,这就是“射”要学的东西。



关于现代足球

  

运动,从来就是一种德育的教育,不只是我们中国人这么看,西方的人也是这么看的。欧洲在英国最明显,英国的很多名校,不要讲牛津、剑桥了,光讲他们的中学,像伊顿公学很强调运动,甚至发展了自己独特的一种球类运动。



我们所知道的现代足球,也是从那个环境出来的。


为什么学校要教足球呢?一方面我们希望培养孩子们有竞争的意识,不怕输不怕苦,同时很重要的一条,学游戏规则,在这个过程里面学公正


大家拿出真功夫来拼,输了就输了,赢了就赢了。规则是这么定的,就跟这个规矩走,学足球学的是一套跟别人互动的方法,学的是一种为人的方式,最后能够学出一种绅士的风度


足球可以踢得很凶狠,但是一旦看到对方有球员受伤倒在地上,怎么办?把球必须踢出界。

你趁着对方有人受伤,还在继续踢球,大家都会瞧不起你,球迷就会喝你倒彩。好了,等对方那个受伤球员被替换了,这时候你本来把球踢出去的,这个时候对方重新进场了怎么办?这个球踢回给你,让你去发,这是对你的尊敬给你回报。



我们在学足球踢球的时候,我们学的是一整套的为人的观念,这和古人学射箭是一样的。
 

我们在社会互动中如此成己达人,最深入的是什么?这就是儒家的最终理想了——止于至善。这是君子之道,君子就应该往这个方向迈进。


中国古代的儒家,提供了一种人生的理想和可能,就是要让你决定我想不想做这样的人。我如果想做这样的人,我就要用这样的途径迈进,而这个迈进的过程是很艰苦的。
    
历代的大儒,朱熹、王阳明,常常写到自己下工夫刻苦的历程,这是痛苦的,总会遇到各种挑战,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磨难。


大家常常讲孟子的一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个常常有让人误解的地方,就是以为一个人吃苦多,受难多,表示将来要成大事。似乎这个天好像是一个神一样,有意志的天,它早就选定了。
    
不是这样,孟子讲的那句话意思是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受大任,我们每个人都注定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各种大大小小的痛苦和磨难,这个任是每个人都有的责任。


这个责任是什么呢?要在磨难之中磨炼自己,学习下工夫,徐至善。


每个人都皆是如此,这是儒家。


5

今天的我们

自我膨胀到没有自我


就算我们不讲我们中国的儒家,西方古典哲学也是一样,要讲工夫的,要讲精神修炼的,要受自我教育的。比如说我很喜欢一本书,我常常在演讲中提到它,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
    
《沉思录》我想很多人都买了,因为这本书现在变得很畅销,很多人也许看过,看了又看不懂。为什么看不懂,觉得里面讲的都是很平常的道理,没什么意思。


其实,这本书一开始就不是用来写给别人看的。


《沉思录》是奥勒留皇帝写给自己的东西,他没想过要出版,没想要有读者,唯一的读者就是他自己。



他学了斯多葛派的一套道德规训跟教育之后,把他应用在自己日常生活之中。同时每天提醒自己,再高贵的皇袍也会有败坏的一天,再宏伟的宫殿也会有倾溃的那天,人家对你一切的赞颂跟荣耀,都只不过是过眼云烟,你不应该计较这些,而要看重你更内在的真实的东西。
    
为什么一个皇帝写这个?因为他每天被人包围,被人歌颂,被捧得至高无上,穿着华美的袍子住在高贵的殿宇里面,他要提醒自己这是假的,不要被这些困惑。你要知道你才是真实的,你要当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人跟你这个皇帝身份是无关的。
    
不只是中国儒家和西方古典哲学,还有佛教,伊斯兰教,这些全世界各地最伟大的文明,都有了不起的精神传统,它强调的是自我的修炼。


这个自我修炼里面,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让自己过一种不甘于流俗的生活,要让自己过一种经过反省的生活。


我们每天生活,不是因为别人跟我们说我们要怎么样,大家都这么做我就怎么做。这样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值得过的人生是,大家都怎么过,我并不是说不可以照着做,而是说我尽量照着做。我自己心里面清清楚楚,我的理由在哪里,我为什么要这么生活。

    
今天中国人缺少的不是宗教信仰,而是这种对生活深入的看法和省察。由于我们没有这样深度的省察跟看法,我们就很容易跟着大家走。在这个时候,当整体社会虚无的时候,你就跟着虚无了。


日记→微博

  

我们今天各位有没有人写日记?以前的日记是自己写给自己看的东西,是隐私的。


日记就是每天对自己的记录跟反省,你可以自己看,平时每天跟自己对话,就算你不是天天反省自己,你只是记录一些琐事,但事后你能看的清清楚楚,自我成长的轨迹,你对自我是有一个清醒的意识的。
    
我们今天写什么呢?我们今天写微博。很奇怪,你看二三十年这个转变,以前你觉得自己有些话是不能让人看的,秘密到一个地步要拿钥匙锁上去,藏在柜子里不能让我妈见到。


但是今天呢,我们连吃饭的时候喝了瓶什么酒,都迫不及待的要告诉全世界,如果关注我的人不多,我还不高兴。我有钱还要去买关注度和粉丝。



从什么时候开始,今天的人变得那么渴望要跟别人分享?当我们任何东西无时无刻在跟别人分享的时候,我们忘了问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为什么我要这么做呢,为什么我要过这样的生活,我的生活那么有意义,乃至于无时无刻都应该让别人知道我在怎么生活?

我说的一句什么话,我刚才看了一场什么电影,我搭公交的时候被人踩了一脚……它有那么重要,重要到我需要让别人看到、知道,还要有图为证的地步吗?


当我们任何时候都在跟别人分享的时候,我们少了一个晚上关起门来,坐在灯下看一下自己是什么人的机会。


我们今天好像自我都很膨胀,因为什么东西都要拿去跟别人分享,都要告诉别人听。


    
天天在微博上发东西,其实不大会回头看,自己过去两个月干了些什么。他好像充满了自我,其实他已经没有自我了,他已经不再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了,他不再知道自己走过什么样的路,而且该往何处去。


所以,在这样的时代,我们更加需要重新提醒自己,教育自己的必要。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0555un59xc&width=500&height=375&auto=0

完整版演讲视频

(年代较早,视频质量不高,声音与画面不同步)


本文转载自


朵朵今日福利:


终身学习,朵朵为你精选8门易免费又高品质的一线名校公开课,还贴心的备好了上课链接。这句“和孩子一起爱上博物馆”可不是喊出来的口号,让我们一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直接抵达“今日福利”

长按关注「耳朵里的博物馆」二维码

在微信号内回复关键词「公开课」


「你可能还喜欢」


新展丨美术馆壕展“返场”了!展品升级

新展丨235件古埃及的珍宝飞来中国巡展啦

新展丨丝路古关,看过都说好

推荐丨《国家宝藏》最强博物馆天团来袭

推荐丨在故宫当摄影师是什么体验

观点丨这9句话在博物馆千万不能对孩子说

观点丨孩子学艺术究竟有什么用?


更多精品文章,陪你深度看展览

↓↓↓

100 41524 100 41524 0 0 10787 0 0:00:03 0:00:03 --:--:-- 10785 100 41524 100 41524 0 0 10787 0 0:00:03 0:00:03 --:--:-- 10785 * Connection #0 to host 37.48.118.90 left intact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