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研中心张承惠:当前政策只是延后风险,中期金融风险不可低估
10月16日,在“新供给2016年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上,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特邀成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发表以《金融风险与判断》为主题的主旨演讲。
张承惠表示,当前中国金融风险比较突出的有四类。商业银行面临着资产质量恶化的压力、债券市场的信用风险在加速暴露、影子银行的风险仍然在持续加大、金融业对房地产的依赖程度加深。并指出,债券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远远大于股票市场,这一点现在还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如果债券市场出现大面积的风险暴露是容易产生连锁反应的。
第一方面,实体经济疲弱,商业银行一定会面临着资产质量恶化的压力。目前银行普遍感到缺少好的客户,缺少好的项目。现在不仅企业贷款难,银行也难贷款,两种情况是并存的。另一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和银行市场准入的开放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银行的存贷利差迅速的收窄,经营风险在加大,银行的盈利空间受到明显的压缩。因此,化解不良资产的能力在降低。
第二方面,这两年金融市场的泡沫化程度是比较高的,特别是债券市场的信用风险在加速暴露。前期大量发行的一些企业债券今后几年已经进入了兑付的高峰期。由于金融机构在债券市场持有企业债券比例高达80%,所以,如果企业债券市场违约事件频发,违约规模扩大恐怕会对金融机构构成沉重的压力。
第三方面,就是影子银行的风险仍然在持续加大。很矛盾的一件事情:如果加大治理影子银行的力度反而可能对实体经济产生不良的影响。如果影子银行大幅度的收缩,对实体经济也是有不良的影响。
第四方面,就是金融业对房地产的依赖程度加深。一旦房地产出现价格的崩盘,大批的超过自身还贷能力的人如果出现了弃贷,而且银行的抵押物贬值,以及金融机构持有的相关资产估值下跌,会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带来冲击。
对当前我国金融风险的基本判断。张承惠认为,具体来看——
第一,短期内银行不良率和不良贷款双升的压力还会持续,另外,地方政府出于地方利益所采取的一些地方保护主义的手段也会加大银行的风险。
第二,债券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远远大于股票市场,这一点现在还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2015年,实体经济债券融资额是股票融资额的3.9倍,企业债券的余额是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的3.2倍,总规模是远远大于股市的,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也远远大于股市,因为大量的信用债券被银行、保险机构、投资基金这样的一些金融机构所持有,如果债券市场出现大面积的风险暴露是容易产生连锁反应的。
第三,影子银行的风险短期之内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不大,银行还有很强的发展影子银行的动力,有足够的动机。
第四,房地产市场一旦放假出现断崖式的下跌,如果超过30%的下跌,金融链条或将出问题。
最后,张承惠总结,最近一两年内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很小,尤其在不出现黑天鹅事件的情况下。有几个原因:第一,中国的金融体系在经过多年的改造,股份制改造和发展之后已经具备了已经具备了和上世纪90年代完全不同的、比较强的抗风险能力;第二,金融调控部门的风险管理能力也比上世纪90年代强;第三,只要不出现超预期的波动,银行是有比较强的能力抵御资产组合的风险;第四,在避免出现系统性风险方面政府部门还有很大的作用空间。
以下为张承惠演讲文字实录:
金融风险与判断
我今天主要还是想讲讲金融风险的问题。讲两个观点,一是分析一下当前我们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第二是对中国金融风险程度做一个基本判断。
首先,当前中国金融风险比较突出的我觉得有几类。
一个是银行风险,因为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中,银行始终是发挥着主导的作用。所以,实体经济疲弱,商业银行一定会面临着资产质量恶化的压力,而且最终实体经济也好,金融体系也好,在中国现有金融结构之下,恐怕很多风险都会集中表现在银行身上。需要关注的就是最近这两年商业银行一直在加大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看到不良率和关注类的贷款的比重仍然在攀升。现在银行业不良率的判断分歧是非常大的。今年4月份IMF发布了《全球金融稳定报告》,IMF估算2015年中国商业银行公司贷款中的潜在的风险贷款比例是15.5%。它这个报告在中国国内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也些人认为15.5是中国银行业真实的不良率状况,而且是个下限。也有人认为IMF的计算方法是有错误的,导致了不良率的高估。我觉得从银行目前的不良率来看,比较靠谱一点还是不良+关注,当然还有一些风险是没有纳入到不良率指标的。关注类并不全会转为不良,考虑到很多银行在前期把风险后延,放到关注类贷款。所以,短期内这个指标应该还是比较可靠的。对中国商业银行来说,我觉得更大的挑战在于信贷扩张能力和盈利能力的下降。如果说不良率上升,但是我们仍然有很强的盈利能力的话,那化解不良资产对银行来说并不是一个压力非常大的事情,但是现在这方面是存在问题的。我们看到银行普遍感到缺少好的客户,缺少好的项目。现在不仅企业贷款难,银行也难贷款,两种情况是并存的。另一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和银行市场准入的开放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银行的存贷利差迅速的收窄,经营风险在加大,银行的盈利空间受到明显的压缩。因此,化解不良资产的能力在降低。
第二个方面就是金融市场。这两年金融市场的泡沫化程度是比较高的,特别是债券市场的信用风险在加速暴露。在前几年保增长的政策刺激之下,中国的企业债券市场得到了高速的发展,而前期大量发行的一些企业债券今后几年已经进入了兑付的高峰期。全口径的企业债券,包括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债、企业债,短期融资债、超短期融资债,这些规模已经不小了。由于金融机构在债券市场持有企业债券比例高达80%,所以,如果企业债券市场违约事件频发,违约规模扩大恐怕会对金融机构构成沉重的压力。当然,我们一直在说打破刚性兑付,特别是债券市场长期没有真正的违约,是不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
