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解密】“一波三折”的深港通为何选在今天落地?

2016-12-05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深港通不只是牵出了几只概念股和若干受益板块,它几经波折的推出过程更是潜藏着决策层的诸多战略玄机。


(下文节选自《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47期封面报道《六问深港通》)


一度“难产”,为何选在此时开通?

几番被传“靴子落地”的深港通确实让投资者望眼欲穿,2015年5月证监会就曾在公开场合确认,深港通将于下半年内实施;港交所主席周松岗也自信喊话会在6月底宣布下半年开启的消息。香港《经济日报》还报道,深港通进入最后一段跑道,两地证监会协商方案细节正在紧锣密鼓中进行。即使是最保守的估计,也指向2015年第四季度会正式面世,吊足了市场胃口。

2015年五六月间正值A股一片岁月静好的牛市尾声,深市更是独领风骚,次新股、创业板捷报频传,演绎着最后的绚烂狂欢,岂料不久以后一场始料未及的股市异常波动将所有的计划彻底打乱。仅仅两三个月后,市场就有消息传出,监管层在部分规则上尚未达成共识,就此改变了深港通一路进展顺遂的走向。

被《纽约时报》认为是在“中国禁止资金出入国境的监管高墙上开了一个小洞”的深港通,忽然转向了慢车道。“6月A股暴挫,整个下半年到今年年初是史所未有的一段动荡期,监管层疲于应对,根本腾不出手来推进深港通,况且年初熔断机制夭折,更是让监管层不敢轻易推出任何新政,释放新信号,你可以理解成A股需要‘休养生息’,进入修复期以后,对于向外资进一步开放的许多评估也都要重新做过。”央行一位匿名人士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剖析。

有着40年从业经历的香港证券业资深人士黄左明也支持这种观点:“如果不是因为股灾,相信深港通早就趁热打铁推出了,香港和深圳不管是从地缘还是文化都一衣带水,对于深圳股市的亲切度和熟悉度都要超过沪市,经贸往来、政策联通也更紧密,所以香港方面的呼声一直很高涨。”

“另一方面,这种推迟推出也可能和香港去年的局势有关,中央对于‘港独’的看法,以及国际资本对于香港经济前景的判断,可能都一定程度造成了影响。”黄左明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补充道。

上述央行人士坦言,去年股灾爆发后,党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了一揽子措施来避免系统性风险,在救市过程中暂停了包括注册制在内的市场化改革,曾经引起过境内外投资者对资本市场化改革方向的质疑,所以开启深港通“以正视听”其实是早晚的事,“目前股市系统性风险已得到缓释,临时措施也在逐步退出,股市正回归正常化,是推陈出新的好时机。

香港投资银行家温天纳则对记者做了另一番解读,认为之所以延迟推出还与英国意外脱欧有关,港股会不会沦为外资“提款机”、欧盟会不会瓦解的忧虑也在某种程度上“阻挠”了深港通的推出。

“香港之前有预测可能会在‘七一’这个重要时刻宣布,但英国作为欧盟成员国及金融中心,不少人视英国为欧洲跳板或中心市场的辐射点,英国宣布脱欧对港股资金的部署造成了明显影响。”温天纳如是说。而除了脱欧阴云散去,美国总统大选造成的金融冲击也得到了释放,深港通的推出时点确实慎之又慎。

深港通时间表

12015年1月

李克强总理强调沪港通之后应有深港通,当月深交所和香港联交所开始着手筹备;

一个月后,深交所率队访问香港,确定深港通的三点原则:保持框架模式基本不变原则,体现双方市场对等原则,以及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方案设计原则;

22015年5月

中国证监会领导首次在公开场合确认,中国正在搭建自贸区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国际化原油期货交易平台,并将在下半年实施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实施“深港通”;

同期,港交所主席周松岗也在香港称,港交所正在准备深港通,预计下半年开启,可能会在6月底宣布;

随后,两地围绕深港通的报道不断,但再无来自权威官方的发声,其间A股经历“股灾”,注册制改革等证券市场改革暂时搁浅。

32016年3月

《政府工作报告》重提“适时启动深港通”。

42016年4月至7月

相关部委和各方就深港通相关的标的、额度等问题达成一致,完善深港通方案,上报中央;

其中,6月6日,深交所新一代交易系统上线,“深港通”将由该系统承载,标志着深交所正在从技术层面备战“深港通”;6月21日,香港联交所发布中华证券系统接口规范及深港通建议计划中北向交易需要的资料册;

6月27日,港交所开启“端对端”测试。

52016年8月16日

深港通方案正式获批。同日,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共同签署深港通《联合公告》;

62016年8月25日

深圳召开深港通准备工作的协调会议;8月至11月,各方就深港通开通进行制度和技术准备;

72016年12月5日

深港通正式“通车”。


曾陷入分歧,制度设计的难点在哪里?

