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建清:只有货币投放走上“存量为主”之路,金融业才能真正开始去杠杆
在一系列经济数据显示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之际,金融领域一系列去杠杆的措施正加紧出炉。“一行三会”同时重拳出击,严防加杠杆炒作和交叉性风险,减少资金在金融领域空转套利,引导其进入实体经济。这些政策可以看作是对中央提出的“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的具体部署。
就金融业去杠杆问题,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学术顾问、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理事长姜建清认为,当货币投放量增速高于GDP增长率与通胀率之和时,实际上还是在不断地加杠杆。他认为当前需要研究中国的货币存量和增量,目前关于货币政策规模的计划考核的都是增量,没有对存量进行管理。如果能把存量和增量同等看待,增量降下来,慢慢走上以存量为主、增量为辅的路,那时候中国的金融业才能真正开始降杠杆。
金融业去杠杆要以货币存量为主、增量为辅
by 姜建清
我非常赞同两位主讲嘉宾的观点:今年一季度景气指数有所上升,社会乐观情绪开始抬头。对于两位评论者认为的“去杠杆存在的忧患较多”,我十分同意不能过分乐观,现在“三去一降一补”工作刚刚开始,还没有进入实质性攻坚阶段。全球都在关注去杠杆——金融危机后各国都是通过加杠杆的办法来克服危机、促进复苏,在到达现在的债务高点后,各国又都在考虑如何去杠杆、退出货币宽松政策,但是海外普遍担忧退出宽松政策后带来的负面效应,并且这种担忧在不断加重。
而从中国来看,我们具有一个特点:在过去相当长时间内,金融体系由银行主导,去杠杆既反映在企业、政府,甚至个人;同时又反映在金融端(银行)。这两端是一个问题两个方面的表现,中国的“三去”也是金融业去杠杆、实施改革的过程。犹记得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大型银行改革之际,当时的经贸委领导曾说:2000年前后中国央企改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与金融重组改革不可分割,上万亿不良贷款的核销,让大型央企一下就卸掉了重担、轻装上阵,带来了央企经营的上升周期。在今后的改革过程中,同样企业的“三去”过程和金融去杠杆的方向是一致的。
中国的金融业变化很快,非金融部门的融资额上升非常快,问题的根源就在于货币投放太多。在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我们希望运用宽松财政政策,但是财政受到限制,因此比较容易考虑运用金融政策。当货币投放量增速长期高于GDP增长率与通胀率之和时,实际上我们还在不断地加杠杆,而不是去杠杆,所以我们现在的问题不是讨论如何去杠杆,而是如何让杠杆加得更慢。90年代末爆发的金融危机,实际上就是过度使用金融杠杆的结果,大量矛盾、风险的积累,加之经济环境等外部变化,导致了一系列问题。
“三去”不仅要考虑数量,还要关心结构问题。结构失衡的主要问题在于企业,并且主要是国有企业负债率高,去过剩、去杠杆、去库存任务很重。我们要关心PPP领域最新的情况,张斌刚才提到,我们可以通过引导产业基金来撬动投资,政府用20%(由于地方企业加入,政府可能只需提供5%-10%)的资金去撬动剩下的80%。这其实是一种新型政府融资平台的表现,相比过去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这种做法透明度还不高,债务责任不落实,法规不清晰,有可能为金融体系带来更大的风险。
政府希望PPP项目的出现能让更多社会资金参与基础设施投资,但在实践中却背离了这个初衷,还是政府、央企和银行资金为主。社会资金的参与不仅可以让资金来源多元化,而且可以使投资项目决策更加民主化,增加透明度,使其更符合公众的实际需求。我认为,地方大型基建就应该让更广泛的民众参与投资讨论,因为这是在为公众提供福利。在西方,很多人都会在议会中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发表意见,将来公共事业投资也应该向这个方向发展。
近年来,个人消费信贷增量上升较快,大家都在讨论其可能带来的风险。中国个人消费信贷的主体是房屋按揭贷款,大约占70%-80%。总体来看,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结构还是不错的,比如工商银行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规模接近3万亿,其中95%以上是首套房贷款,由于金融监管部门要求首付比例至少在30%以上,再加上老客户已还款多年,平均每套房的贷款比例在50%,贷款金额在30万左右。现在中国的按揭贷款占总贷款比例为26%左右,美国的这个数字可能是40%或者更多。未来,随着房贷政策的逐步完善,坚持稳健的政策,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领域还是比较安全的(至少在相当一段时间内)。
要吸纳巨额货币投放量,需要几个容量大又坚固的“水池”。除了实体经济外,房地产业就曾吸收了大量过度发行的货币。股票市场也是一个巨大的“水池”。只有把水放进干净的“水池”,不到处泛滥,国家经济才能稳定。我们可以看到,公募基金购买股票的比例在下降,这个趋势并不太好。
关于货币政策,我们需要研究中国的货币存量和增量。现在货币投放存量(M2)规模为150多万亿,银行端的资产已经高达200多万亿元。而比起存量,我们关注增量投放,每年中国会投放十万亿以上的新增货币,但是我们很少关注的是,如此巨大的货币投放的周转情况。按揭贷款和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每年都会收回巨额本息,这些货币将作为存量继续投放信贷市场。以工商银行为例,去年新放出1万亿贷款,收回移位再贷2万亿,一年中可以有3万亿新增贷款。按照这个比例,如果中国每年新发放贷款规模12万亿,那么实际上新增贷款36万亿。
目前关于货币政策规模的计划考核的都是增量,没有对存量进行管理。如果我们能把存量和增量同等看待,增量降下来,慢慢走上以存量为主、增量为辅的路,那时候中国的金融业才能开始降杠杆,否则我们永远走不出这个围城。
近期文章精选: