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姚洋:中国不能抛弃小农经济

导读

著名学者乔万尼·阿里吉在其最后绝响《亚当·斯密在北京》一书中,对中国的崛起进行了极具洞察力的分析。他的观点之一是,中国的崛起是中国重视人力资本积累的结果。

上述观点否认了“中国在过去三十年依靠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从而获得高速增长”的经典说法。阿里吉认为,中国在当下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体系里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不是因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低,而恰恰是因为中国的劳动力素质比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高。

但该结论却隐含了一个经济学悖论:中国的劳动力数量巨大,而资本相对稀缺,按照经济学原理,中国应该提高资本产出效率、而不是提高劳动力产出效率(如提高人力资本水平)。那么,是阿里吉错了吗?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成员、北大国发院院长姚洋认为,解答这个悖论的钥匙,在于理解小农体系下不同的劳动分工格局。他指出,东亚小农体系下的劳动分工并不明显,一个小农家庭就是一个完整的生产单位,就像当代企业一样,它要预测未来的市场行情,制定作物生产计划,理解生产的全过程以及影响生产的外在因素、特别是气候,规划劳动力投入,然后掌握在市场上出售产品的时机。不仅如此,它还是一个完整的消费单位,在生产技术低下、产量不高的情况下,它必须谨慎地计划一年的消费,保证在青黄不接的时候一家人不至于挨饿。在经济学上,这叫做多任务问题。要解决这样的多任务问题,需要极丰厚的人力资本积累。

因此,姚洋认为,中国的小农经济是回应中国紧张的人地关系的自然结果。它看似落后的生产关系,却孕育了中国社会对知识的重视,当中国融入当代资本主义体系之后,这个趋势的优势显现出来,成为促成中国经济赶超的重要原因。

在此基础上,姚洋结合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就当前人们对于规模农业和小农经济的理解误区做出了澄清。

新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锁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核心之一是在降低农业的生产强度。这一政策方向是对的,降低农业耕作强度,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实现自我修复,尤其是中国北方水源缺乏,对土地的污染非常严重。为实现这一目标,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出路在于农业规模化、农民组织化,小农经济已然过时。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当前中国仍有超过2亿户“人均一亩三分、户均不过十亩”的小农,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小农经济对中国发展的历史作用。

小农经济过时了吗?

小农经济在中国始于南宋,这跟北宋灭亡、人口大量南迁有直接关系。北宋时期中国的农村经济带有明显的农奴制特征。从《水浒传》玉麒麟卢俊义的家世就可看出,他家资丰厚,是名副其实的大地主,他的私人军队实际上都是他的庄户。这些庄户本质上属农奴,只不过相对欧洲农奴人身更为自由。北宋灭亡之后,人口南迁,人多地少,土地压力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中国最早的小农经济。可见,小农经济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

中国经济史著名学者李伯重认为,直到清代,以小农经济为代表的中国农业仍然是世界上最发达的,清代代表了全世界农业文明的顶峰。在这个时期,小农经济在中国已发挥到极致。

全世界范围内小农的单位面积产出是高于大农场的,比如日本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就高于美国,这跟日本小农经济有直接关系。小农经济在以日本与中国为代表的东亚长盛不衰,是历史理性的选择:人口密度大土地少的时候,就会出现这种经济形式。

在现代社会,小农经济常常背有“恶名”,一般观点认为它阻碍了工业化进程,但是一直没有人在理论上把背后的原因说清楚。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不少人也认为小农经济落后,主张以社会化大生产的学派否定小农经济,其理论基础仍然缺乏现实依据。

小农经济有什么优点?

在笔者看来,小农经济有自身非常明显的特点:一个小农家庭就是一个完整的生产单位,它要预测未来的市场,制定生产计划,这个过程要考虑所有影响生产的外在因素——特别是气候,然后规划劳动力投入,审时度势把握良好的市场出售时机。而在小农家庭消费上,它还要灵活把握丰收、欠丰等不同情况下的不同消费支出。这种经济学上的多任务问题,需要极丰富的人力资本积累。

中国的小农经济催生了大量掌握着各种经验的小农,虽然他们受教育水平不高,但却拥有各种社会技能和经验。小农较高的人力资本不能被简单理解为“受了多少年教育”“读了多少年书”,而是跟经验相关。中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所以涌现出大量农民企业家,正是和传统的小农经济有直接关系——小农经济培养了众多有经济头脑、有管理才能、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才。这在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更是不可复制的。

小农经济另一个优势就是“无剥夺的积累”,这是南非学者吉莉安·哈特在《去全球化》一书的观点。吉莉安·哈特发现,在中国,由于农民拥有土地,他们对工资的要求往往较低,导致中国工业化的成本比较低。工业化没有让农民流离失所,变成城市贫民,因此中国城市没有大规模的贫民窟。这当然和政府的整治有关,但小农经济对农民的保护也可能是个重要原因。不仅如此,以小农经济为主导的东亚各国实际上都没有太多的贫民窟。

为什么不能抛弃小农经济?

目前中国不能抛弃小农经济也有现实原因。大规模的农业经营或者农业商业化,我们都做不到,因为中国的国情是人多地少,跟欧美动辄几百英亩的大农场相比有天壤之别。我们应该有一个心理准备,农业在中国是极其昂贵的行业,包括在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乃至整个东亚地区都是如此。说它昂贵,是因为农业——主要是粮食种植,是不可能有丰厚的商业利润的。在全球范围内,这种情况有一定普遍性,西方很多大农场也主要依赖财政补贴。

需要指出的是,指望通过农业发家致富很难,世界上还没有先例,而在中国更不可能。把农业看得过于特殊,违背现代经济规律。


近期文章精选:

当事人详解这场写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农村改革试验

中央一号文件就农村金融规定的篇幅最长,中国农业如何提高含“金”量?

为什么金融资金不愿流向农业领域?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是一家非官方、非营利性的专业智库,专注于经济金融领域的政策研究。论坛成立于2008年4月12日,由40位40岁上下的金融精锐组成,即“40×40俱乐部”。

       CF40定位为“平台+实体”新型智库,专注于经济金融领域的政策研究。在四十人论坛平台型智库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四十人和新金融两大实体型智库系列,分别包括四十人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四十人金融研究院、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和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北方新金融研究院、北大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浦山新金融基金会等机构。

       CF40平台集聚了来自政府机关、研究机构和商业机构的300余位金融领域精英人才;同时,CF40研究院专职研究员队伍也渐趋充实。CF40每年召开双周圆桌会议、金融四十人年会、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等百余场闭门研讨会,开展课题研究近30项,出版周报、月报、要报、《新金融评论》期刊以及金融类书籍共计100余册,受到决策层领导重视和经济金融界人士高度评价。

       

       关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请长按下方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