事实上,除了内地股市的变化和外部环境因素外,深港通的慎推还和它的设计难度有很大关系。“很多人认为沪港通只用了几个月就推出了,其实并不是,如果从2007年的港股直通车算起,经过了很多年的摸索才跨出这一步,因为香港的背后就直接是广阔的‘世界资本’,对港股开放就是中国融入世界市场的试验,高层方面对受国际危机传导的探讨一直都持谨慎观望的态度,现在推深港通是要将步子跨得更大更彻底。”参与深港通平台搭建的一位智囊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据悉,有关多少只股票能在深港通交易,以及计划就位后如何配置现有的跨境投资配额的问题,国家外汇管理局与证监会一度陷入分歧和僵局。

“香港曾经卷入亚洲金融风暴,被国际资本做空,我们国家肯定要在设计层面避免这种状况,香港资本市场还存在一些庄家洗钱、非法资金流入的状况,我们的设计也要考虑全面监控资金风险,对资金结算交收实行全程封闭。”上述智囊解释道。

一家保险机构投资风控部门主管则对记者分析,外管局的顾虑一部分来自人民币兑换需求的增加对汇率波动的影响,“证监会则要担忧预期跨境投资交易规模增加带来的监管新问题,深港通大大深化了开放程度,内地和香港怎样开展跨境监管和执法合作?内地在法制环境、信息披露、技术监管上都和境外存在一定差距,如何面对境外大型投资机构对市场的老鼠仓行为,对目前的内地资本市场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记者还从外管局匿名人士处获悉,对跨境资本流量的统计、预警监测指标的设定、外汇交易和资本流动信息的分析等,都会考验现有的风险管理体制,之前就深港通的推出做了非常多的准备和预演。

“还有就是怎么来改进沪港通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不是简单的事,比如说港股通和沪股通使用的额度有比较明显的差别,这与沪港通设计的初衷是有差距的,深港通又要怎么来优化?”上述智囊告诉记者,“再比如沪港通成交量不足,总额度的使用比例并不充分,是不是也有市场机制设计的缺陷,都需要深入反思。”

与推出时期的沪港通不同的是,深港通这次不再设定总额度限制,随着未来两地资金交易规模和活跃度的上升,资本流动管理的难度也在考验着整套系统设计的智慧。

相比两岁的沪港通,深港通有哪些不同?

尽管带来了更多监管挑战,记者注意到,深港通不设定总额度的做法也提振了投资兴趣。在采访中可以明显感觉到市场对深港通的殷切期待,就香港方面来说超过了当时对沪港通的期待。

据了解,沪港通额度控制由沪、港交易所设立的 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负责,SPV 可以委托交易所具体实施,在额度用完时,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展开相应的调查,不能随便调高额度。尽管在规则框架上,深港通大致采取了沿用的做法,但额度控制方面做出了颠覆。

深港通每日额度北上 130 亿元人民币、南下 105亿元人民币,与沪港通现行制度相同,但取消了原有的 5500 亿元人民币总额度限制。

另一重吸引力则在于标的股票的大大扩容,与沪港通类比,深港通的标的不局限于A/H股同时上市,而是包含了深市成份股。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导赵锡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上交所和深交所挂牌交易的品种本身就有所不同,上交所基本以大盘股为主,是大型蓝筹工业和金融公司的传统上市场所,深交所有一部分大盘股,但以创业板和中小板为主,更偏重科技企业,这是深港通和沪港通最大的区别,深港通将会丰富境外投资者的投资范围。

据悉,深港通框架下,港股通的股票范围包括恒生综合大型股指数成份股、恒生综合中型股指数成份股、市值 50 亿港元及以上恒生综合小型股指数成份股,以及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 A+H 股公司股票。

根据香港交易所行政总裁李小加的计算,深港通下的深股通,涵盖了大约880只深圳市场的股票,其中包括约200只来自深圳创业板的高科技、高成长股票,与沪股通投资标的形成了良好互补。深港通下的港股通,涵盖了约417只港股,比沪港通下的港股通新增了近100只小盘股。

这种差异在瑞信大中华区副主席兼大中华区证券业务主管袁淑琴的眼中近乎“本质的不同”,她坦言沪市大约三分之二的上市公司是国企,而在深圳,这一比例仅为四分之一左右,“深港通的意义在于它为国际市场带来了一系列更能代表中国未来的股票,沪港通更多的是代表以前的中国。”

此外,投资标的种类也将进一步丰富。交易性开放式基金(ETF)纳入深港通互联互通投资标的相关安排已达成共识,将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实施;而深港通明确未来内地与香港还可在其他股票通、一级通、衍生通、商品通、债券通等方面继续开展合作。


近期文章精选:

意大利今日修宪公投:否决的“黑”不是黑?真正的“黑天鹅”在哪?

林采宜解读产权保护新政:留住汩汩外流的民间资本

【知史鉴今】周其仁:中国是如何一步步重新界定产权的?

合理评估杠杆率,需摸清这三个维度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是一家非官方、非营利性的专业智库,专注于经济金融领域的政策研究。论坛成立于2008年4月12日,由40位40岁上下的金融精锐组成,即“40×40俱乐部”。

       CF40定位为“平台+实体”新型智库,专注于经济金融领域的政策研究。在四十人论坛平台型智库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四十人和新金融两大实体型智库系列,分别包括四十人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四十人金融研究院、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和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北方新金融研究院、北大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浦山新金融基金会等机构。

       CF40平台集聚了来自政府机关、研究机构和商业机构的300余位金融领域精英人才;同时,CF40研究院专职研究员队伍也渐趋充实。CF40每年召开双周圆桌会议、金融四十人年会、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等百余场闭门研讨会,开展课题研究近30项,出版周报、月报、要报、《新金融评论》期刊以及金融类书籍共计100余册,受到决策层领导重视和经济金融界人士高度评价。

       本智库的宗旨是:以前瞻视野和探索精神,致力于夯实中国金融学术基础,研究金融领域前沿课题,推动中国金融业改革与发展。

       关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请长按下方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