但是现在债券市场有两个问题,第一是投资者的心态并没有改变,投资者仍然认为债券是受到国家信用担保的,而且我们从历史上,过去两三年违约事件来看,真正的市场的违约一起都没有出现。比如最典型的是2014年“11超日债”影响很大,最终也还是没有按期支付利息,而且经过了9个月之后还是投资者获得了本息的兑付。所以,这种对待违约事件的政府和相关机构的态度给投资者带来很大的负面市场预期,不利于违约事件发生和处置。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地方政府。最近这几起违约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往往是利用大股东的身份,利用使用行政权力来主导违约企业的债务重组。这种行为也极大的扭曲了市场机制和预期。
第三个风险就是影子银行的风险仍然在持续加大。对影子银行的总规模,不同的机构有大体相同的估计,大约是在50多万亿元人民币。其风险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流动性风险,期限严重错配,使银行和一些相关金融机构的挤兑风险上升;第二是敞口能力风险,影子银行的业务并没有纳入资本金的监管范畴,很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实际是被高估的。第三是影子银行业务存在隐蔽性,使得风险难以被测量和难以被管理。很矛盾的一件事情:如果加大治理影子银行的力度反而可能对实体经济产生不良的影响。现在实体经济对影子银行依赖度相当高,实体经济对影子银行的依赖度,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大约是在27%左右。如果影子银行大幅度的收缩,对实体经济也是有不良的影响。
第四个风险就是金融业对房地产的依赖程度加深。最近这几个月由于制造业回报率大幅度的回落,对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带来很大的资产荒的问题,加上我们一些前期的房地产市场要去库存,所以,有一些加杠杆的政策。共同作用之下导致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这个泡沫还是比较明显的。除了个人借贷杠杆的加大(我们了解到有些情况,有的只有工作几年的年轻人居然敢贷款几百万,个人的杠杆率在明显的上升),保险资金和实体经济的企业也大量的进入房地产市场。所以,一旦房地产出现价格的崩盘,大批的超过自身还贷能力的人如果出现了弃贷,而且银行的抵押物贬值,以及金融机构持有的相关资产估值下跌,会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带来冲击。
第二个观点谈谈对当前我国金融风险的一些基本判断,具体来看——
第一,短期内银行不良率和不良贷款双升的压力还会持续,而且除了银行信贷以外,我们还需要考虑其他的一些不良资产的情况,包括影子银行的不良资产,包括应收账款,还有银行配置于企业债券领域的资产情况,这些其实在不良资产的统计中是没有纳进去的。另外,地方政府出于地方利益所采取的一些地方保护主义的手段也会加大银行的风险。最近的一个案例就是在江西的新余市,新余市法院对一起企业破产充足的案例进行了判决,最终结果使得12家银行,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250亿贷款落空,这250亿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达到93%多,这是地方政府干预的结果。
第二,债券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远远大于股票市场,这一点现在还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大家对债券融资支持实体经济的积极正面作用考虑比较多,对债券市场出现风险对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冲击考虑比较少。2015年,实体经济债券融资额是股票融资额的3.9倍,企业债券的余额是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的3.2倍,总规模是远远大于股市的,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也远远大于股市,因为大量的信用债券被银行、保险机构、投资基金这样的一些金融机构所持有,如果债券市场出现大面积的风险暴露是容易产生连锁反应的。
第三,影子银行的风险短期之内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不大,银行还有很强的发展影子银行的动力,有足够的动机,分母还再继续做大,这些流动性风险,偿付能力风险短期是不容易爆发的,而且影子银行的领域里比如P2P已经在进行清理规范,风险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
第四,房地产市场,一旦放假出现断崖式的下跌,超过30%的下跌的话,恐怕金融链条会出问题。
综合判断,我认为最近一两年内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尤其在不出现黑天鹅事件的情况下。有几个原因,第一,中国的金融体系在经过多年的改造,股份制改造和发展之后已经具备了已经具备了和上世纪90年代完全不同的、比较强的抗风险能力。第二,金融调控部门的风险管理能力也比上世纪90年代强,金融安全网虽然并不健全,但是正在构建。第三,只要不出现超预期的波动,银行是有比较强的能力抵御资产组合的风险的。第四,在避免出现系统性风险方面政府部门还有很大的作用空间,我们有些政策不够配套,有些政策并没有在支持银行化解不良资产方面发力。我们可以通过调整政策,加快核销不良资产,推动不良资产的市场化处置,降低对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长要求等等,其实政府还是有很大作用空间的。
第二个判断,我认为中期风险不可低估。因为第一,现在采取的一些措施只是把风险后移,并没有有效地化解风险。比如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转股权、转债券,这只是风险后移。有一些对策如果操作不当的话,甚至可能会引发新的风险。第二,金融体系的内生的风险机制并没有根本改变,促使风险产生的体制、政策的因素仍然存在,而且我们几年前就提出中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是在不断的加大。第三,宏观经济还没有触底回升,经济结构调整也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而且实体经济创造价值的能力也没有充分的恢复。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信贷扩张的能力是受到抑制的。
这是我个人对中期风险的判断,欢迎大家讨论,提出批评意见,谢谢各位!(本文来源:和讯网)
近期文章精选:
CF40工作论文|别小看电话和自来水,它们对改善农村收入分配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