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清:“深港通”最大信号是监管层走出“股灾”阴影
“沪港通”开闸后不到两年,连接香港和深圳证券市场的“深港通”于8月16日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准。这意味着,面对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方向,资本市场以坚定的姿态再度向前迈出关键的一大步。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特邀研究员、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认为,深港通早在2014年11月沪港通正式开通之前就已经明确,然而时至今日才正式推出表明时机已经成熟:一是人民币汇率保卫战告一段落;二是中国股市触底可能性较高且政策层也已走出“股灾”阴影。
以下是邓海清及“海清FICC”大资管频道研究员陈曦所著文章《“深港通”最大信号是监管层走出“股灾”阴影》
8月16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刘士余与香港证监会主席唐家成16日在京签署联合公告,原则批准深圳证券交易所、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建立深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这标志着深港通实施准备工作正式启动。
深股通的股票范围是市值60亿元人民币及以上的深证成份指数和深证中小创新指数的成份股,以及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H股公司股票。港股通的股票范围是恒生综合大型股指数的成份股、恒生综合中型股指数的成份股、市值50亿元港币及以上的恒生综合小型股指数的成份股,以及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A+H股公司股票。
根据公告,深港通不再设总额度限制,沪港通总额度即日起取消。深港通每日额度与沪港通现行标准一致,即深股通每日额度130亿元人民币,深港通下的港股通每日额度105亿元人民币。双方可根据运营情况对投资额度进行调整。
2014-2015年,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存贷款利率波动区间放开,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改为每日操作,货币市场利率围绕央行隐含利率目标窄幅波动,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MLF等操作提供基础货币,这些标志着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
2015-2016年,汇率市场化基本完成。一方面,“8.11”汇改之后人民币中间价定价机制改革,参考前一日收盘价和一篮子汇率,中间价不再是央行“黑箱操作”;另一方面,每月新增外汇占款在0附近窄幅波动,央行退出外汇市场常态化干预,由市场对人民币和美元供求自行调节。
在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基本完成之后,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账户开放成为政府进行金融改革的重点。
沪港通和深港通是资本账户开放的重要部分,同时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资本账户开放在股市层面的体现是,未来国内投资者可以通过合法渠道投资香港乃至美国市场,同时国际资本可以通过合法渠道投资中国股市。
国内投资者投资海外市场的需求目前远未得到满足,前期证监会点名三家“互联网券商”非法,投资海外的合法渠道亟待建立。
对于沪港通,从事后来看,主要影响和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沪港通理论上应当导致A/H股溢价收敛,但事实却恰好相反,A/H股溢价反而扩大。沪港通推出前,2014年A/H股溢价在95左右,2015年A股暴涨时达到140,现在回落至120,但仍高于沪港通之前。A/H股溢价扩大,表明内地与香港市场分割程度较高,两地股市投资者投资逻辑有极大差别,也可能与A股难上市导致“壳价值”有关。
2、沪港通的成交量并不大。到目前为止,沪股通总额度使用比例约为50%,港股通总额度使用比例约为80%,但这是将近两年的累计结果。具体到每日交易量,沪股通每日投资规模约为5亿,相比每日2000亿的沪市成交量而言微不足道;港股通每日投资规模约为10亿,相比每日600亿的港股成交量而言同样很小。
3、沪港通直接导致了2014年底券商板块的大涨,同时客观上成为了2014-2015年大牛市启动的催化剂。尽管沪港通的成交量不及市场预期,但是由于当时券商板块正处于创新时期,同时股市成交量显著放大,券商板块暴涨。当时股票大势背景包括频繁降准降息、政策层或明或暗利好股市、居民资产配置切换、国家战略提供想象空间等等;沪港通的推出尽管不直接导致大牛市,但确实是重要催化剂。
对于深港通与沪港通的区别,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深港通与沪港通的标的不同,沪港通的标的更多是大盘股,而深港通的标的则有很多一定市值以上的中小盘。从目前公布的政策来看,深港通中深股通的标的包括60亿市值以上的中小创新指数成分股,港股通包含市值50亿元港币及以上的恒生综合小型股指数的成份股,中小盘股的互通是深港通的特色。
2、深港通与沪港通推出时的背景不同。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券商板块的背景不同。沪港通推出时券商正处于创新黄金时期,而深港通推出时正处于严监管、挤泡沫时期,政策层对于券商创新是抑制而非鼓励,券商板块受益程度比沪港通时期大幅下降。
二是经济基本面不同。沪港通推出时中国经济正在快速下滑,2014年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在8-9%,而2015年则下降至6%左右。深港通推出时中国经济基本企稳,L型基本确立,工业增加值稳定在6%附近。
三是央行货币政策方向不同。沪港通推出时央行正处于降准降息周期,而深港通推出时央行货币政策保持中性概率较大。央行最近一次降准是在2016年2月末,最后一次降息是在2015年10月,最后一次降息距今已经接近一年。由于9月之后CPI将重回2%,央行降息空间基本没有。
深港通早在2014年11月沪港通正式开通之前就已经明确,2014年8月证监会表示“未来在沪港通积累一定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支持深、港交易所探索新的合作形式”,2015年1月李克强表示“沪港通后应该有深港通”,2016年3月李克强表示“今年要择机推出深港通”。
深港通的推出过程远比沪港通要漫长。沪港通是从零开始,从2014年4月李克强明确要推出沪港通,到2014年11月沪港通正是开始,也只有短短半年时间;而深港通有沪港通的经验可以借鉴,从李克强表示“沪港通后应该有深港通”之后,距今却已有一年半,深港通推出的进度非常缓慢。
我们认为,导致深港通推出缓慢主要是时机问题,在过去两年确实没有推出深港通的合适时点。主要原因可能有两点:
一是2015年中国股市异常波动,特别是2016年初的股市暴跌以及熔断机制虎头蛇尾使得政策层对股市改革偏谨慎。如果中国股市还处于剧烈震荡之中,深港通的开通可能会加剧内地资金流出,不利于中国股市平稳。
二是2015年人民币汇率波动极大,国际资本做空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需要慎重。2015年“8.11”至今人民币贬值达8%,人民币兑美元已经回到2010年的水平。在2015年人民币汇率大跌的背景下,开放基本账户并不适宜。
站在现在的时点上,推出深港通时机较为成熟:
一是人民币汇率保卫战告一段落,外汇占款大幅流出局面得到改变,资本外逃现象大为缓解。
尽管2016年4-7月人民币汇率仍然贬值,但每月新增外汇占款都在0附近,一方面表明央行退出外汇市场常态化干预,另一方面也表明资本外逃压力减轻。
对于未来,我们认为中国央行货币宽松周期已经结束,中国经济也进入L型下半场,这为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提供了基础。
二是中国股市经过一年的反复探底,触底的可能性较高,政策层也已走出“股灾”阴影。
就在深港通宣布前一天,8月15日人民日报罕见评论股市:“资本市场也渐趋稳定。7月份,沪深两市平稳运行,……,机构投资者对资本市场上具有成长潜力的投资标的的热衷。机构的热情参与,表明一个科学的、健康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正在为更多企业创造良好的直接融资环境。”
需要注意,在2015年股市暴跌之后,政策层对于媒体评论股市明显收紧,人民日报评论股市更是极为罕见。这可能意味着,政策层对于股市暴跌的担忧下降。
这从侧面支持我们今年6月底提出的中国股市“铁底论”,我们依然长期看好中国股市“健康牛”。
“深港通”主题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